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6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l01_32 No.6 2011年6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n.20l1 先秦儒家“礼治" 思想平议 , ,、, I 以 荀子 与 礼 己 为视角 欧阳询 (怀化学院人文教育系,湖南怀化418008) 摘要:在先秦儒家看来,礼治是谓一种理想的治国方略。但自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降,世人往往只看到其“吃人”、 “亲亲”、“尊尊”等消极方面,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传统礼治所具有的标准性、明信性、仁爱性、协和性、中正性等积极特 性,以及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层面的价值,这无疑有待于学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之进行补 偏救弊。 关键词:先秦儒家;礼治;荀子;礼记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1)06—0011-o3 先秦儒家认为,理想的治国方略是一种礼治。同时,礼 (一)标准性 治既是一种德治,一种王道之治,有如苟子所言:“絮国以 在上文“礼之于正国也”一段文字中,作者采用的是中 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 国式的类比写作手法,把礼譬为衡、绳墨、规矩,而这三者 者不为也。”[1 M 礼治也是一种人治, 苟子.王制>)云: 又分别为轻重、曲直、方圆的基准与标尺,这一共性表明了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 礼不外是治国的准绳。礼既然是准绳,那么人们在生活中就 闻也。”[HP346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君子”,实指君主, 务必遵守与效法之,确乎相当于今日所谓的法。如是,中国 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著述中,又数 苟子 古代往往以礼法并称。礼的标准性,于国而言,是国家协和 与 礼记 二书论述礼治思想最为集中和精辟( 礼记 中 安定的前提,苟子言道:“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 的文献,据王锷考证,均成于战国晚期之前)。比对之后, 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刘台拱训“綦”为极, 我们会发现, 苟子 与 礼记 之间存在诸多论礼的类似 极犹言标准。ⅢP47 尽管此处未出现“礼”一字,但我们知 文字,典型的有“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 道义与礼堪称一体两面,所以句中的“义”字又可理解为礼, 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 “义因礼而见,故日‘义之修’;礼因义而起,故日‘礼之 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 藏’o 99[2]P6 于人民而言,礼的标准性从反面为之划定一定 礼,不可诬以奸诈。”【 】P 等等。职是之故,本文选择了 的自由范围,而不至让人民无法措手足,正如苟子所言:“水 此二书作为考察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视角。 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 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 一礼治的特性 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王天海注:表乱,表明何 在许多人看来,谈到礼治,往往就只看到“亲亲”“尊 者为乱。【l】P 尊”两项原则,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礼治在中国两年多年 (二)明信性 的有序统治中所体现出来的其他特性。通过研读 苟子>)与 在儒家看来,礼虽然是由圣王或人君颁布的,如孔子所 礼记 二书,我们可以窥见,传统儒家所主张的礼治具有 云:“夫礼,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 标准性、明信性、仁爱性、协和性等积极特性。 达于丧祭乡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则天下国家可得 以礼正矣。” 苟子・君道》亦言:“请问为人君?日:以礼 分施,均偏而不偏。”但与今日的法一样,古代之礼也需立 收稿日期:2011--03--01 作者简介:欧阳询(1979一),男,湖南衡阳人,怀化 定一种明信性,这是君王以义取信于民众的不二法门,从而 学院人文教育系讲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 收“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之效,战国时期的商鞅立木取信 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即是明证。否则,礼将失其为礼,而流变为一种君王的权谋 I1 之术,正所谓“不务张其义,齐其信,为利之求,内则不惮 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f 】附。 最后距亡不远矣。对于礼的明信性,苟子借用 诗经>)中的 “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诗句,对其广大与光明之 记・中庸 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参矣。” 