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34No.12
Jun.2017
的 企 性创新与测度!视角
林春培1!,余传鹏$,张振刚&
(1.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华侨大学商务管理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21;3.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4.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现有破坏性创新分类主要聚焦于新产品或新服务在价值提供方式以及它们对现有市场侵蚀方式
方面的差异,忽略了侵蚀的目标市场性质差异及其可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而在创新实践中企业对于创新 变革的认知判断往往影响其战略决策。因此,基于企业认知视角,将破坏性创新分为面向全新市场、面向 竟争对手市场以及面向自我市场3种类型,并基于Govindaraj an TK
opalle
等的测量研究及相关理论分析,
结合中国本土制造企业的实际访谈,设计了 3种破坏性创新测量量表,最后,以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进 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包含面向全新市场、竞争对手市场和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三因子测量模型是 有效的,可为后续学者推进和细化破坏性创新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创新测度;目标市场;企业认知
DOI:10. 6049/kjjbydc. 2016090472中图分类号:F27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1-7348(2017)12-0106-06
Measurement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Different Target Market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Cognition
:
Lin Chunpei1,2, Yu Chuanpeng3, Zhang Zhengang4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aqiao University; 2. Business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China;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4.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 Exist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categori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the way that the value of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provide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erosion of existing markets, and ignore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arget market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the enterprise. I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the cognitive judgment of innovative chang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trategic decis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cognitive perspec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new markets, 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competitors^ markets, 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sel--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the related measurement study of Govindarajan T
Kopalle and
the interview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e measurement scale for three typ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 are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 empirical test for the scale is conducted using a sample of 696 Chinese manufacturing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factor measurement model , which includes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for new market , the
rival
market and the
self
market , is
effective , and the scale
can provide
the
basis
disrup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Disrup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Measure; Target Market; Enterprise Cognitive
? 越的大型在位企业在一些技术和市场变化过程中无法
先地位的内在根源。随后,破坏性创新:由
于对“亚历山大”的超
而开起企业界
0 > ?
硬盘磁盘驱动器行业发展出麵异常现象(anom-alies)无法用传统的创新 tensenC1*
以,这促使Chris-
管
’逐5
R
坏性创新 ,深入 ’并在学术界弓丨起T麵i寸论[2’3]。S中,破'性创
收稿日期!016-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1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6YJC63016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6M592499);福建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Z1525084)
