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大概,梳理字词;
2.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课文中清新活泼的语言。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课文中清新活泼的语言。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圈点勾画相关语句;
2.结合身边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其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童年的美好在于它的真实,无忧无虑,肆无忌惮。如果可以,请把我留在最好的时光里。”在我们三年的初中生活里,我们体味了不少名家的童年,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沈复的《幼时记趣》、贾平凹的《月迹》等等。它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又似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一位名家的童年,去体味萧红的童年生活,看看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感觉?
二、检查预习(见学案)
1.字词梳理
蚂蚱 蚌壳 谷穗 倭瓜 玩腻 蝙蝠 水瓢
2.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找出文中的地点和人物。
地点:我家的大花园 人物:“我”和祖父
3.用一句话简述文章内容。
回忆了童年时的“我”在祖父后花园里的自由生活。
三、品童年
1.阅读本文后,“我”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2. 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展现这样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圈点勾画,从内容、语言等方面并加以品读。
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7——27段,完全体现出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特点。
四、析人物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早年丧母,继母对她很苛刻,因此,她长期和祖父生活生活一起,是祖父伴随着她的童年,让她走出了生活在阴影。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试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祖父:一个豁达、通达、慈祥的老人,尊重孩子的天性。
五、悟主题
萧红,一生命运坎坷,20岁即离家漂泊。多年后在,作者回忆了这段自由的生活,我们能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快乐。然而,此时的作者却是贫病交加,困顿无比,生活极不安宁,情绪上也波澜起伏,在国难之际亡命,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了。由此,你认为,萧红想要向我们表达什么呢?
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好寄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眷念,以及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六、课堂训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6分)
2.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4分)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3.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6分)
参:1.风中、雨中、阳光下。3.作者笔下的万物充满了生机和孩子的欢乐,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孩子的笑声和欢叫。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我”对故乡和童年美好的回忆。4.景物 昆虫、树等 写出儿时所处环境,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七、文章总结
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说《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篇小说是作者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企图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换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所以,作者刻意采用一种回忆性的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的视角,展开了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
八、推荐阅读
青天一缕霞(节选)
王充闾
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像清代诗人袁枚说的:“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尤其是七八月间的巧云,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霄壤悬隔互不搭界,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彩霞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的联想。比如,当我读
了萧红的作品,并了解其行藏与其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支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而当一抹流云掉头不顾地疾驶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对封建家庭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
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颗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
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融化在青空中,消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惜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提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呵!呼兰河,这条流淌过血泪的河,充溢着欢乐的河,依然夹带着两岸泥土的芬芳,奔腾不息,跳动着诱人的生命之波。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大大地变了样,可能因为期望值过高,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
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女作家,陈列室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儿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在她自己看来,这块土地沦于敌手之前,“家”就已经化为乌有了。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时代造就了萧红。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
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由于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和得到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她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算不上长河巨泊,不过是清流一束。也似乎一无所有,却又赢得了许多许多,她以自己的传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一串坚定而清晰的脚印。
九、课后作业
模仿课文作者的笔触,写写自己童年时期的某段生活,200字左右。
《呼兰河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大概,梳理字词;
2.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
3.体味课文中清新活泼的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加点字注音
蚂蚱 ( ) 蚌壳( ) 谷穗 ( ) 倭瓜 ( ) ....
玩腻 ( ) 蝙蝠( ) 水瓢( ) ...
2.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事情发生的地点 ,所牵涉的人物 和
。
3.用一句话简述文章内容。
二、品童年
1.阅读本文后,“我”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展现这样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圈点勾画,从内容、语言等方面加以品读。
三、析人物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早年丧母,继母对她很苛刻,因此,她长期和祖父生活生活一起,是祖父伴随着她的童年,让她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试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四、悟主题
萧红一生命运坎坷,20岁即离家漂泊。多年后在,作者回忆了这段自由的生活,我们能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快乐。然而,此时的作者却是贫病交加,困顿无比。生活极不安宁,情绪上也波澜起伏,在国难之际亡命,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缠身,她曾说过:“若是那时候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了。由此,你认为,萧红想要向我们表达什么呢?
五、课堂训练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为因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对榆树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它的不同情态,突出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2.本文语言朴素自然。试品读这一句话: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3.这几段文字属于____________ 描写,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 _ _ 。
六、推荐阅读
青天一缕霞(节选)
王充闾
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像清代诗人袁枚说的:“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尤其是七八月间的巧云,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霄壤悬隔互不搭界,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彩霞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的联想。比如,当我读了萧红的作品,并了解其行藏与其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支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而当一抹流云掉头不顾地疾驶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对封建家庭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
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颗叛
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
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融化在青空中,消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惜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提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呵!呼兰河,这条流淌过血泪的河,充溢着欢乐的河,依然夹带着两岸泥土的芬芳,奔腾不息,跳动着诱人的生命之波。一切都似曾相识,一切又都大大地变了样,可能因为期望值过高,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
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女作家,陈列室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儿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在她自己看来,这块土地沦于敌手之前,“家”就已经化为乌有了。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时代造就了萧红。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由于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和得到一批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她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算不上长河巨泊,不过是清流一束。也似乎一无所有,却又赢得了许多许多,她以自己的传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一串坚定
而清晰的脚印。
七、课后作业
模仿课文作者的笔触,写写自己童年时期的某段生活,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