这显然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与此不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的苟子则基于社会存在层面,指出“(人)力不若牛,走不 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目: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 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以义。故义以分则和,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疆,疆则胜物……能以事亲谓之 貌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在 礼记・经解 中,则通过“诚”、 “欺”、“诬”等关键词加以彰显,“绳墨诚陈,不可欺以 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三)仁爱性 关于苟子与韩非的思想关系,一般人依据 史记.韩非 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 列传 上的记载:韩非“与李斯俱事苟卿”,对二人的思想 加以逻辑联系,认为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史上从礼 到法过渡的桥梁,更有甚者,是把苟子和韩非同划归于法家 阵营,给苟子戴上“法家”的桂冠。这种说法在“”后期 的“评法批儒”中,成为了当时的主调,如朱贻庭说:“苟 子是儒家的叛逆者,他的思想体系应属于法家。”[3]P55孔繁 认为:“在思想战线上他(指苟子)和法家同属于一个阵营。” [4I 。在当前学术界,仍然认为苟子是法家的,主要代表是邓 汉卿先生。他在 苟子绎评 一书的 序 和每篇的 析评 中坚持认为苟子思想体系与法家相合。依笔者拙见,以上诸 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因为韩非走的是严刑峻法之路,完全 排斥与批判德治。但苟子却并非如此,他特别强调君王需对 生民满怀仁爱,政治的根本并非“礼治”,而是君王的纯任 道义。如,他指出:“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 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 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川 ∞同时又言道:“故 上(指君上一笔者注)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 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 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 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 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可见,只要君王 纯任道义,符节、契券、探筹投钩、衡石称县、斗斛敦概等 “械数”即礼法制度皆可弃也。 (四)协和性 协和性是礼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说明礼的协和性,在传 统儒家那里主要采用了形而上学与社会存在两条进路,它们 分别以 礼记・经解>) 苟子・王制))为代表。在 礼记・经 解))篇中,有言:“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 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百官得其宜, 万事得其序。”【2】眦 按传统儒家的观点,“事”即是“物”, 故人和物均各安其序,各成其是。当然,这种有序性是建立 在亲亲、尊尊原则之上的,“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故 并非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平等。“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的最终根据在于天子,因为天子能“与天地参”、“与日月并 明”。孔颖达疏:“与天地参”者,天覆地载,生养万物,天 子亦能覆载生养之功,与天地相参齐等,故云“与天地参”。 值得追问的是,天子又何以具有“覆载生养之功”呢? 礼 】2 生皆得其命。”【l】 。 由此可见,在苟子那里,“万物皆得 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的根据在于“群道当”, “群道当”虽然也是天之所为,但天子于此已完全是从“多 力”、“疆”、“胜物”等处着眼。 二礼治的内容 礼治既然是一种安上治民的治国方略,那么,它的内容 必然广涉君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概而言之,其主要包括政 事与文教二方面。至于物质生产方面,由于当时经济实行的 是井田制,人们过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国家权 力于此无甚积极作用。反之,只要国家能制民之产与无夺农 时即是人们之福。就政事方面而言,由于“国者,天下之制 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 ,意即国家是一种 利器,而君王又是处在最利于发号施令的地位,故而相对于 百官与庶民,礼对君王的要求与亦是最严格的,因为“不 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11p枧就文教而言,主要是指诗、书、 乐、易、礼与春秋等“六艺”之教,以期达到“建国君民”、 “化民成俗”的目的。以上是从礼的治事方面而言,下面兹 就礼治所构想的不同层面,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 而述之。 (一)修身 我们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是一种宗法制社会,所谓的国 家是建立在血缘与人伦的基础之上。所以,修身就非仅指一 种个人修身而言,亦是一种治国方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礼记・大学》言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苟子・君道))亦日:“请问为国?日:问修身,未尝闻为 国也。