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某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 名句默写。
(1)________,路远莫致之。 (2)江暗雨欲来,________。 (3)柴门何萧条,________。 (4)________,云从窗里出。 (5)冯公岂不伟,________。 (6)冰霜正惨凄,________。 (7)逶迤带绿水,________。 (8)________,离离山上苗。
(9)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了年迈的志士,尚有未曾泯灭的雄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节目呈现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理念。
其mè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彩。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刻的【甲】(底蕴 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乙】(分享 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mèi力( ) ②隔hé( )
(2)从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修改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B.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好似势如破竹,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试卷第1页,总13页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我军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关。 D.他记忆力很好,总是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母亲听。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已经使我们对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的关键是要敢于实践,敢于尝试。
B.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
C.对于那些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特别是占据重要职位的干部,我们必须依法给以严厉的法律制裁。
D.我店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招收6名女服务员,年龄在18-22岁左右,必须有本市户口。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②③④① 四、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________和________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这个造反者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接着他去了汕头,那里的红色工人已经占领了华南这个大海港,在周恩来领导下守了十日,抵御外国炮舰和地方军阀的进攻。
后来他又去了广州,组织著名的广州公社。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只得转入地下活动﹣﹣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他在那里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军事委员会副,在我见到他时他仍担任这一职务。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机、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全部财力,这一英勇的努力是为了要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它没有海港,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铁的意志来代替;后来他又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
试卷第2页,总13页
B.③⑤①②④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③②④
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宣传九年来污蔑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
(2)第一次接触周恩来,对他有何印象?
(3)对周恩来为他起草的旅程最初有何看法?后来如何?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象征。阅读下面关于保护长城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京郊日报6月11日电6月9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延庆长城67-69号敌台及边墙计划启动修复,修复资金预计1000万元,将来自于黄廷方慈善基金捐赠的长城保护资金。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正积极开展长城文化带建设。此次黄廷方慈善基金向中国文保基金会捐赠长城保护修缮资金1000万元,将用于修缮延庆长城67-69号敌台及边墙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镇古长城景区东段,涉及3座敌台、4处登城便门、1处墩台、1处登城口及长城墙体共1255米。 [材料二]
受长期以来的地震、洪灾、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好,大部分存在坍塌、倾斜等险情。目前,长城在保护、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法人违法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利用长城资源,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随意改建、破坏长城;二是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地方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和意识,在长城上取砖取土、种植农作物;三是保护基础工作相当薄弱,长城大多分布于边远偏僻地区,地方财政困难,管理能力差。
(1)结合材料一,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结合自己平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和材料二内容,对保护长城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思 方 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①,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 ,才吹小雨又须晴。 [注]①生:语气助词,无义。
(1)从全诗来看,哪些内容表现了春风的“太忙”?
试卷第3页,总13页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友人语巨伯 ________ (2)贼既至 ________
⋅
⋅
(3)不忍委之 ________ (4)遂班军而还________
⋅
⋅
(2)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一处。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翻译下面句子
(1)吾今死矣,子可去。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4)从本文看到荀巨伯有哪些崇高的品格?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
试卷第4页,总13页
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
试卷第5页,总13页
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有删改)
