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四章 古书阅读的相关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

1、前人去古未远,相对来说比后人更熟悉古人的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所以由他们所作出的注解往往比较切合古书作者的本意,值得采信;

2、传至今日的古书有很多只有前人的注解,而没有今人所作的注译,在此情况下,只有参考相关旧注,以清除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

3、今人给古书所作的注解是否正确,常常需要参看旧注才能作出判断。 二、前人旧注称作“传”“注”“疏”“笺”,各有什么意思? 前人所作旧注的名称不同,往往意味着方法不同:

“传”:有的侧重于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有的侧重解释书中字句的意思。毛亨《毛诗诂训传》

“注”:从解释对象、范围来看,一般是针对古书的正文。郑玄《周礼注》

“疏”:不仅要解释古书的正文,而且要解释疏通相关的旧注(注解之注解)。贾公彦《周礼疏》

“笺”:在给古书作注释比较注重补充、订正、发明(阐发)前人相关旧注。郑玄《毛诗笺》 三、(1)《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2)了解《十三经注疏》的编排、格式有何特点?

1、注疏文字都附列在相关的正文之后。注释的文字为双行小字排列,正文为单行大字排列。注释文字之中用圆圈(○)起间隔作用。 2、传注文字排列在前,义疏之类排列在后。 3、疏文一般是先解释正文,后疏通前人的旧注。

4、疏文不论是解释正文,还是疏通旧注,首先要摘录或全部引录,被疏的正文或旧注的字句放在前面作为疏解的标题,然后以圆圈隔开,再在圆圈后面作具体的疏解;如果被疏的文字或旧注较长,一般以“XX至XX”的形式摘录,如果被疏的文字或旧注较短,则采用全部引录的形式。

四、旧注中常见术语的用法和意义P680 1、曰 为 谓之 2、谓 3、貌 之貌 4、犹

5、之言 之为言

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其基本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的音义来源(即语源),说明事物得名的由来,而不在于说明被释词的意义就完全等同于释词的意义。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为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肃”和“萧”古代双声,韵母也相近(“萧”字从“肃”得声);“政”和“正”同音,“德”和“得”同音。用声训的办法作注释,由于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和声音都相近,因此很便于记忆。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但古人声训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 6、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

(1)“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既注音,又释义: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辩”本来是辩论的意思,借作变化的“变”,“时”本来是时日的意思,借作移植的“莳”。注释家就在“读为”和“读曰”的后面用本字“变”和“莳”来说明这种假借字,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2)“读若”和“读如”的主要作用是注音(拟音):

《离骚·楚辞》:“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3)有时,“读若”和“读如”也可以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信”本是诚信的意思,假借为屈伸之“伸”,意思是伸展不屈。

这几个术语虽然都起注明音读的作用,但注释字和被注释字并非一定完全同音,例如上例中“能”和“耐”,“信”和“伸”,古今都只是音近,“辩”和“变”现代虽然同音,在古代也只是音近。

六、参阅前人旧注应该持正确的态度

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盲从:

1、旧注的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出发,往往歪曲原文的思想内容 2、旧注有的取舍无方,有的又固执保守,死守“师法”,以讹传讹 3、旧注对词义的训释常常主观武断,牵强附会

第四节 音韵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传统音韵学所包含的内容

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分支,细分为三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中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把中古语音称为今音,主要是明清时代学者的叫法。被沿用下来,它是相对古音而言。

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主要是以《诗经》、《楚辞》等书的用韵为研究对象。 等韵学:主要是研究宋元以来的韵图以及等韵学理,这类韵图由于是用“等”的观念来制作

的,所以一般又称为等韵图。 二、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1、古音与今音的差异表现在字音的声、韵、调上

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古诗韵脚字、古代联绵词(双声、叠韵)等的古今读音的不同觉察出来。 2、“叶音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懂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3、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汉语语音发展尤其阶段性,其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②中古音时期。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广韵》音系为代表。 ③近古音时期。元明清时代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时期。五四以后(也有种说法是十七世纪以来)的语音,以现在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三、学习、研究古音有何作用和意义? 1、破假借,求本字

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用字通假的现象,此字与彼字能够形成通假关系,必须具备音同或音近的语音关系,而所谓音同或音近又是以古音为标准,这样需要辨别古书中的通假字,求出本字,必须通晓古音。 2、辨声律,助鉴赏

古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韵文作品很注重通过押韵、平仄、双声、叠韵等来营造一种音律的美,因此我们今天只有掌握了古音知识,才可能体会出古代作品所蕴含的音律之美、声律之妙。

3、通训诂,解古义

我们如果懂得古音,就可以依据古音的线,找出一个词的语源或同源亲族词,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抓住这个词词义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大有好处。 四、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又称“声母”或“声钮”,简称“母”或“钮”。 一个音节当中居于前面的辅音音素;零声母现象。

2、字母:在属同一声母的汉字中,取其中一个汉字作为这个声母的代表,这种古代声母的代表字被称为“字母”。

如“爸”、“帮”、“布”、“北”、“边”、“奔”等,古时声母相同,发[p]音,它们声母的代表字为“帮”——“帮”母

如“端”、“都”、“丁”、“当”、“得”等,古时声母相同,发[t]音,“端”母。

3、三十六字母:是表现唐宋时期汉语语音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首先由唐代的僧人守温拟定三十字母,后来由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订六个而成,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其中许多字母都没有区别了。(P1057表)

4、五音、七音:

古代音韵学家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区分为唇音、齿音、舌音、喉音、牙音为“五音”,在此基础上增加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为为七音。