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粲也;民者,水也; 檠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则水方。”面对如何修身的 问题,苟子、 礼记))作者与孟子所奉行的是两条截然不同 之道:前者是由外至内,后者是由内而外。是故,孟子讲“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苟子讲“故人主 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 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 1吲 (<礼记・经 解 云:“(天子)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 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 进退有度。”由是观之,与孟子认为的礼根源于人的良知良 能不同,苟子与 礼记 作者把礼的可能性最终建立在人的 利害计虑之上。就君王而言,“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 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 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 这里的“霸 王之器”是指上可以王、下可以霸的器用。值得注意的是, 义、信,和、仁等四者实际上又是指礼,孙希旦在 礼记・礼 运 篇的注疏中说道:“著其义以导其行,考其信以杜其欺, 著其过以愆其罪,法仁恩以厚其性,讲逊让以防其争,凡此 皆所以谨于礼而示民以常行之道也。”【 】 84就庶民而言,一 方面循礼、守礼可以通过当时的“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 途径而跃升为统治阶级,另一方面,违礼、悖礼则会遭受刑 罚,正所谓“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 待之以刑。’’【 】 (二)齐家 周初以降,君王堪为“天下”最大的宗主,下面的公侯 伯子男等贵族则是共依据血缘亲疏关系册封到大小不等的 封邑之内的次级宗主,是以,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 在一起,构成一种所谓的“家国同构”现象。正是在这种意 义上,我们才能理解 大学》为何强调“家齐而后国治”, 以及《论语 何以得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的结论。筒言之,“家” 主要有父子、夫妻、兄弟等诸种关系。尽管,而后的汉儒借 父子关系来类比君臣关系,从而论证君权的合法性;但实际 上,在先秦儒家那里,夫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仅缘于 “盖夫妇之道,乃父子、君臣之所从出。”而且“若夫妇之 分定,则名正言顺,所出之教令皆合于礼,而上而朝廷,下 而万民,莫敢不敬。”【 】 那末,上至天子,下至臣民, 又该如何齐家呢?对于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大婚” 之礼。 礼记・哀公问 载孔子之言日:“古之为政,爱人为 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 大婚为大,大婚至矣。大婚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 】 60 由是观之,在这一组“为大”的排比句中,最后的落脚点是 “大婚”,即天子诸侯的婚礼。天子诸侯虽尊,但亦须穿上 冕服亲自迎接,唯有如此,方能爱得其正。据此,孔子特别 指出了哀公以妾为妻,以致于国人不服的错误做法。对于臣 民而言,主要是扮演好各自的家庭角色,恪守家庭伦理,正 如 苟子・君道))所云:“请问为人父?日:宽惠而有礼。 请问为人子?臼: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 友。请问为人弟?日: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日:致功 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日:夫有礼,则柔从听 侍;夫无礼,则恐惧而白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 治,其足以稽矣。”【 】 (三)治国 综观 苟子・王制>)与 礼记・王制 等主要篇目,可 以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作为治国之礼,主要体现为一种君 主、公、卿、大夫、士等统治阶级之间所恪守的不同制度名 物,如爵禄、祭祀、和乐等方面。君主一旦掌握了这套“刑 名之术”,一则可以以之作为对百官进行赏功罚罪的依据, 从而收士大夫“敬节死制”、百官“齐其制度、重其官秩”、 百吏“畏法而遵绳”之效;一则可以使自己“垂衣裳不下簟 席之上”、“天子共己而已”。在苟子看来,“明主好要而圈主 好详,主好要而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那么,“明主好 要”中的“要”指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是谓“论一相,陈 一法,明一指”。依本文之见,这三个方面乃是一致的。因 为,“论一相”是指选择一贤相。而贤相的功能价值在于统 率百官,并使百官莫不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而努力,正确 的方向、道路,在苟子那里是指“道王者之法”,亦即行“义 立而王”之道。“义立而王”又正是君王所需明白的治国宗 旨所在,“明一指”中的“指”乃“旨”之通假。具体而言, “相”的职责在于“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 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 于君”。[1]P514意指“相”负责评选百官之长,总括百事,整 饬朝廷、臣下、百吏之职分,并以此进行行赏等四个方 面政事。从是观之,“相”所行之事相当于君主,而君主在 此情况下只需享受“游玩安燕之乐”。