(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九、作文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常有不少感动。感动,源于危难中的大爱,困难中的相助;感动,源于梦想的点燃,理想的实现;感动,源于矛盾的的化解,友情的建立;感动,源于人群中的笑靥,亲人间的牵挂……一次叮咛,一语问候,使感动浸满心田。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试卷第6页,总13页
参与试题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某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
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 【答案】
馨香盈怀袖,浪白风初起,狐兔翔我宇,鸟向檐上飞,白首不见招,终岁常端正,迢递起朱楼,郁郁涧底松,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考点】 诗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
或暗地暗示、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馨、檐、迢递、壮。 二、基础知识综合 【答案】 (1)①魅,②阂 (2)内涵,分享
(3)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考点】 语言得体 病句辨析 根据拼音写字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mèi力”写作“魅力”; ②“隔hé”写作“隔阂”。
(2)“底蕴”,意思是内情,具体内容。“内涵”,意思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根据语境可知,甲处应用“内涵”;
“分享”,意思是分给他人共同享用。“共享”,意思是共同享用。根据语境可知乙处应用“分享”。
(3)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细读画线句可知,“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一句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目标“。 三、选择题 【答案】 B
试卷第7页,总13页
【考点】 词语的色彩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考查词语(成语)的正确使用。B.势如破竹: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在“反动”方面不恰当,褒贬误用。 所以答案是:B 【答案】 B 【考点】 病句辨析 病句修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成分残缺,去掉“通过”。
C.语序不当,将“情节严重的犯了罪的干部”和“占据重要职位的干部”交换顺序。 D.前后矛盾,去掉“左右”。 故选B。 【答案】 C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段材料讲述的是地球土壤的来历。第一个句子谈到肥沃土地的来历,所以第一个选③;从时间顺序判断,先说地球产生之初没有土壤,所以第二个句子选②;再根据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了土壤,所以第三个句子选④;土壤越积越厚才有了黄土高原,所以第四个句子选⑤;最后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感叹,所以第五个句子选①。因此,正确顺序是③②④⑤①。 故选C。 四、名著阅读 【答案】
《西行漫记》 美 埃德加• 中国党 中国历程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1)第 【解答】
试卷第8页,总13页
(1)小题: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积累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等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在刚出版的时候,为了躲避的查处,取名《西行漫记》。 第
(2)小题:《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教材要求初中学生必读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主要讲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因此,《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党和中国历程的图书。 【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
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宣传九年来污蔑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最初觉得周恩来起草的旅程时间过长,心里对这旅程有所保留。后来花的时间比周恩来所建议的还长得多,而且最后他还舍不得离开,因为觉得看到的太少了。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和周恩来是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解答】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埃德加•。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由选段最后一段内容可以概括。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可以结合对周恩来的认识的变化,及他在根据地待的时间越长,认识也在变化来作答。 五、综合性学习 【答案】
延庆长城修复资金预计1000万元
①制定保护长城的相关法令,严格控制地方随意改建长城,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保护长城的意识,③各级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抢修、保护长城的步伐,④从自身做起,到长城旅游不要乱涂乱画,不要随意丢弃垃圾。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第 【解答】
(1)小题:这道题考查的是给新闻拟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有三个特点:具有真实性;短小精悍;准确涵盖新闻主体内容。材料一主要讲的是延庆长城的修复资金问题。根
试卷第9页,总13页
据材料即可提炼出主要内容:延庆长城修复资金预计1000万元。 第
(2)小题:这道题考查的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围绕材料进行。材料二主要讲了目前长城在保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法人违法现象严重;群众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保护基础工作薄弱。针对这三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别提建议:落实地方法人的主体责任;对群众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当然,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提建议。 六、诗歌鉴赏 【答案】
吹开花,吹绿柳,帮燕子筑巢,帮蜜蜂酿蜜,吹落小雨,吹开晴天。 表达了诗人对春风的赞美(或对春天景物的喜爱之情)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总写春风太忙,后三句写春风忙的具体表现,每句写了两种情形。第二句写春风在忙植物的事:吹开花,吹绿柳;第三句写春风在忙动物的事:帮燕筑巢,帮蜂酿蜜;第四句写春风在忙天气的事:吹落了小雨,又吹开晴天。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回答时需要结合诗句内容来理解。整首诗歌通过六件事来写春风的“忙”,有植物,有动物,有天气。在这些平常的事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风的赞美,对春天的喜爱。 七、课外阅读 【答案】
(1)(1)告诉,对……说(2)已经(3)抛弃,舍弃(4)于是 (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1)我现在难以活命了,你可以离开这里了。 (2)于是就撤军离开了,全郡也一并得以保全。
(4)舍生取义、忠于友情。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考点】 文言实词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句式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
