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时期大批胡人入唐是因为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东扩所造成的中亚政治混乱和生存压力;明代早期郑和的舰队之所以能够在南海和印度洋一带畅通无阻,是因为15世纪上半叶的印度洋实际上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海上霸权的真空。这些研究成果所体现的主要史观是( B )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唯物史观
2.1916年关于孔子,各方争论不休,其中,康有为请全国人跪拜孔子,陈独秀抨击尊孔运动,关于争论的实质,下列看法符合阶级史观的是( D )
A.文人相轻的心理导致争论不休 B.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出现了差异 C.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不同反应 D.资产阶级不同阶层在帝制问题上分歧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 ) A.符合史观,角度不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史观,角度相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4.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述,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D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5.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一开始你是想要仿效西方的军事器械,你就必须发展军事工业,你要发展军事工业你就不得不走第二步,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要发展重工业、交通业、矿产业你就不得不发展轻工业„„这种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过程又需要新式教育。这是一个循环过程。按照这样的设想,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将是( B )
A.直接应用西方的成果 B.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 C.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D.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6.20世纪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研究的重点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向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导致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主要是( B ) A.“文化大”的结束 B.改革开放的推动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D.政治民主化的推动
7.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A ) A.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B.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8.有美国史学家指出,美国的历史不能从建国算起,不能从北美殖民算起,甚至不能从哥伦布登陆美洲算起,而应该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形成的探险精神和11到14世纪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贸易网络。作者观点( D ) A.凸显了欧洲中心论
B.否定了殖民 C.彰显了现代化史观
D.体现了全球意识
9.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A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10.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C )
A.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多角度认识和考查史实
1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D )
A.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的发展密切相关
12.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近代)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据此可知弗兰克的观点( A )
A.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待欧洲的崛起 B.否定了欧洲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C.是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片面看待 D.体现了对历史现象认识的单一化特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采用不同的史观,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顺着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指的是英国从新获得大量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无法使工业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美洲新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的关键因素。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形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摘编自奇波拉《工业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顺着亚洲的悲伤往上爬”是通过什么途径?(8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提供的有利条件。(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的发生?(8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的起因上有何特点?(4分)
答案:(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得了市场和原料。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或殖民扩张、掠夺)。 (2)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提供了劳动力。
(3)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推动了思想;科技的进步。
(4)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北美史学家时常抱怨,中国也有“教科书问题”,总是腰斩他们的“史”,把一部完整的美国
史按照自己的口味裁剪成一段“亚非拉人民要”的早期历史,视野所及,似只有从1775年到1782年的战争,却将更为重要的1782年至1787年的制宪历史弃之不顾。另有一些美国历史学家认为,要理解这场,仅仅延伸至1787年也还不够,这场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战争,第二段落为制宪活动,第三段落是从费城制宪到1800年杰斐逊入选获胜,政党轮替执政,人类第一次实现统治权力的和平交接。美国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一段落,那就不是,而是一场战争,甚至仅仅是一场内战:同一民族内部母邦与移民之间发生的性内战,并不是外来异族统治与原住民之间发生的“民族战争”。这场“内战”后来之所以发展为“”,是在“内战”结束之后的第二、第三段落,从1787年至1800才从容开展。
——朱学勤《近代与人性改造——阳光与 闪电——法国与美国启示录(中译本)序》
指出材料中中美两国史学家关于“美国史”的不同叙事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两种叙事模式。(评价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合理,论述充分。)
答案:中国史家认为美国的史就是美国战争的历史。美国史家认为美国史既是对旧制度的推翻和否定,也包括新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美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国家的建立,更突出的表现在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史的叙事模式,是在史观的指导下,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研究历史(强调改朝换代的意义)。认为1783年,美国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开始发展道路,是美国的突出成果。 美国史的叙事模式,运用现代化史观,强调推翻旧制度后,美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发展。
美国的意义,突出体现在推动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破旧立新)。1787年,在邦联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情况下,1787年出台,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符合美国发展的需要。1800年,政党政治确立,两党轮流执政,两党制的确立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和平的局面下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发展。 美国式叙事模式更强调长时段、完整关注美国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