作者简介!木春培(1984 —),男,福建泉州人,博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与创新管理、海外华商管理;余传鹏
(1988 —),男,湖北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创新、组织行为;张振刚(1963 —),男,广东 南海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等。
第12期林春培,余传鹏,张振刚: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与测度-107 -
新的类型划分是学者们热切关注并反复讨论的一个基 本问题[4’5]。基于硬盘磁盘驱动器行业的演变历史分 析,Christensen、Raynor[6]根据新产品对现有市场的侵 蚀方式,将破坏性创新分为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两 种类型。前者侧重于从原有价值网络的低端人手,进 攻利润最少和被过度服务的消费者市场;后者旨在创 造一个新的价值网络,以获取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 驱动力可能来自新技术、新流程、新商业模式或者三者 的共同作用[16’17],这使得企业有时候很难明确区分其 破坏性产品的价值来源,因而基于新产品价值提供方 式的破坏性创新分类可能会在操作层面遭遇认知困难 或“重复归类”困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企业通 常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侵蚀模 式,新产品对现有市场的侵蚀初始点以及具体路径很 但是,这种分类被认为过于粗槌,过分强调由下而上的 侵蚀模式,忽略了市场中由上而下的破坏现象[7,]。为 此,Govindaraj an、Kopalle[9]引进一种新的分类方式,包 括高端和低端破坏。其中,高端破坏性创新是指创新 (在传统主流属性上有着劣等性能)具有较高的价格。
Schmidt、Druehl[10]进一步将新市场破坏划分为边缘市
场破坏和分离市场破坏,并将高端破坏整合到分离市 场破坏性创新中。Joseph等[11]认为,若新产品降低关 键属性的性能,则低端侵蚀就随之发生,并且,根据新 产品次要属性的性能差异,低端侵蚀可进一步分为即 时低端侵蚀(Immediate low —endencroachment)、边缘 市场的低端侵蚀和分离市场的低端侵蚀3类。另外, 根据新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属性提供方式,
将
破坏性创新分为3种类型:技术的破坏性创新、商业模 式的破坏性创新和全新产品的破坏性创新。实质上, 许多破坏性创新都是破坏性技术和破坏性商业模式共 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学者们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分类主要聚焦于 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价值提供方式及其对现有市场侵蚀 方式的差异,忽略了企业认知差异对于侵蚀目标市场
的归类影响。Gilbert、Bower[12]的研究发现,企业对不 连续变革的机会或威胁认知直接影响其资源配置方向 和方式;而
Lmdsay、Hopkms等[13’14]研究讨论了企业对
于内外部破坏性创新的不同态度及应对策略。区分认 知在破坏性创新分类中的角色与作用,有助于进一步 理解和探索企业面对不连续变化的惯性问题。为此, 本文按照以下逻辑展开研究:基于发起企业认知视角, 提出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分类,并对其测 量量表进行开发;以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运用探 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该分类框架进行实证检验。
1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分类
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是指一个新产
品(包括服务)初期在简单应用市场中占据立足点,并 持续向高端市场移动,最终替代市场在位产品的过 程[5 ]。其引人的新产品在主流市场消费者所重视的关 属性性
不 , 具
费者或关 属性
性能过度服务的顾客所重视的特定属性或属性组合 (包括价格$也称为破坏性产品[15]。从上述定义可知, 新产品对旧产品占有市场或新市场的破坏(包括部分 侵蚀和完全覆盖)是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这种内在
难明确界定,会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因而基于 侵蚀方式的破坏性创新多种多样,很难形成统一的分
。
基于Christensen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许多学者聚 焦探讨如何事前识别和管理破坏性的威胁或机会,以 预防“温水煮青蛙”式的毁灭进攻,实现破坏性增 长[1822]。这些理论探讨或基于实践的归纳总结为破坏 性创新的类型划分提供了新思路,它们将破坏性创新 视为一种威胁或机会加以识别与管理,以企业认知为 出发点,而企业认知判断对于企业创新行为具有很强 的引导作用,会促使企业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12]。 若破坏性产品的引人不会侵蚀企业已有的市场空间, 那么,它就会被企业认为是拓展新兴市场的一种机会, 因而能够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优先权,并在操作实施过 程中遭遇较少阻力。反之,若破坏性产品的引人会侵 蚀企业已有市场,那么,它就会被认为是一种潜在威 胁,并倒逼企业调整现有运行模式,但由于组织惯性和 核心能力刚性的影响,企业各个层面往往会抵制这种 自我调整和变革。基于上述分析,根据企业对于侵蚀 目标市场的认知差异,可将破坏性创新分为面向全新 市场、面向竞争对手市场以及面向自我市场3种类型。 其中,面向全新市场和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主 要针对其它企业的市场或非消费者发起进攻,可称为 外向型破坏性创新,而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强 调破坏性产品对企业原有产品的更新或替代,也可称 为内向型破坏创新。
1.1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
tion for New Markets) , 也就是 Christensen 提出 的新市
场破坏性创新(New —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tion),是 以潜在消费者或非消费者为目标的破坏性创新,本质 上是企业引人破坏性产品,针对非消费者展开竞争,进 而开辟一个全新市场的过程[23]。这个全新市场往往是 一个规模不大但足以让进攻企业在破坏初期存活下来 的利基市场,主要由那些过去有需求却被在位者遗忘 或无法负担的消费者构成[2&]。这些消费者大致可以分 为两类:一是那些与现有市场低端消费者的偏好相似, 但对于产品价格异常敏感而未能购买主流产品的顾客 群体;二是那些与现有市场消费者偏好相差甚远,但愿 意为新的产品性能支付较高价格或牺牲现有产品的主 流性能的顾客群体,因而基于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108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年