5、清、浊:从发音方法的角度区分声母时所用的术语。发音时声带颤动的称为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称为清音。 6、韵: 7、韵母 8、韵部、韵目

9、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

阳声韵: 以鼻音[m][n][ ]收尾的韵母,普通话中有的没有这种现象,但古音、方言中有,如粤语中的“剑”的国际音标为[kim],“满”的国际音标为[ ]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的韵母。打[ta]

入声韵:以塞音[p] [t] [k]收尾的韵母。 /b/ /d/ /g/ 10、呼、等 11、声调

12、平仄:前人对汉语四种声调的分类,即平声为一类,仍然称之为平声;上、去、入为一类,合称仄声。古代的诗歌经常以平声和仄声对比,使平仄相错,形成一种音韵美,特别是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严格。 13、洪、细

第七节 中古音简说

一、中古音研究的重要资料依据之一《广韵》

1、《广韵》的产生 2、《广韵》的体例 3、《广韵》的声、韵系统

《广韵》的声母系统早于三十六字母所代表的声母系统。二者之区别:

①《广韵》音系中的唇音不分重唇音和轻唇音,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则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

②三十六字母中的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在《广韵》中分为两套: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影、喻、晓、匣)是由《广韵》的两个来源合流而成:一为以纽,以纽在上表中写作“喻”,一为从《广韵》匣纽中剥离出来的一部分,到三十六字母时才脱离匣纽而与以纽合流。所以两套声母系统中虽都有喻纽,但前后喻纽的实际内容却有不同。

二、从中古音到现代音有哪些重大变化? 1、声母的演变情况

(1)全浊声母变成清音而消失

中古音的全浊声母一共有10个:并、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它们大约在宋代就开始清化,逐渐都变成了清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复存在。 (2)由重唇音分化出清唇音[f]

有人认为,这种分化大约始于唐代,到宋初已经基本完成。

(3)见、溪、晓与精、清、心的齐撮字,合流形成现代舌面音□、□、□,这种变化大约始于18世纪。

(4)“知、彻、澄、娘”,“章、昌、船、书、禅”,“庄、初、崇、生”三组合流形成现代卷舌音zh、ch、sh 2、声调的演变情况 (1)平分阴阳

是说中古音的平声字到现代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类。分化是以古声母的清浊为条件的:古代清声母平声字,现在读为阴平,如“天”古为透母平声字,今读阴平。古代浊声母平声字,现在读为阳平,如“年”古为泥母平声字,今读阳平。 (2)浊上变去

意思是说古代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了现在的去声,其它上声不变。

(3)去声不变

是说古代的去声在今天仍然读为去声。 (4)入派四声

是说古代的入声发展演变,转化为现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韵母的演变情况

第八节 上古音概说

一、后人研究上古音依据的材料是什么?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诗经》为代表的韵文材料 2、形声字的谐声系统 3、注音、声训材料 4、异文和通假材料 5、方言材料

二、上古的声、韵系统 三、上古声母的特点 1、古无轻唇音。

这一规律是十分正确的,可以在古书的异文材料、注音材料以及汉字谐声、现代方言中得到印证。

提出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

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帮滂并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后世“非”组(非敷奉微)声母的字在上古时代一律读为“帮”组(帮滂并明)声母的字。 2、古无舌上音。

上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只有舌头音(端、透、定、泥),后世“知”组声母字在上古一律读为“端”组声母字。 3、娘日二纽属泥。

提出者:章太炎《国故论衡》

上古有舌头音“泥”母,分化为后来的舌上音“娘”母和半舌、半齿音“日”母,换言之,中古以后的“娘”母、“日”母在上古都属于“泥”母。 4、喻三隶匣,喻四隶定。(隶:属于)

中古后期喻母分为两个:一个是喻三(即出现在三等韵前,与三等韵相拼),又称“于”母;

一个是喻四(即出现四等韵前,与四等韵相拼),又称“以”母。

这个规律的发现者是近人曾运乾。 再如形声字:

爰(后世为喻三)——缓(匣) 云(喻三)——魂(匣) 怡(喻四)——台(定) 余(喻四)——荼(定) 悦(喻四)——兑(定)

上古没有喻三、喻四两个声母,后世的喻三在上古时读为“匣”母,喻四在上古读为“定”

第九节 古书的读音

一、古书读音的总原则 二、读破与如字

如字:一个多音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应按照本音来读,按通常意义理解。 三、对古书有特殊读音的词语的处理 1、部分专名的音读当从古 2、假借字一般要读以本字之音

第十节 同源词

一、什么是同源词?

特点:读音相同或相通,词义相同或相关,在词义发展上出自同一语源(词的音和义的来源。如“洱海”的“洱”来源于“耳朵”的“耳”。)

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一组词叫做同源派生词,简称同源词。 二、同源词的产生 (1) (2) (3)

三、同源词判定的标准 (1)语音标准:音同或音近 (2)词义的标准:相同或相关 相同又分为:完全同义的

微别的 相关:15种关系 (3)有同一语源 四、同源词判定的依据

(1)主要是依据古代的训诂材料 ①互训 ②同训 ③声训 ④通训

(2)古训材料之外的其它材料,如谐声偏旁等 五、下列字词不属于同源词的范畴 (1)没有音义关联的同义词 (2)通假字 (3)异体字

第十一节 骈体文的构成

一、什么是骈体文? 二、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第二: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第三: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骈体文的对仗]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附:考试重点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

之言 之为言:

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第七节 音韵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三十六字母:

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 平仄

第八节 上古音概说 上古的声、韵系统 上古声母的特点

第九节 古书的读音 读破与如字

如字:一个多音字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应按照本音来读,按通常意义理解。

考试题型之十三经注疏 :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