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第一句大意是朋友对荀巨伯说。故“语”的意思是告诉,对
.……说。第二句大意是胡国的人已经到了。故“既”的意思是已经。第三句大意是不忍心舍弃他。故“委”的意思是抛弃,舍弃。第四
句大意是于是就把撤回去了。故“遂”的意思是于是。
试卷第10页,总13页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故停顿是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吾,我;子,你;去,离开。第二句的重难点词语有:遂,于
是;班军,撤军;还,离开;一郡,全郡;全,保全。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和文段内容的理解。荀巨伯为了朋友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最后挽救了全郡百姓,因此他既
重友情,又深明大义。感想从怎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来作答。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现代文阅读 【答案】
(1)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
(2)①指“我”在弄清事情的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3)示例①: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被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示例②: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4)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 看法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考点】 小说阅读 鉴赏文学形象 记叙文标题含义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文中情节的作用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全文,文中青年不辞劳苦为生病的母亲借米,可以看出他十分孝顺;从青年忍受货车的颠簸,用鬃绳将“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可以看出他热心
助人;从青年痛苦地经受货车的一路颠簸依然不住地感谢司机,可以看出他淳朴善良。
试卷第11页,总13页
(2)①“翻浆”本义是指春融时期由于土基强度急剧降低,在行车作用下,路面表面出现不均匀起伏、弹簧或破裂冒浆等现象。通读全文,结合“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来看,题目中的“翻浆”是指“我”的心理波动,指“我”发现后内心受到的震动和不平静。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青年”比作“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年在司机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同时“张牙舞爪”“贪婪”等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我”对青年的轻视和厌恶。
(3)文章的结尾主要有总结全文式、欧·亨利式、突转式、戛然而止式等方式。解答此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被发现是青年的善举,“我”认为的“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尾细节处的描写和前文相照应。故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从内容上来看,结尾处的描写点明那个青年不顾颠簸的做法原来是为了提包的安全;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被发现是青年的善举,突出“我”因误解青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体现了青年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现了人性之美的主题。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故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4)第一问:作答此题,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小说记叙了青年搭我们的车回家,为了不让“我”的提包受到损伤,用他的鬃绳把提包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而“我”却误认为他想偷“我”的东西,联合司机折磨他。由此可以看出,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 第二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读全文,理清文意,把握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可从“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爱与真诚”等角度来思考。 九、作文 【答案】
感动
我们一生之中最该深深感动的时刻恰恰不懂得感动是什么。当母亲给了我们到人间走一遭的机会时,我们还能说什么比这
更令人感动。也许婴儿的啼哭并不是毫无意识的吧,那些初次滴落的泪珠,我想是为母亲而流的。从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生
命中便有了一个影子,跟随着你,让你永不孤独。
清早,影子长长的,清晰地伴在你的身后。扶着你学不,领着你学语,一起忘形的笑。这是所有人的童年,甚至是所有动物的
童年。从生命开始,我们便有了一个不离不弃的伙伴。朝朝暮暮的相处,分分秒秒的相随中,我们或许忘了如何在感动,其实
这感动已溶入习惯之中。有人说孩子小的时候像一只忠实的狗,你骂他,打他,他都跟着你,依靠着你。长大些,就变成了狡
猾的猫,只有饿了,才回来找你。成年了,却又变成了忠实的狗,保护着你,陪伴着你。而母亲扮演的角色,是站在原地日日
夜夜等待狗和猫的归来。我不认为母爱是不求回报的,母爱是用爱来回报。
中午,影子便断了。当你如日中天的时候,母亲便不那样如影相随了。我们要离开母亲去闯外面的世界,我们才知“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祈盼,我们又含泪。我们封存多年的感动便在顷刻间释放。在我们遇到危难时,总会一下子想到母亲,这是人
类寻求庇护的本能,而天下间所有慈母在此刻都显得无比高大和力量,仅仅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记得看过一则报道,一
对母子外出旅游,母亲去打水途中跌倒,怀中的水果刀弹开刺中了心脏,而在三天后
试卷第12页,总13页
旅游结束归来,母亲才倒地死去。医生只
说了一句:奇迹的名字叫母亲。我的心中骤然已发紧,原来爱不仅仅是生命之中的关怀。
夕阳西下,拉长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又回到母亲身边了,就像生命降临之初那份感动又袭来,我们竟觉得任何的回报都无法和
母爱相提并论。只好说,如果有来世,让我做你的母亲,像你爱我那样在爱你一遍吧!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受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对于人也是如此。明白这一
点,我们以“感动”为题写作文,首先要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
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作文,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还可写造化奇观,鬼
斧神工。需要注意的是,所写内容,必须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当然,也不能说为了写让人感动的事,就去瞎
虚构,胡编乱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以记叙为主,然后引
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令人感动的事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
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
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都合乎题意要求。
试卷第13页,总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