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 横suRvEy
根据现存可查的古书中,从汉晋南北朝开始计起,顺延隋唐宋,直至元明清代各类典籍,获悉继续钻研造纸技术的名人有40人。这些人有的是帝后宦相,有的是文臣武将,有的是学者名流,有的是能工巧匠。尽管他们在造纸业的科技成就上有优有次,影响力有深有浅,但却宛如晴朗夜空中一颗颗明亮的大小星星,闪闪发光,值得后辈人纪念和敬仰。现在,本文从汉代起,对历代古籍上有姓氏的或部分名字的人按照历史(朝代)次序,分别列出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对造纸业的贡献,概略地做数百字的简单介绍。研究这些名人,对于从新的角度来认证中国造纸史,探讨造纸术的发展过程,或许稍有帮助。敬请专家、读者教正。我国四十位古代造纸名人评传
⊙ 刘仁庆 刘军钛
刘仁庆 先生
1959年8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曾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造纸学教授,《纸和造纸》杂志主编,博士生答辩会。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终身荣誉理事,中国宣纸协会顾问,中国手工造纸联盟(北京清华大学牵头)学术顾问。出版造纸著作《中国古纸谱》(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宣纸与书画》(轻工业出版社,北京)等20多部,论述文章 500多篇,共计发表约700多万字。
刘军钛 先生
198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专业,1985年在北京轻工业学院取得造纸硕士学位。后赴英国留学,199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 (UMIST)取得造纸博士学位。曾参写、参编著作多部,如《中国造纸年鉴(1986)》(轻工业出版社,北京)《材料手册》(科学出版社,北京)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造纸专业论文百余篇。当下担任深圳市三力星聚合同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76
第40卷第01期 2019年1月
(1)汉·蔡伦蔡伦(62—121),享年59岁,东汉宦官。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耒阳)人。在东汉永平(汉明帝年号)末年(75年)净身入宫(13岁)任太监,建初(汉章帝年号)五年(80年)时期,担任小黄门(时年蔡伦18岁)。到汉和帝即位(88年)时,升任为中常侍(高级太监,豫参帷幄)。蔡伦具有才干,能学好问,谦虚谨慎。后来于永元四年(92年)升任尚方令,“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永元十四年(102年),因邓太后(绥)喜纸墨和书法,令他尽心尽力地研制造纸。经过三年努力,终获成功。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代表“少府”)向朝廷献纸,受到表彰。元初二年(115年),被邓太后提升为长乐太仆。次年(116年)旨封龙亭侯。元初四年(117年)遣派蔡伦去“东观”(即皇家藏书宫)监督校书。建光元年(121年),在邓太后(绥)病逝不久,因早年蔡伦卷入皇宫“内斗”旋涡,故“伦耻受辱,饮药而死,国除。”是时59岁。自古以来,书籍大多都由竹简写字编成,或者用丝帛写字,因帛贵简重,不利使用。于是,蔡伦在邓太后的授意与领导下,并且通过才女班昭的帮助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朝廷的财力和人力,以树皮、麻头及破布、鱼网为原料在短短的三年(102—105年)之内使造纸术获得了成功。根据刘珍等撰写的《东观汉记》和范晔编綦的《后汉书》记载: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向朝廷献纸。当时因皇帝久病不治,皇后邓绥临朝处事。她夸奖了蔡伦贡纸的作为,赞其能干,故有天下咸称“蔡侯纸”之说,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先贤的美好颂词。蔡伦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他重视纸作为书写材料的重要性,组织力量改进造纸技术,向朝廷报告这一种文化产品并扩大宣传向全国推广。故他被民间推崇为造纸的“祖师爷”。蔡侯纸对我国乃至于全世界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持续下去。(2)汉·邓绥邓绥(81—121),享年41岁,东汉皇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为东汉初大功臣、高密侯邓禹之孙女。她身长七尺二寸,外貌娇美,姿颜殊丽,绝色佳人。且性孝友,有才学,好书传。永元七年(95年)16岁遴选入宫,次年升贵人。永元十四年(102年)阴皇后行巫蛊事发,被废。立邓绥为皇后,遂参与政事。元兴元年(105年)和帝刘肇驾崩。汉殇帝即位,因帝年幼由邓太后临朝执政,前后时间长达十六年之久。邓绥好学不倦,省政惜民,不爱珠玉,独好纸墨。鉴于简重帛贵,不便于人,永元十四年(102年)她下令并授权尚方令蔡伦造纸,历时三载,大功告成。所以说,和熹皇后——邓绥,实际上她是中国造纸术的提倡者、支持者和领导者。邓绥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皇后,在日理万机之际,抽空专门关注文化事业(如造纸、校书)的发展。她对旧有的书写材料提出挑战,慧眼描上了纸;她下令专门组织人员去研究造纸;她以皇帝的名义对蔡伦造纸给予肯定,从而为社会使用轻巧方便的纸张铺平道路,也为沟通和宣扬世界文化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有益的贡献。suRvEy