被进一步分为边缘市场破坏性创新(Fringe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tion)和分离市场破坏性创新两种类型
(Detached—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tion)[10]。X才于发
起企业而言,实施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意味着 将破坏性变革视为一种发展机会,并认为这种变革有 利于企业未来发展,能够促使企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 态迎接创新变革,进而确保这种破坏性创新在组织内 部创新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地位。1.2面向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面向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
vation for CompetitoB
Markets) 是以竞争对手产品市
场为目标的破坏性创新。它强调企业在竞争对手产品 市场引人破坏性产品,与竞争对手企业产品展开竞争, 从而为企业开辟一个新市场或侵蚀其它企业产品市场 份额。面向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具有两个主要 特征[10’14] %—是发起企业向其竞争对手产品市场引人 新产品,其在竞争对手产品市场主流顾客所重视的性 能属性方面表现不佳,但能够提供竞争对手产品所不 能提供的性能属性,如更低的价格或便利性等,进而能 够吸引竞争对手产品顾客群体中那些对于价格较为敏 感的用户或对于新产品提供的新性能维度十分喜欢的 用户;二是发起企业在利用破坏性产品侵蚀竞争对手 市场的过程中,最先从边缘市场或分离市场人手,然后 通过主流性能维度的改进不断侵蚀竞争对手主流市 场。企业实施面向竞争对手的破坏性创新,意味着企 业在认知层面上将破坏性变革视为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的一种战略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更具针对 性的产品竞争策略,因而,能够确保这种破坏性创新在 组织内部创新资源配置中占据有利地位。1.3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
tion for Self—Markets) 是以企业现有产品市场为目标
的破坏性创新。其强调企业在现有产品主导的市场中 引人破坏性产品,自我蚕食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甚至完 全替代现有产品。这种破坏性创新所要求的知识和技 能往往与企业现有独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或冲突,因 而企业在发展和引人这种破坏性创新时经常遭受“成 熟陷阱”和“替代陷阱”[14'25]。另外,这种破坏性创新提 供的新产品与企业当前产品相比,具有较低的单位边 际利润,而且一般会对企业当前产品销售带来严重的 负面影响[1]。与面向全新市场和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 性创新不同,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在企业认知 层面往往被视为可能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负面甚至毁 灭性影响的威胁,并且需要企业对现有资源和能力进 行自我,而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路径依赖[2!]以及 高层经理对于短期高绩效的预期[9],使得这种破坏性
创新在 内部创新资源争 中 于不利地位。
2研究设计
2.1量表设计
在破坏性创新概念的测度上,Govindarajan、Kop-
all[9]首次将创新的“破坏性程度”与创新的“能力毁灭程
度”以及创新的“突破性程度”区别开来;Govmdaaj an 等[15]在实证研究中再次对破坏性创新量表可靠性进行 验证;L
in
等[23]对Christensen[1’6]提出的新市场破坏性
创新和低端市场破坏性创新进行了操作化测量。这些 测量量表的开发与验证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Chns-
tenSen[1'6]认为,新市场破坏性往往以非消费者为目标,
通过提供“不够好”的产品消除用户的购买顾虑,使这 些非消费者变为新用户,从而开辟一个新市场。Chns-
teMen
还认为,进攻者引人破坏性产品会降低甚至替代
在位者的市场份额。类似地Joseph等[11]也认为,在市 场竞争的动态过程中,具有破坏性潜力的新产品会逐 步代替现有老产品,在位者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会出 现下滑。Govindarajan等[’1/]研究发现,企业自我替代 意愿对于破坏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企业也可以向自 身既有的产品市场引人破坏性创新进行自我破坏。
ChnStenSen[1,]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并不是所有在位企
业都会处于被动破坏的情形之中,也有一些聪明的在 位者成功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位者作 为破坏者,既可以利用破坏性创新开辟新市场或侵蚀 竞争对手市场,又可以侵蚀自身既有的产品市场。
本文基于已有的破坏性创新量表,结合Christens-
en[1,]、Govindarajan 等[9’15]、Joseph 等[11] X才于全新市
场、在位者市场以及进攻者市场的描述,初步形成面向 3种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量表,共包含16个项 目。这些测量项目主要从破坏性创新的市场影响差异 角度,将3种不同类型的破坏性创新区分开来。同时, 通过专家访谈、学术团队讨论、企业高层现场访谈等方 式对设计量表进行修正,以尽量降低答卷者对于题项 的模糊感和作出非准确性回答的可能性,提高调查问 卷的内容效度,增强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随 后,将问卷发给比较熟悉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的高层管 理者、业务部门经理、产品经理、技术主管进行预测试。 根据被测试者的反馈与意见,进一步完善测量项目的 修辞和表述方式。而且,在基于预测试数据进行题项 纯化的过程中发现,删除“公司经常针对竞争对手市场 引人破坏性产品”、“公司经常针对公司已有产品市场 引人破坏性产品”两个题项,可以分别提高面向竞争对 手市场和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量表的信度。因此, 本研究删除这两个题项,形成最终调查问卷(见表1), 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第12期 林春培,余传鹏,张振刚: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与测度 -109-