苟子所言之“相”,在 当时的分封制架构下,应是指左右“二伯”,犹如西周时期 的召公与周公,因为据 礼记・王制))记载:“千里之外设 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 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 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 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日二伯。’’【 (四)平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严格地说,是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 族”、“国家”概念的,代而言之的是“天下”概念。这二者 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民族”、“国家”概念是一政治范畴, 而“天下”概念是一文化范畴。如是,在知识分子的眼中, “华夷之辨”的关键不在民族政权方面,而应在文化的分殊 方面。可见,古人所谓的平天下,即是文化的同化,兹预设 了一个理论前提,即中原文化优胜于四夷文化。当然,这种 状况在中国前近代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平天下”的理念落 到君王的现实策略中,“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 天下服”的王者之道无疑就成了首选。何以才能达到此境地 呢? 礼记・学记 中的一段话可谓是一语中的,“发虑宪, 求善良,足以 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 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其中, “其必由学”中的“学”,在先秦时期,不外是诗、书、乐、 易、礼、春秋等“六艺”之教。在先秦儒家看来,“六艺” 之所以能“建国君民”、“化民成俗”,其根由还在于其本 身是“以先王政教典章纲维天下”。 】 ∞尽管如此,但每 一部经典却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 (下转50页) 13 胡曾咸通中,举进士不第。一生仕途不顺,生活行迹几 与小说创作都起了重大的影响。但从诗歌创作或接受与传播 角度之外,同样可以从其所处地域,受其影响形成的地域文 化及性格,来看待胡曾咏史诗。对地域文学的研究也是一种 乎便是在荆楚一带,是以咏史对象也主要集中在此地。从上 面分类来看,尽管也有着传统咏史诗劝百讽一的内容,但歌 咏守节不阿,淡薄名利、隐逸避世的诗歌占了不少分量,这 其实也是诗人真正欣赏与追求的,而且在荆楚如此浩渺的历 史长河里,诗人也是对笔下史实有过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就 流露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荆楚地区本有着深厚的 隐逸传统,加上胡曾也是土生土长的荆楚人,无意识地便会 启示。这些咏史诗在琅琅上口,方便记诵之外,借着吟哦古 人之际,回避现实,追寻一种理想桃园,淡泊名利,隐逸避 世的情怀,反映出末世文人的精神心态。同时也反映出地域 文人与文学相通的思想内核。 向传统靠拢, 唐才子传 卷八评其品性:“天分高爽,意度 不凡,视人间富贵亦悠悠。”可见是个闲逸自适的性情中人, 有着属于荆楚地域诗人的潇洒旷达胸怀。那么,在社会与自 况的双重打击下,回归山水,淡泊名利,追求隐逸,似乎便 成了一种本能。 参考文献: …傅璇琮.唐才子传笺注I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彭定求.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周建军.唐代荆楚本土诗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 综上所述,胡曾的咏史诗往往重在其接受史的探讨,其 通俗易懂与历史客观性最为人称道与接受,对后世文学启蒙 (责任编校:王晚霞) (上接13页) 当然所有经典都是以伦理道德为根底的,正如 礼记・经解 所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 某种意义上消解了法家严刑峻法、强化暴力的弊病;更有甚 者,它倡导的以“六艺”之教达至“近者说,远者来”的文 德论,客观上有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与融合,等等。 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 乐 教也;繁 静精微, 易))教也;恭俭庄敬, 礼 教也;属辞比事, 春秋》教也。”[21 简言之,礼治主义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 特色。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苟况.王天海.苟子校释[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作为先秦儒家文献中推阐礼治思想最为集中和精辟的 苟子》与 礼记 二书,无疑对中国传统礼治主义的形成 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2O世纪初期的新文化 运动中,尽管礼治遭到了无情的鞭笞与彻底的否定,但站在 【2】【清】孙希旦.礼记集解[1V1].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朱贻庭.战国时代杰出法家—苟子【J】.辽宁大学学报,1973, (4). 历史主义的角度看,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所 【4】孔繁.论苟况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J】.历史研究,1979, (1). 具有的标准性、明信性、仁爱性、协和性、中正性等积极特 性,不仅形成了以儒家的德治理想对现实政治的规范与匡扶 传统,督促统治阶级实行一定的仁政,从而保证了庶民相对 有限的生存权利;而且其“德刑举,以德为先”的主张,在 f5】转引自徐世昌.清儒学案(第四册)【q.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校:王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