纵 横汉·蔡伦汉·邓绥China Pulp & Paper IndustryJan., 2019 Vol.40, No.177
纵 横suRvEy
汉·左伯78
第40卷第01期 2019年1月
(3)汉·班昭班昭(约49—约120),享年71岁,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女史学家,她的父亲班彪是汉代的大文豪,其兄班固受命著述《汉书》,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的家学渊源,尤擅文采。早年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又被宫内人尊称为“曹大家”(今敬语曹大师)。痛定思痛,班昭接手亡兄的遗志,地完成了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编撰《汉书》这个工作的过程中,班昭免不了与竹简、笔墨打交道,也会与这位太后的近臣蔡伦相识、知其在搞造纸试验工作。到底班昭怎么帮助他,例如,出些点子(主意),收集、研究、改进、总结各地的造纸资料,是极有可能的。这些对于家学甚浅的蔡伦而言,该有多大的帮助和好处呵。但因无文献可查,细节难以详述。班昭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作为一名编外“参谋”给蔡伦或多或少提供某些建议或意见,帮助少府的工匠实施技术改进是完全有可能的。(4)汉·左伯 左伯(210—220在世),汉末学者。唐·张怀瓘(686—758在世)在《书断》中介绍:“左伯之纸,研妙辉光”。又记:“肖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左伯,字子邑,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而子邑尤行其妙”。左伯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深感“蔡侯纸”的质量还可以再加以提高,于是总结蔡伦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工艺,采用新的造纸操作(这是后人的推测,难以细述)。所造的纸光亮整洁,适于书写,深受当时文士们的欢迎,被人称为“左伯纸”。另据汉末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赵歧(约108—201)撰《三辅决录》中引用制墨家韦诞的奏言所载:“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由此可知,在二三世纪之时,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文房之宝”。左伯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他不满足前人的作为,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提高。对左伯纸的“研妙辉光”的评价,其“研妙”可以解释为纸中的纤维组织匀称细密;“辉光”则是表现出纸具有光泽鲜明的性能。由此推知,左伯纸比前期的蔡侯纸肯定是又有了进步。故后人有诗曰:“径丈万夫势,千言方寸中。锋呈左伯纸,名满大江东。”(5)晋·卫夫人(卫铄) 卫夫人(272—349),享年68岁,本名卫铄,字茂漪,自署和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书法家。因卫铄(shuo,音朔)嫁给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将领李矩(?—325)为妻,世称卫夫人。她师承曹魏著名书法家钟繇(zhou,音宙,151—230),妙传其法。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学卫夫人,故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铄的代表作有《笔阵图》《卫氏和南帖》等。而文中所说的鱼卵纸可能系楮皮纸,因麻纸表面较为粗糙,两者相对比,故显得前者的纸面平滑柔软。鱼卵纸柔软、光滑、洁净。若把纸面对着日光可以看见色白如新出的光亮纹点,恰似鱼卵,故以其象形来取名。其实它跟真实的鱼卵没有一点关系。卫夫人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她有可能从书法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麻纸表面的不足之处,探讨了使用楮纸的优点,启示了笔墨与纸张性能之关系,有助于造纸技术的改善。(6)晋·张茂张茂(277—324),享年48岁,晋代前凉国君(相当现今)。字成逊,东晋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为前凉明王张寔之同母兄弟,大兴三年(320年),张寔被部下阎沙等人杀害,其子张骏年幼,众人推举张茂继承兄位,称平西将军,凉州牧,一举平定阎沙之乱。他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君主,在位五年,后病重而亡。死后谥曰成,故史称成王,也称成烈公。张茂勤奋好学,谦虚谨慎。他被迫推上”高位”之后,虚左以待,做事嘉谋嘉猷。张茂对书法兴趣甚浓,对做纸亦有关注。当他听说做纸时把纸浆浇灌到草席子上,滤水很慢,晒干不易,成品率低。