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冬青印象
与古代建筑设计师冯冬青相识有年,对他的事业和他的为人可谓了如指掌,多年前曾一度合作时天天见,工作、吃饭、喝酒,而且他的歌声特别棒,接近专业水准,所以很喜欢酒后在许多朋友面前卖弄一下,让我既羡慕又嫉妒。
冯冬青的歌我听过不少,他的图纸我见得更多,比他的歌声更讲究艺术―――也给了我一种享受。无论规划鸟瞰图、工程图,大图小图,无一不是精细到一丝不苟,那干净整洁的每一张图,看不到一丁点修改,也没有一丁点污渍,让我这个自以为精细而有点洁癖的人十分地欣赏、称奇。制图是设计师的基本功之一,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这种制图的功夫一定有很多年的积累和沉淀。
冯冬青从小天资聪颖,对绘画尤其喜爱,尽管那是时期,没有相应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条件,但他很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经常沉浸在画画里,仅有的几本画册早被他翻烂,但还在翻还在看还在学,正是这样,他的绘画技巧也就在一天天提高。从小学起跟随少年宫的老师学习绘画多年,一直到读初中、高中,从未间断过。遗传与勤奋、从小的美术训练,使他获得了良好的绘画悟性,他对艺术应用到建筑上的那种敏锐的眼光、对实体结构的勘测目力与特殊的记忆力等等,这些都对他几十年的古建事业帮助极大,成为他把建筑和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冯冬青的工作精神和包括这个特长在内的设计水平,他曾经的领导、分管业务的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左国保先生非常赏识,和我提起冯冬青便赞不绝口,他说冯冬青把建筑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认为他的绘画才能和从小的训练对他的设计帮助很大。左先生则是冯冬青很崇拜的专家,是前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过6年建筑专业、搞了一辈子建筑设计的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设计师,硕果累累,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个时期,冯冬青担任所里的设计室主任,后来是设计处副。左所长既是他的良师益友和上级,同时二人还是默契的合作者,他们曾经合作过很多项目,心灵相通,观点相近。
说起建筑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大概每个人都能谈一些看法,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建筑,特别是古建筑。
面对一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我们在欣赏它的新颖独特时会想到它的设计者与建造者,当然也会联想到别处相似的建筑。
而面对一座根据遗址复原的古代建筑时,我们却无法想象因缺乏技术数据的设计与重建,也无法联想到似曾相识―――因为每个文物建筑都是唯一的。冯冬青,这位国家注册的建筑师,从事古建筑设计与研究30年,在他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工程中,有一些就是如此困难的项目。
如今,坐落在太原北大街的拱极门,为复原的明代建筑。那厚实而深沉的门洞,那雄伟壮丽高达24.3米的城楼,以及东西两端的城墙,让人容易想到300年前太原曾有过的辉煌。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历史保留下来的拱极门仅有一个不很完整的门洞遗址,上面的城楼只剩下一部分柱础。门洞的复原容易,而城楼的设计便成为一个难题。太原市要求2005年建城纪念之际完成城楼的复原,时间只有一年半,工期很紧。有关部门委托省古建所完成这个紧迫的设计任务,古建所把它落实到了冯冬青身上―――每逢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成为所里的惯例。
有关方面能为冯冬青提供的技术资料是一幅模糊不清的老照片,仅此而已。在古建所冯冬青素有“拼命三郎”的雅号,这一次当然又是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考察、研究和设计,最后,冯冬青把设计方案与图纸呈现在甲方经理面前时,这位搞建筑多年的老板大吃一惊,激动地说:“真后悔开始没找到你,这下总算找对了!”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核,一致通过了冯冬青的方案与设计,并由他担任施工的技术指导,才有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才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拱极门重新矗立于晋阳大地。
这些年,冯冬青主持和参与设计的文物建筑与仿古建筑共计40多处60多项。在业内产生相当影响的作品有:临汾尧庙广运殿复原设计,省渊谊堂改造设计,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总体规划与设计,省西大门仿古设计,太原市中华傅山园文化景区规划以及山门、展厅、傅公祠设计,蒲县东岳庙大殿修缮设计,山东无棣碣石景区规划与设计等。
我对这些古建筑有的是耳闻目睹,有的则非常熟悉,自然都与冯冬青有关,每每见面他都会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它们,眉飞色舞,一往深情。所以,我知道这些成绩折射着他对古建筑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满腔热忱和杰出贡献,也自然清晰地看到了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敬业精神。
冯冬青有自己的设计观念与风格,他善于把握传统建筑精华与特点,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把艺术与建筑原理融合在一起,把风水与地理环境融合在一起,把整体与局部融合在一起。总之,力求达到文化与建筑的整合、时代与历史的整合,力求达到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一次相约吃饭时说起他的工作,他的话很朴素:“我几十年来就是喜欢古建这个事业,能给后人留下一些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对古建筑这项事业充满感情、充满自豪,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从来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更是从来没有嫌弃过自己的岗位与工作,从来没有动摇过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许多年来,冯冬青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古建筑设计工作,他的名声已经在里里外外传播开来。正是因为智慧与勤奋的结合、正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孜孜以求,冯冬青的事业正在顺理成章地走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