表1
变量
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变量测量项目及参考文献
测量项目来源
问卷测量项目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主要以潜在顾客为目标(DJ 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前瞻性地预测到了未来的市场需求(d2) 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d3)公司经常针对全新的市场开发破坏性产品(d4)
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对竞争对手产品有替代作用(d5)公司引入的破坏性产品,降低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Ds)公司引入的破坏性产品,给竞争对手带来了市场威胁(d7)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对公司已有产品具有替代作用(d8)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降低了公司已有产品的市场份额(d9)公司开发的破坏性产品,减少了公司已有产品的销售量(D10)
面向竞争对手市场的破坏性创 新
Christensen.^1,6*、 Govindarajan.^9*、 Jo-
seph[u]、Goviiidarajan[15]、Lin[23];实地
调查访谈、专家咨询与学术团队讨论
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2.2数据收集
均大于0.52,表明各测量项目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符合 量表的基本测量要求。另外,企业面向全新市场、竞争 对手市场以及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3个子量表的
CronbachAlpha 值分别为 0. 838、0. 787 和 0. 812,而且,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发放 对象主要为中国制造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并采用 便利抽样方式收集样本数据。为了确保填写人员能够 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破坏性创新,在问卷引言部分,对破
坏性创新的概念内涵进行阐释,并通过3个例子加以 说明。通过实地调研和委托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 1 000多份,回收问卷927份。在回收的问卷中,剔除题 项答案连续10题相同的问卷156份、填写不全的问卷 75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696份。从问卷填写者来看, 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部门的中高层管理者居多, 他们对企业产品战略和创新情况较为熟悉,能够提高 数据的可靠性;从组织特征来看,样本企业涵盖了大、 中、小型企业3种类型,涉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 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 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 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
2.3分析方法
整体量表的CronbachAlpha值也达到0. 844,均超过了
0%
以上的可接受水平,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可以接
受,具有较好的信度。3.2探索性因子分析
测量项目主要来自现有研究对于破坏性产品引人 全新市场、竞争对手市场、自我市场的描述以及创新实 践的经验总结,并通过研究团队讨论、试填写和预测试 等步骤反复修正完善,因而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同 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因子提取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
检验量表建构效度。对所有测量项目进行KM0和
Bar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
0值为0. 816,Barlett
球形检验Chf— Square值为1 545. 025(自由度45),达 到显著水平,表明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适合作因 子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提取3个因子,第一 个因子1包含4个测量项目,第二个因子F2包含3个 测量项目,第三个因子F3也包含3个测量项目,均与原 构思相一致,累计解释方差为70. 9%。基于测量项目 的理论探讨与设计,将这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面向全 新市场、竞争对手市场和企业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各因子测量项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66,表明3 个因子的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见表2)。3.3验证性因子分析
将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三因子模型作为基本模 型,同时,设定单因子与双因子模型作为竞争模型。基 于随机抽取的另一半样本数据(共348份),采用A-
M
量表信效度分析是量表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也 是检验量表质量的关键过程。信度分析可以检验调查 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本研究采
用Cronbach—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和修正后项 目总相关系数(CITC)检验量表信度。效度分析主要评 价量表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正确性,考察实际测定结果 与预想结果的符合程度。考虑到测量项目来源的多元 性,本研究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Factor
Analysts,EFA
)对测量项目所包含的因素数量进行检
onfirmatoryFactorAnal-
测,再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
yS1S,CFA
