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苏州怡园

江苏苏州怡园

来源:宝玛科技网
江苏苏州怡园

苏州怡园

苏州⽼城区⼈民路西、景德路南三百⽶⽅圆地⽅有四座私家园林:曲园、听枫园、鹤园、怡园。我们游览过曲园、听枫园,便来到鹤园参观。鹤园,光绪年间道员洪鹭汀所建,因俞樾题书“鹤园草堂”匾额⽽得名。1924年⾦松岑撰《鹤园记》。当时园中曲会尤盛,吴梅、张紫东与昆曲传习所“传”字辈少年常集会于此。叶恭绰、张善资、张⼤千、梅兰芳等艺术⼤家先后造访此园。鹤园修葺后现为苏州市政协使⽤,暂不对外开放。我们只得坐着三轮车南⾏⼆百多⽶前去游览怡园。

来到怡园门前,⽯库门上⽅镶有砖刻贴⾦“怡园”⼆字。⼤门⼀侧墙上镶有“江苏省⽂物保护单位:怡园”⽯刻;另⼀侧墙上挂有《怡园简介》:清同治⼗三年(1874年),浙江宁绍道台顾⽂彬购得明代尚书吴宽“复园”旧址所建。取“颐性养寿”之意,故名“怡园”。全园占地9亩,东西花园以复廊相隔,吸取苏州各园之长,巧置⼭⽔,⾃成⼀格。东部以庭院分割空间,“⽟延亭”、“四时潇洒亭”、“⽯听琴室”、“拜⽯轩”等建筑精巧玲珑,缀以奇峰异⽯,颇得⾃然之趣;西部以⽔池为中⼼展开布局,假⼭洞壑,重峦叠嶂,幽雅窈窕,为全园精华所在。

跨进⼤门是个⼩院,迎⾯⼀座粉墙影壁,正⾯塑有“怡园”⼆字。壁下巧置数块湖⽯,⽯隙间丛⽣麦冬,散缀茶梅,左边⼀棵黄杨,右边⼀棵罗汉松,看似不经意之作,简洁中却颇有妙趣。

穿过⼩院门洞,⾸先看到的是“四时潇洒亭”。据曹林娣教授解释,《宣和画谱》云:“宋宗室令庇,善画墨⽵,凡落笔,潇洒可爱。”亭前⼀⽚⽵林,四季青翠。潇洒,指⽵⼦姿致清雅,风摇碎⽟,⽉影写出⼀⽚“个”字,潇洒可爱。意谓此亭四季均可观赏清⾼脱俗的⽵⼦。

北侧不远处另有⼀座四⾓攒顶⼩亭,亭内挂着⼀块竖匾,上书“⽟延亭”三个篆字,并附⾏书跋⾔:⾉庵主⼈雅志林壑,宦退后于居室之偏,因明吴尚书(吴宽)“复园”故址为“怡园”。既更拓园,东地筑⼩亭,割地植⽵,仍“复园”旧榜⽈“⽟延”。主⼈友⽵不俗,⽵庇主⼈不孤。万竿戛⽟,⼀笠延秋,洒然清风。不学涪翁(宋黄庭坚)咒笋已。壬午孟夏萧⼭汤纪尚谨署。意思是说:园主⼈喜爱⼭⽔,退休后在吴宽复园旧址建怡园,“复园”原有“⽟延亭”。园主⼈在东园筑亭、种⽵。主⼈以⽵为友,清⾼不俗,⽵⼦伴着主⼈也不感到孤单。风吹⽵林,飒飒有声,⼀顶笠帽招来爽⽓,清凉的风洒然⽽⾄。表达园主退隐⼭林,以⽵为友的情志。亭中镶有董其昌草书⽯刻“静坐参众妙,法谭适我情”。出句意思是,静静地坐着思考各种深微的道理,从中悟出妙趣。与李⽩《浔阳紫极宫感秋作》中“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苏东坡“黄⾹⼗年旧,禅学参众妙”诗句为同⼀韵致。三⼈都主张以佛禅的静观⽅式观察⾃然,领悟⾃然真趣。

⾛过“⽟延亭”便是“⽯听琴室”。⽯听琴室分东西两部分,东为“坡仙琴馆”,堂上悬吴云⼿书匾额并加跋:⾉庵主⼈以哲嗣乐泉茂才⼯病,思有以陶养其性情,使之学习。乐泉顿悟,不数⽉指法精进。⼀⽇,客持古琴求售,试之声清越,审其款识,乃元祐四年东坡居⼠监制,⼀时吴中知⾳皆诧为奇遇。⾉庵喜,名其斋⽈‘坡仙琴馆’,属予书之,并叙其缘起。同治⼋年退楼弟吴云。乐泉,顾⽂彬三⼦,当年养病时学习弹琴,有琴商持琴来售,经辨认是宋代苏东坡监制的“⽟涧流泉琴”。顾⽂彬喜出望外,请好友吴云(听枫园主)题匾加跋悬于堂上。现堂上挂有“东坡先⽣⼩像”,旁挂对联“侧同仙⼈居⽔⽊明瑟;遂存往古务冬夏播琴”。

