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修改综述一
撰写时间:2010年11月11日 14:51
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刘万元
2010.8.21
课例初稿形成时间是2010年8月4日,经过10多天的讨论、交流,第一轮打磨已按计划于8月15日结束,在打磨过程中得到了康武、赵国防、孙颖等专家、名师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工作室成员申兆霞、吴桂珍、黄军红、李娟、李俊华、刘昕、李昭、梁海洋、冯素华、彭敏、张明睿、张会、赵峰、张会、刘霞、 姚继霞、罗文萍、郭玉杰、李桂芬、阚晔、 张争妍等21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第一轮打磨中,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计理念部分不够细致。
在第二稿中已做了修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说明:一是计算教学要充分挖掘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有效把握知识的前后联系,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效果;二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可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比较、概括及抽象能力;四是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抓住计算教学的核心。
2.进行新课前可以加一组相关的口算题。
经过第一轮打磨,一部分老师认为新课改后,注重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但相应的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口算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每节课前用3、5分钟时间练习一下口算会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老师认为像原人教版教材一样,在新课进行之前,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又和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题目,会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一些铺垫,使学生看到新知识后更容易的联想到相关的旧知
识,更容易的将新知转化成旧知。所以在第二稿中设计了一组这样的口算练习,请大家再讨论,这样设计是否可行?有何优缺点?
3.直奔主题,提高的教学的实效。
在第一次打磨的过程中,有老师提出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有关寻找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完成,本节课可以直接出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省出时间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感觉很有道理,第二稿中将引出问题这一环节做如上修改,请大家再讨论。
4.加强估算。
在试算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估算,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来分析23乘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从而为他们准确计算提供依据。而且在估算的过程当中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12看成10,估算出的230是10个23的和,还有2个23没算在里面,为下面口算准确得数渗透一个方法,实际上也是新知识的一个生长点。通过估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近似的意识,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可以帮助学生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对学生做完题进行检验有很大价值,有一个好的估算习惯,能让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计算中明显出现的错误。)
5.将笔算过程的学习分为两段。
在竖式计算过程的探索这个环节,部分老师认为笔算其实是将“试算”中的口算过程用竖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充分理解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究竖式的再现形式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难看出以上四个竖式其实是一种算理,只是表达方式有所不同,A是将口算的结果硬凑在横线的下面,一般学生都会这样;B是将口算的过程清晰再现,一目了然,这部分同学算是聪明学生;但是对于C和D,学生是很难想出这种经过不知多少年、多少人千思百虑才优化出的可以说达成极致的完美形式!所以这部分内容应该分成两步:学生出现了方法B,算理就已经解决,下一步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将这种繁琐的竖式进行优化和整理,学生通过探索、整理、比较、优化等过程,最后加以规范得出方法C和方法D,实现完美与超越。
6.增加练习量。
有老师提出练习量小的问题,但本节课探索算法、理解算理的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
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至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后面肯定还要安排1—2课时专门进行相关练习,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7.总结的内容除了知识,还要有学习方法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