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文讲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础范畴,他本人成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他人品高尚,胸怀磊落。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亭亭玉立。作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运用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表现手法,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可以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于感染力。
【关于说】
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疏通讲解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独爱菊”表明陶渊明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不苟随世俗的高洁品格。)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用世人爱牡丹的世俗风气,来反衬自己爱莲花的高雅。)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zhuó)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第一段:描写莲高洁的形象,表达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并说明作者独爱莲的原因。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
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译文: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第二段:揭示莲的象征义。 【重点字词详解】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清⑦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涟:水波。⑧妖: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⑩焉:语气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问题探究】
1.哪些方面能看到莲的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2.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