西⾯⼀部分称“⽯听琴室”。当年,顾⽂彬得翁⽅纲⼿书“⽯听琴室”旧额,加跋悬于室内,跋语云:⽣公说法,顽⽯点头,少⽂抚琴,众⼭响应,琴固灵物,⽯亦⾮顽。⼉⼦承于坡仙琴馆,操缦学弄,庭中⽯丈有如伛偻⽼⼈作俯⾸听琴状,殆不能⾔⽽能听者耶!覃溪学⼠(即翁⽅纲)此额情景宛合,先得我⼼者,急付⼿民以榜我庐。光绪⼆年,岁次丙⼦季冬之⽉,怡园主⼈识。看来,这是借⽤虎丘⼭“⽣公说法,顽⽯点头”典故。意思是说,在此操琴,室外之太湖⽯“虽不能⾔⽽能听”,频作点头状。如此命名,既有谐趣,亦富禅意。“⽯听琴室”内有副对联“素壁写归来,画舫⾏斋,细⾬斜风时候;瑶琴才听彻,钧天⼴乐,⾼⼭流⽔知⾳”,注明集⾟弃疾词句成联。据曹林娣教授解释,出句是说:⽩粉墙上书写着《归去来兮辞》,画舫徐徐前⾏,正是斜风吹着细⾬的时候。寓意园主隐逸归⽥、泛⾈江湖的情思。⾟词在“素壁写《归来》”前说:“我愧渊明久矣,犹借此翁湔洗”,对昔⽇的官场⽣活作了深刻的反思;对句是说:⼀曲瑶琴刚刚听完,犹如在天庭为我奏起的⾳乐,令⼈⼼旷神怡,⾼⼭流⽔堪称知⾳。反映园主此时与⾟弃疾退隐时有相同之⼼情。

继续向南⾛,是三间卷棚歇⼭顶建筑,名“拜⽯轩”。取北宋⽶芾(元章)拜⽯之意。据说,⽶元章爱⽯成癖,他在守濡须(古地名,今安徽⽆为县北)时,听说河埂有怪⽯,即命移⾄州治。⽯⾄⽽惊,马上命设席,拜于庭下,说:“我想见⽯兄⼆⼗年矣!”后⼈传为佳话。“拜⽯轩”对联“松影阑⼲,鳌峰对起;梅花清梦,翠⽻飞来”。那是说,轩北⼩院中松柏梅树间置有太

湖⽯,湖⽯峰窍透空,上刻“东安中峰”四字,⼩鸟快活地鸣于树枝。眼前实景融进典故意境,令⼈遐想。“拜⽯轩”⼜名“岁寒草庐”,匾额为园主顾⽂彬题书。

“拜⽯轩”西侧是⼀条长廊,穿过长廊便是西园。廊头有座⽅亭,称“南雪亭”。杜甫《⼜雪》诗有“南雪不到地,青崖粘未消”句,园主借以名额。其实,这⾥的“雪”实指的是梅花。匾额上有杜⽂澜跋语:周草窗云,昔潘庭坚约社友,剧饮于南雪亭梅花下,传为美谈。今⾉庵主⼈新辟怡园建⼀亭于中,种梅多处,亦额“南雪”⼆字,意盖续南宋之佳会。⽽泉⽯⽵树之胜,恐前或未逮也。“南雪亭”建于梅林旁,顾⽂彬有五律《怡园杂咏·南雪亭》:

瘦曳青藤杖,⾼吟⽩雪诗。梅⼼似葵藿,珍重向南枝。

带有忠君的意思。

站在“南雪亭”中便能⼀眼望见西园的荷花池。池边三间单檐歇⼭顶建筑,室内有道屏门隔成两个空间。南⾯叫“锄⽉轩”,北⾯叫“藕⾹榭”。“锄⽉轩”屏门上刻有俞樾所撰《怡园记》。据曹林娣教授说,轩前旧有⽼梅百余棵,轩内原有清代何绍基所书横额“⾃锄明⽉种梅花”,系何于⼄丑年书赠主⼈的联句,逾⼗年,主⼈辟怡园,筑该轩,以此额之。宋代刘翰《种梅》诗有:“惆怅后庭风味薄,⾃锄明⽉种梅花。”句;元代萨都刺也有“今⽇归来如昨梦,⾃锄明⽉种梅花”诗句。“锄⽉轩”梁上悬挂“梅花厅事”匾额,系许宝骙补书,附有跋语:先外曾祖曲园俞公《怡园记》中谓,藕花⽔榭南向旧有此额,今失去,敬为补书。看来“怡园”与“曲园”还有姻亲关系。“锄⽉轩”内有副对联:古今兴废⼏池台?往⽇繁华,烟云忽过,这般庭院,风⽉新收。⼈事底亏全?趁兹美景良⾠,且安排剪⽵寻泉,看花索句;从来天地⼀梯⽶,渔樵故⾥,⽩发归耕,湖海平⽣,苍颜照影。我志在寥阔,如此朝吟暮醉,⼜何知冰蚕语热,⽕⿏论寒。曹林娣教授解释说,古往今来兴建败落了多少池⽔楼台?往⽇的繁华,犹如烟云⼀样很快过去。这⾥的庭院,新建落成,可观赏风⽉。⼈间为何有悲欢聚散?还是是趁着美景良⾠,故且安排去修剪⽵⼦,探寻清泉,赏赏鲜花,写写诗句;⾃古以来⼈就象天地间⼀颗梯⽶那样微不⾜道。还是回到⽼家捕鱼打柴,耕种⽥园,隐居终⽼。我的志趣在⼤⾃然,早上吟诵诗书,晚上⼀醉⽅休,别去管它冰蚕喊热、⽕⿏说冷。“梯⽶”指⼀种⽲本科杂草结的果实,⽐稗⼦还⼩。《庄⼦·秋⽔》篇:“知天地之为梯⽶也,知毫⽶之为丘⼭也,则差数⽬者矣。”“冰蚕”、“⽕⿏”,是神话传说中两种动物,冰蚕不知寒,⽕⿏不知暑。⽤在联中,意思是⼈到晚年,过好⾃⼰的⽇⼦,不要多管闲事。抒发园主繁华易过,祸福难料的感慨,表达归耕⽥园,泛⾈江湖的⼼情。

品读过“锄⽉轩”,转到背后便是“藕⾹榭”。梁上挂的是苏州籍著名书法家顾廷龙题书的匾额,屏门上是⼀幅浅刻《怡园图》。屏前放⼀张条⼏,⼀张⼋仙桌,⼀对清式靠椅。条⼏上置有⼤理⽯插屏和⼭⽯盆景,⽓氛淡雅⾃然。屏门两侧挂有对联“舆古为新杳霭流⽟;犹春于绿荏苒在⾐”。据曹林娣教授说,怡园主⼈顾⽂彬,字⼦⼭,是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此联为其撰书。出句:富于创造者可以不断出新,⽟带似的袅袅烟云飘荡在远⼭顶上。取⾃《诗品·纤稂》“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及《诗品·委曲》“杳霭流⽟,悠悠花⾹”。借喻“藕⾹榭”前景⾊四季常新。对句:绿油油似春天的原野,和煦的春风拂动我的⾐裙。取⾃《诗品·缜密》“犹春于绿,明⽉雪时”,及《诗品·冲淡》“犹之蕙风,荏苒在⾐”。描写游园者的⼼理感受。

“藕⾹榭”西侧是“碧梧栖凤馆”。馆名取⾃⽩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诗意。附跋⽈:新桐初到么凤迟来,徙倚绿荫,渺渺兮予怀也。园主⼈属书。光绪丁丑仲春,仁和吴观乐。该馆藏于桐荫深处,桐下遍植凤尾⽵,周围环境颇合馆名。该馆是园主⼈读书治学处,“碧梧栖凤馆”旁边廊壁上镶有数块⽯刻,其中⼀块刻的是明代“吴中才⼦”唐寅在明正德丁丑清明撰写的⼀⾸七律:

梅⼦堕花茭孕笋,江南⼭廓朝辉静。残春鞋袜试东郊,绿池横浸红桥影。古⼈⾏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低头照井脱纱⼱,警看⽩发已如尘。⼈命促,光阴急,泪痕酒渍青衫湿。

