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临床研究・ December 201 6,Vo1.14,No.34 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分析 钟丽 郭锋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1200) 【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首次诊断为胰腺癌惠 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诊断、辅助检查和治疗等进行统计。结果74例胰腺癌患者早期诊断19例,其中根治性治疗l4 例。总体看来,52例患者接受治疗,根治性治疗14例,姑息性切除28例,剖腹检查术6例,化疗4例。根治切除治疗患者,1年生存率 66.7%,3年生存率33.3%,5年生存率16.7%,与其他治疗方法及未治疗患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尸均<O.O1)。结论对于胰腺癌患 者早期诊断并根据病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胰腺癌;早期诊断;,l占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34-0070-02 胰腺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侵袭性强 。 胰腺癌患者就诊时,由于已经处于病晚期并伴随严重的并发症,手术 切除率低,导致患者的生存率低。因此,对于胰腺癌患者早期诊断和 胰腺位置隐秘,胰腺癌起病时临床特征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多数 9O,探头频率为3 ̄18 MHz。让患者或志愿者取平卧位,在其枕部垫一 质,易形成血管内膜增厚,严重者可致血栓,使血管腔狭窄、闭塞。 颈动脉是人体重要的血管道,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准确的反应出患 者脑动脉病变的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血流速度 及压力脉动作用会损害到血小板,进而导致其在血管内膜上形成附壁 血栓,或加速血栓的形成。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于BIF,缺 血性脑卒中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 相关数据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达 93.3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的检测出血管的内部结构和病理 变化,并确定斑块的大小、类型和血流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 软枕,使颈部充分暴露,将头部略向后偏,偏向检查对侧。将探头置 于锁骨上窝,轻触皮肤,使探头沿颈根部胸锁乳突肌与气管间颈动脉 走形方向自下而上的连续进行纵向、横向的扫查。一次检查颈总动脉 近端、中段和远端,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仔细观察 动脉的走形、内膜是否光滑、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分型等。 1.3观察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IMT),IMT<1.0 mm为正常值,>1.2 mm则表示有粥样 硬化斑块形成;观察有无斑块形成,若有则观察其大小、部位、形状 及回声特点;观察彩色血流信号有无充盈缺损;对官腔的狭窄程度进 行估测。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标准:颈动脉内径减少<50%为轻度狭 窄;内径减少在51%-70%为中度狭窄;内径减少71%-99%为重度狭 窄;内径减少l00%则为颈动脉闭塞 J。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 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 示,行 检验,P<O.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IF以左侧居多,占53.97% (68/126),右侧占46.03%(58/126),左右两侧BIF差异不具有统计 学意义,P>O.05;观察组中9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成为防治中老年脑梗死 及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普 及推广,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观察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形状及类型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 7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1 8.89%),P <0.05;观察组患者的内膜增厚发生率、管腔狭窄<50%比重和管腔 狭窄>50%比重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P<O.05。综上所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洼脑卒中之间 的关系十分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 具有重复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预 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是早期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块形成,发生率为7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 (表1),两组的内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和管腔 狭窄>50%的比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表1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n(%)] [1]胡玉英,刘泰,胡跃强,等.中青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 酶、颈动脉斑块类型与缺血胜脑卒中关系的研究[J]_中西医结合 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11-912. [2] 吕英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生脑卒 中的相关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 1,13(21):235-236. 3讨论 [3]李载红,杨炳昂,钟文津,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 生与踝肱指数相关胜研究[J].新医学,2015,17(7):475.478.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且颈部动脉粥样 硬化(AS)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密切口】。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的慢 性疾病,动脉内膜类脂质的沉积是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主动 [4] 裘丽红.益【壕泰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 硬化、血脂、hs—CRP的疗效分析叨.中国医药指’南 2014,22(7):223-224. [55】 张文敏,王静,马全红等.缺血陛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清 胱抑素C的相关l生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35(9):1392.1394. 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等大中型动脉。患者因血管中长期沉积脂质物 201 6年1 2月第1 4卷第34期 表1胰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方法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比较(%) ・临床研究・ 71 注:与其他治疗组相比, <0.