)检验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为了提
高量表的适应性,本研究将696份有效问卷进行随机 拆分,前348份问卷用于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后348份问卷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
0S21.0结构方程建模软件对3个模型进行构思验 三因子模型的运行结果以及3个模型的拟合情况
证(
见图1,各潜在变量与其测量指标间因子载荷均达到显
著水平,且介于0.5〜0. 95之间,而且测量误差的方差 也没有出现负值,表明设定模型满足拟合标准,基本适
3研究结果
3.1信度分析
本研究通过计算C
ITC
和
CronbachAlpha
值检验
ITC
配度良好。从拟合指标来看,破坏性创新三因子模型 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单因子和双因子模型,22/,f值为 2. 682,小于 3;RMSEA 为 0. 07,小于 0. 08;GFA、CFA、
量表信度。由表2可知,企业面向全新市场、竞争对手 市场以及自我市场破坏性创新的测量项目的C
值
-110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 年
NFA、TLI、IF!都大于 0%,PGFQ 和 GMFI 都大于 0%, 且各路径 性, 3
均在P<0. 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
际
具有良好的
的拟合结 ,代表3个不同的
,
。
性创新密切关联,都属于企业面向外部市场的外向型 坏性创新,明显不同于企业面向自我市场的内向型 坏性创新,与先前的
表2
相符。
破坏性创新测量项目的CronbachAlpha值和因子载荷(n=348)
因子
因子
因子
另外,潜变量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面向竞争对 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以及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
的成分信度分别为0. 87、0. 81和0. 83,都大于0. 7,而 且,这3个变量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分别为 0. 63、0. 59 和 0. 63,都大于 0%, 较好。
测量
的
和内在结构适配度
坏性
见,本研究基于企业认知
题目代码
F1
0. 8200. 7780. 7660. 7570. 1470. 0530. 10%1780. 2960. 342
F2
0. 0880.0960.0980. 1860.9080.9070.6660. 1700.0280. 09921.90
F3
0. 2470.2290. 2190. 2190.0010. 0510. 3400. 7980. 7930. 757
Corrected
Cronbach’s
Item-Total
CorrelationAlpha
0. 7320. 6620. 60. 6510. 7440. 7280. 5220. 5910. 6320. 665
0. 7860. 8100. 838
D2Di
d3
d4d9
创新 面向全新市场、面向竞争 市场以及面向自我市场3 进行测量是 的。此外,从3 :坏性创新的相关
看,面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
新与面向竞争 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相关系数为 0.68,并在p<0. 001的水 著, 于 |与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的相关 向全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和面向竞争
,这
面
市场的破坏
D10
d8
d5d7d6
Cronbach’sAlpha
解释方差比例(i)27. 34
21.66
累计
0. 843
方(i)70%90
0.74
Model Fit
Basic Model (Three-factors): x2/df=2.682RMSEA=0.07, GFA=0.952, CFA=0.968, NFI=0.950;TLI=0.955, IFI= 0.968, PGFA= 0.554, PNFI=0.675Competitive Model (one-factor): %2/df=l6.875, RMSEA=0.214[SEA=0.214, GFA=0.735,CFA=0_667NFI=0.655:TLI-0.572, IFI=0.669, PGFA=0.468, PNFI=0.509Competitive Model (two-factors): x2/df=7.867, MSEA=0.141, GFA=0.847,CFA=0.860,NFI=0.844: RMSEA=0.141, GFA
TLI=0.815, IFI=0.861, PGFA=0.524, PNFI=0.638
:
,
,
DIFSM
图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4研究结论
坏性创新的
及
作测量是破坏性创
的特征 企业的多 于
研
,并结合学术团队讨论和中国本土修正而成。对于面向全新市场的
坏性创新,其测量项目主要聚焦于企业破坏性产品
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吸引以及新市场的塑
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其测量项目
产品顾客群体
造;对于面向竞争
新研究的基本 。本文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基于
企业认知 ,将破坏性创新 面向全新市场、竞争
市场以及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3 ,并探
者的特征
和操作化测量;二是通过实证研究
市场以及自我市场的破
检验面向全新市场、竞争
主要聚焦于企业破坏性产品对竞争
的吸引以及市场的侵蚀;对于面向自我市场的破坏性 创新,其测量项目主要聚焦于企业破坏性产品对自身
产品市场顾客群体的吸引以及 蚀。在量 本随机
成两份,并综合运用项
的破坏性创新
产品市场的侵
相关
女
性的检验上,本研究将回收的〔样
以及探索性和验证性因
进行市场
坏性创新量表的可靠性和 性。在 ,基本思路主要来自Gilbe1、Bow-er)2*的启发:企业对于创新变革的认知 会导致其略 ;在操作测量上,问卷内容主要以Christensen1’6* 、 Govindarajan[9]、 Joseph11*、 Govindarajan[15*、
Lin
(CITC).Cronbach Alpha
,对基于认知 验证。结
)3* 面向全新市场、在位者市场以及进攻者市场,包含面向全新市场、竞争
第12期林春培,余传鹏,张振刚:面向不同目标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与测度-111 -
和自我市场的破坏性创新三因子测量模型是有效的, 相关量表为后续学者从定量上推进和细化破坏性创新 研究提供了参考。
本研究基于Gilbert、Bow
O
726-743.[12]
GILBERT C,BOWER J L. Disruptive change : when trying harder is part of the problem [ J]. Harvard Business Re-v>ew,2002,80(5) 94-101.