少年已去追不及,仰看鸟没天凝碧。铸⿍鸣钟封爵⾢,功名让与英雄⽴。浮⽣聚散是浮萍,何须⽇夜苦蝇营。

再向东⾏,⼜是⼀座四⾓攒顶⽅亭,名“⾯壁亭”。⽅亭⾯对⽯壁,壁间嵌⼀明镜,映照着对⾯的“⼩沧浪”“螺髻亭”等景⾊,有“卷幔⼭泉⼈镜中”、“溪光合向镜中看”之妙趣。镜中赏景,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是⼀种创新的造园⼿法。“⾯壁”是禅宗的法。相传达摩来到中国,寓居嵩⼭少林寺,⾯壁⼗年,静坐参禅,以⾄在壁上留下⾝影。怡园“⾯壁亭”与达摩⾯壁有异曲同⼯之妙,极具禅意。

⾛过“⾯壁亭”,是东西向横置的⼀只旱船。舫舱挂有“舫斋赖有⼩溪⼭”匾额,系苏州“耦园”主⼈沈秉成题书,笔⼒遒劲,颇有功⼒。宋黄庭坚《次韵寄滑州舅州》诗:“舫斋闻有⼩溪⼭,便是壶公谪处天。”那是⼀只三⾯临⽔装饰精致的旱船,船顶为卷棚歇⼭式青⽡盖顶,船舱两侧全部是⽊格窗棂,线条明快,宛如漂浮于⽔⾯的⼀叶轻⾈。据说此船是顾⽂彬仿“拙政园”旱船⽽建。头舱挂有内额:“碧磵之曲古松之阴”,附跋⽈:怡园舫斋原有曲园⽼⼈(俞樾)篆书《诗品》“碧磵古松”句额,癸亥七⽉孝思补书。”前舱有⽵质内柱联“长松百尺不⾃觉;春江万斛若为量”。此为集苏轼诗句联。出句引⾃苏轼《赵阅道⾼斋》:“长松百尺不⾃觉,企⽽羡者蓬与蒿。”是说松树并不觉得⾃⼰有多⾼,反⽽羡慕蓬蒿等长得茂盛。意思说,真正有才华的⼈不向⼈炫耀,常常能学习别⼈的长处;对句取⾃苏轼《和沈⽴之留别⼆⾸》“试问别来愁⼏许,春江万斛若为量。”斛,量器名,古时以五⽃为斛。原诗表⽰朋友离别之愁思,犹如春江之⽔浩渺⽆垠,⽆法度量。全联意思是做⼈要谦虚谨慎,待⼈度量要⼤。

离开旱船,向右⼀拐便见假⼭之巅有座六⾓⼩亭。亭内悬挂⼀块“⼩沧浪”匾额。因该亭南临荷塘,故取《孟⼦》“沧浪之⽔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我⾜。”之意命名。⽴于亭中可观赏到全园景⾊。园主顾⽂彬有《⼩沧浪》诗云:

濯⾜沧浪⽔,空亭发浩歌。屏风三叠翠,纤⽉挂藤罗。

流露出园主怡然⾃⾜的⼼态和孤傲⾃乐的情调。亭东北⽴有三块⽚状太湖⽯,⽯上刻“屏风三叠”四个篆字,下有款⽈:“⼭⾕⽼⼈题⽯语”。“⼭⾕”即宋代诗⼈黄庭坚,⾃号⼭⾕道⼈。此⽯如屏风三叠,造型奇特,为怡园镇园之宝。⼩坐亭间,观赏⽯峰,聆听松风,俯视荷塘滢滢⽔波,令⼈⼼旷神怡。

“⼩沧浪”向东不到百步,⼜见⼀座⽅亭,看指⽰牌上的名称叫“⾦粟亭”。⾛近看,亭内挂着⼀块“云外筑婆娑”匾额。据曹林娣教授说,此亭取⾟弃疾《⽔调歌头·万事⼀杯酒》:“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词意为亭额。“云外”指⾼处。“筑”应解释为“植”,婆娑,是起舞之意。“⾦粟亭”四周遍植桂树。“⾦粟”是桂花别名,因其花蕊象⾦⾊的粟⽶⽽得名。将“云外筑婆娑”作亭额,意指风吹桂树,树枝摇摆起舞,中秋桂花盛开,更有花⾹扑⿐,实为园中上品。

在“怡园”中游览⼀周,到了复廊北端,⼜见⼀轩,轩内挂有“锁绿轩”匾额。观看周围环境,古⽊参天,浓荫蔽⽇,⼀道粉⽩⾊的⾼墙挡住视线,呈“锁绿”之势。故园主取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铺为谁绿?”诗意⽽命名。

⼩⼩园林,漫步⼀周,不仅有清雅的视觉享受,更是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和⽂学知识。过去园主⼈⽤⼀道围墙“锁绿”,为的是⾃⼰过退隐⽣活。现在“怡园”对公众开放,成了喧嚣闹市中市民静⼼、养⼼的⼀处世外桃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