叭, P<0.O1, P<0.O1 临床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院2008年4月至2011 年4月收治的7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现将结果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4YJ至2011年4月收治的74例胰腺癌患 者,均经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证实为胰腺癌。其中男性45例,女 性29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1.7±6.1)岁。患者从出现症状 到就诊所用时间5 d-1.8年,平均病程(3.7±2.4)个月。人院后患者 得到确诊的时间6 ̄19 d,平均时间11 d。其中41例胰头癌,18例胰体 癌,15例胰尾癌。糖尿病史15例,慢性胰腺炎发作史18例,长期吸烟 史21例,长期饮酒史11例,肿瘤家族史8例。 1.2首发症状:74例胰腺癌患者中,上腹部疼痛26例,黄疸22例,腰 背部痛1O例,腹胀8例,消瘦4例,恶心、呕吐4例。 1_3临床诊断:①所有的患者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具体症状同上述 首发症状。②实验室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A 1 99、CEA表达水 平异常升高。③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占位病变36例 (48.6%),具体表现有胰腺出现低密度区、胰管出现扩张或胆囊明 显肿大;CT检查结果显示胰腺占位病变62例(83.8%),主要为胰腺 局部肿大和占位性病变,增强影像提示胰腺局部强化不均匀。ERCP 检查发现胰管中断现象22例(29.7%),MRCP检查发现胰管或胆总管 扩张21N(28.4%),有部分早期胰腺癌患者完善EUS检查显示胆胰 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3例,3例完善EUS检查发现病变准确率100%。 1.4治疗方法:74例胰腺癌患者按照TNM分期:I期7例、1I期12例、 Ⅲ期16例、Ⅳ期39例。治疗方法:I期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Ⅱ期 患者中7例接受根治性切除,5例接受姑息性切除;Ⅲ期患者中6例放 弃治疗,6例接受姑息性切除,aM剖腹检查术,1例接受化疗;Ⅳ期 患者中l6例放弃治疗,l7例接受姑息性切除,3例剖腹检查术,3例接 受化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统计1、3、5年的生存率。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 险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检验, P<O.o5 ̄,J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胰腺癌患者不同治疗方法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比较:74例患者中52 例接受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l4例,姑息性切除28例,剖腹检查术6 例,化疗4例。随访统计结果显示,经过根治切除治疗后的患者,1年 生存率66.7%,3年生存率33.3%,5年生存率16.7%。与其他治疗方法相 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姑息性切除、剖腹检查术及化疗 等方法之间,患者的生存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侵袭性强,患者病死率高。胰腺癌的早 期诊断困难,主要表现为:胰腺具有独特的解剖学特点,在癌变早期 很难被发现;胰腺癌缺乏典型的的临床症状,易被误诊胃炎、十二指 肠溃疡等而延误病情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因此 胰腺癌患者能否早期诊断,进而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提 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胰腺癌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是早期诊断基础,实验室和影像学检 查作为辅助手段用来筛选和确诊。首发症状以腹痛、上腹不适、黄疸 最为常见,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腰背部疼痛、消瘦、恶心呕吐、腹泻等 临床症状。本研究中首发症状以上腹疼痛、黄疸居多。对胰腺癌高危 人群进行监测,有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胰腺癌高危人群范围:年龄 高于40岁;常感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者;糖尿病患者,因为胰腺癌也 会糖代谢紊乱;慢性胰腺炎者,部分患者中有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 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长时间吸烟、饮酒 者;家族中有胰腺癌史者 ]。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的辅助手段,其中B超方便经济,无创伤,但 一般早期发现阳性率不高;CT在胰腺癌临床检查中使用最多,较B超 更为客观,可清楚地观察到胰腺的全貌,增强CT提示胰腺局部肿大 及不均匀强化;对于黄疸、肝功能不全存在梗阻患者,可完善ERCP 和MRCP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可清晰反映出胰管异常,并定位梗阻部 位,且MRCP灵敏度高,无创患者痛苦小,利用ERCP还可以详细了解 壶腹部情况,进一步诊断胰腺病变 ]。此研究中有部分早期胰腺癌患 者完善EUS检查显示胆胰管扩张及占位性病变3例,3例完善EUS检查 发现病变准确率100%。陈大伟等 报道EUS诊断胰腺癌明显优于CT, 有较高的TNM分期诊断准确率,胰腺癌越早期者EUS越显示其优越 性。对肿瘤标志物CA199、CEA联合检测,胰腺癌患者表达水平异常 升高,且病情严重升高越明显,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研究发现,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目前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率的 有效方法,而姑息性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 并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于部分胰腺癌患者合理运用基因 治疗、免疫治疗等生物治疗,也将会明显改善预后。本研究发现胰 腺癌早期患者根治性切除率相对较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19例早期患者中根治性切除率73.7%,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 66.7%、33.3%、16.7%,显著高于与其他组,可见早期诊断对于胰腺 癌患者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于有胰腺癌高危因素人群定期完善胰腺B超、常规 行CA199、cEA肿瘤指标监测,若有异常及时根据病情完善胰腺CT、 MRCP、ERCP或胰腺EUS检查是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最佳方式。胰腺癌 患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延 长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楠,张宏艳,刘端祺.胰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 床,2007,34(23):1368-1372. 【2] 史桂兰,黄琳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与胰腺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胰腺 癌筛查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0):1735—1736. [3]王岩,穆海玉,梁克明.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 老年保健医学,2011,9(6):13—14. [4]王军,刘烨,赵永生,等.MRCP与ERCP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诊断 价值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65-267. [5]陈大伟.超声内镜检查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 科杂志,2007,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