12]的分类思路,提出了
基于企业认知视角的破坏性创新分类及其测量量表, [13] LINDSAY J, HOPKINS M. From experience:disruptive in -- 是对Govindarajan、Kopalle[9]提出的破坏性创新量表的 发展和细化,但仍具有局限性。本文采用便利抽样而 非随机抽样,后续研究可继续扩大样本地域和行业范 围,增加样本的代表性和包容性,进一步检验量表在不 同行业以及不同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另外,尽管在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反向测量项目,以检测被调查者的 填写态度,但由于成本和精力的问题,本研究没有开展 确认性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样本数据质量,后续 研究可尽量采取面对面填写问卷的方式或其它补充的 方法,提高调查样本的针对性以及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I]
CHRISTENSEN C M
.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7.']DAN Y,CHANG CHIEH H. A reflective review of disrup
tive innovation theo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9(2) :1-29.'] 林春培,张振刚,薛捷.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类型、内在动力
及事前识别'].中国科技论坛,2012(2) :35-41.[4] MARKIDES C. Disruptive innovation : in need of better the-
ory[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 !3(I) : 19-25.
[5] CHRISTENSEN C M. The ongoing process of building a
theory of disrup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 :39-55.
[6] CHRISTENSEN C M,RAYNOR M E. The innovators so
lution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ccessful growth[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7] TELLIS G J. Disruptive technology or visionary leadership
[J] .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6,23 (1): 3438.
[8] DROEGE S,JOHNSON N B. Limitations of low-end disrup
tive innovation strategi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0,21 (2) :242-259.[9] GOVINDARAJAN V, KOPALLE P K.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 ante predictions[J]. Journl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1) :12-18.
[10] SCHMIDT G M,DRUEHL C T. When is a disruptive in
novation disruptiv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25(4)&347-369.
[II] JOSEPH V O,BO V D R,SCHMIDT G M. Encroachment
patterns of the \"best products\" from the last decade[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28 ( 5 ):
novationandtheneedfordisruptiveintellectualassetstraegy[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 ,
27(2)&283-290.
[14] 林春培,张振刚.既有知识资产对企业持续性创新与破坏 性创新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1 ,30(10) : 16-21.[15]
GOVINDARAJAN V, KOPALLE P K, DANNEELS E.The effects of mainstream and emerging customer orientations on radical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S1) :121-132.[16]
LINTON J D. Forecasting the market diffusion of disruptive and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2,49(4) :365-374.[17]
MYERS D R,SUMPTER C W, WALSH S T,et al. Guest editorial a practitioner's view : e volutionary stages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 J ].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2002 ,49(4) : 322-329.[18]
RAFIIF,KAMPAS P. How to identifyyour enemies before they destroy you[J]. HarvardBusinessReview, 2002,80 11)&115-123.[19]
CHAO R O, KAVADIAS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NPD portfolio : when and how to use strategic bucket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54(5) :907-921.[20] HOGAN J. Being successfully disruptive[J].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2005,16(5) :21-23.[21]
HUSIG S,HIPP C,DOWLING M. Analyzing the disruptive potential : the case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ompanies[J]. RTD Man-agement,2005 ,35 1)&17-35.[22]
KELLER A, HUSIG S. Ex ante identificat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s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applied to web applications: the case of Microsoft's vs. Google's office application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T Social Change, 2009(76)&1044-1054.[23]
LIN C P,ZHANG Z G,YU C P. Measurement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low-end and new market disruptive innova- tion[J].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Mathematics,2015,18(6)&827-839.[24]
DRUEHL C T,SCHMIDT G M,SOUZA G C. The optimal pace of product updat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192(2) :621-633.[25] LEVINTHAL D A,MARCH J G. The myopia of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95-112.[26]
LEONARD-BARTON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c Management Journal, Summer Spec>al Issue, 1992,13(1) :111-125.
(责任编辑:万贤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