于是,几经琢磨,突发奇想,豁然开朗,便令人外出宣传,拟改用竹帘,取得成效。张茂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做(抄)纸工具——从草席(或麻布)到竹帘可能有所改变,由先前的一(草)席一纸过渡到一(竹)帘多纸,具有重要意义。从造纸技术演变的规律来看,一般都是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小后大。由此推之,张茂的推理过程应该是可信的。(7)晋·葛洪葛洪(284—3),享年79岁,东晋道教学者、炼丹者。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他是被道教徒尊称为“太极仙翁”。葛洪系葛玄(方士)之从孙,世称“小仙翁”或“小神仙”。他精晓炼丹、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丰富,计有《抱朴子》70卷、《金匮药方》100卷。就在他制药时,利用黄檗(柏)一种芸香科植物树皮的黄色汁液染色,造出了我国最早的染色加工纸——黄麻纸(简称黄纸)。黄麻纸的发明,虽然有可能出于偶然,但也包含有历史的必然性。它的问世既说明了社会对纸张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也证明了晋代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新发展。自从东晋发明了黄麻纸(黄纸)以后,随着晋成帝于咸康七年(341年)实行的“土断”,大大地推动了黄纸的应用。所谓土断,就是朝廷为了维护统治、增长税收,按照居民的住所地编定“户籍”,并用黄纸书写“户政文书”,史称“黄籍”(相当今天的户口、档案)。黄籍是当时每个人的履历表,又是朝廷选拔的依据。其重要性很大,用纸的数量也多。朝廷之所以选用黄纸来做黄籍,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崇黄思想,黄与皇同音,黄明色高贵;二是实用价值,黄纸(经黄柏浸染)有防蛀性、保存时间长,黄纸上字写有错,可用雌黄改正。因此,在晋代及以suRvEy
纵 横晋·葛洪China Pulp & Paper IndustryJan., 2019 Vol.40, No.179
纵 横suRvEy
后,黄纸的生产蓬勃地发展起来。晋·戴逵80
第40卷第01期 2019年1月
葛洪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他所创制的黄麻纸,对后来加工纸的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文书、经卷等大多数系用黄麻纸所为,因能长期保存。唐代李肇(约813年前后在世)在《翰林志》中记述:“凡赐与、征召、宣索、处方、曰诏,用白藤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并印。”可知黄麻纸到了唐代又作为官方、军方的特定用纸。这种黄纸对后来彩色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8)晋·范宣范宣(生卒不详,晋成帝咸康元年即公元335年前后在世,时年54岁),晋代学者。字宣子,陈留(今河南省陈留)人。自幼博览群书,尤善三礼,征并不就。范宣为人低调,满腹经纶,孤傲不群。后隐居江洲(今江西省九江市)闭门读书写字画画,时不时地抄一些纸张或自用,或送人,或卖钱。他的学生戴逵,社会上的名气比他还大,但对范宣十分尊重。由于师徒的关系相当好,因此范宣不仅把自己的学问告诉戴逵,而且把抄纸的手艺传授给他。可惜的是,这些知识都没有保留下来。范宣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古代像范宣这样生活清贫的知识分子,无权无势,以读书为乐。他们远离社会,独自钻研学问,再传授给学生。虽然不能说对造纸业直接有什么作用,但是他的作为——起码当时的人是知道他会抄纸的。(9)晋·戴逵戴逵(326-396),享年70岁,东晋学者。字安道,谯郡(今安徽省亳州)人,长期居会稽剡县(今浙江绍兴附近的嵊县)。少负才名,有巧思。能文,工书画,善鼓琴,亦善铸佛像及雕刻。据《晋书·隐逸传》载:“(戴逵)性情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书中说,有一次戴逵给一家寺院画佛像,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但又担心别人不会当面提意见。于是,他把画好的佛像放在寺院里供人参观,表面挂以帷帐,自己躲在帷帐后面,用心记下大家的评论、意见,然后参照它们进行修改,这样经过多次反复,直到获得大家的称赞为止。戴逵终生不仕,曾就学于当时的名儒范宣。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范宣造纸,他也造纸。他们所造的纸,尺寸都不很大,正好用来抄书绘画,自得其乐。同时,也把抄出来的纸分别送给亲友们使用。由于他努力地协助范宣造纸,共同钻研,收获不小。因此,使戴逵对造纸工艺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未见到具体的有关文字记录。他有著作《戴逵集》9卷,不幸早已散佚了。戴逵对造纸业的贡献在于:以造纸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自娱自用,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小农经济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许多物品通过自制来达到自给,小型造纸作坊便以此为发端。戴逵从他老师那里学到东西,或许间接地对后世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