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理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角,知道角的各部分
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初步比较角的大小。
能 力 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协助学生建立角的空
间观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手和实际操作水平。
情感与态度:在富有挑战的交流活动中,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准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理解这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实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理解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折纸、制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以促动学生空间观点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为了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整个课时将使用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个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动手中思
维、观察中分析”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来。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活动角、三角尺。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摆出了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看看又是什么图形? 生:(摆小棒),是三角形。
师:你们真能干!接着再拿走一根,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理解这位新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理解)
(如果学生知道,师:你们懂得可真多!“角”就是我们今天要理解的新朋友。齐读课题——角的初步理解)
二、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师:学校是我们的家,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游戏、锻炼。看!校园里也藏着很多“角”呢。(电脑课件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哪儿有角吗? (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球门上的角,小旗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 1、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真仔细!找到了那么多角,老师也找了几个生活中的物品,你能找出下列物品中的角吗?用手比划比划。(电脑课件显示例1图案,从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三种角。
师:像这些图形都是角。请认真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有一个尖尖的点,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这个尖尖的点是角的顶点。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尺,你能找到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请学生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感受两条边是直直的。
1个顶点,(电脑闪出顶点并出现“顶点”二字)
2条边。(电脑显示角的两条边闪动并标上“边”字。) 板书:画一个角并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师:请打开书,p39 例1,你能照样子写出另外两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 2、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在我们的身边,很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请像老师这样说:我找到了窗户上的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边说边摸一摸角。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做角 师:刚刚我们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角。现在我们一起动动手。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要求:1、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角。
2、向组长指出所做角的顶点和边。 ②、交流
师:有哪些学习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你们做的角?(可以是摆出的角,折出的角,也可以是自由创造的角。) (用上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我是用小棒摆的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边。) ③、比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展示出了这么多角。森林里的蚂蚁和大象也做了两个角。不过,现在他们两个吵得不可开交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吵架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小蚂蚁和大象都认为自己做的角比对方的大?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猜一猜,哪个角大? (指生上台比一比。)
师:我们发现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后,两条边也完全重合了。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一样大。也就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此处要板书)
师:请拿出你的三角尺,看看你的三角尺和老师的三角尺上,哪些角一样大? 学生用学具,做一个活动角。
师:这个角和刚才的角有什么不同?(它能动)
师:怎样才能把角变大一些?(两边张开,角就越来越大。)
师:那怎样才能变小呢?(两边合拢,角就越来越小。) 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变大小的游戏,好吗?请拿起活动角。 老师操作活动角后问:你能变一个比老师的这个角大的角吗? 老师操作活动角后问:你能变一个比老师的这个角小的角吗? 怎样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再把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落在外面的角就大。另一条边落在里面的角就笑。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则两个角一样大。) 请大家用活动角做一个角,和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思考: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四、动手尝试,提高能力: 画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你能把它画在刚刚折的那张纸上吗?自己先试一试。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一个?(请几个同学板演)
师:其实,我们数学上是这样画出规范的角的。请仔细观察,看完后,我想请同学把画角的秘密告诉大家?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现在,我们知道了画角的秘密,请你也像这样再画一个角。画在书p39,做一做第2题的旁边,并在你画出的角上,写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画完休息好。
五、巩固练习,挑战自我:
师:我们学会了怎样画角。现在,我们来玩个闯关游戏。
1、第一关:慧眼识角。请打开书p43第2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第二关:我会数角。P43第3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六、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师:祝贺大家,闯关成功。现在,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呀?
(我知道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我学会了如何画角。我还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也找一找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教室里找角时,有学生对着钟面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以后学习的角”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