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与应用 合成树脂及塑料,2010,27(1):64 CHINA SYNTHETIC RESIN AND PLA 【1CS PVC制品中形成“假鱼眼”的因素分析 刘容德 谢侃 李静 刘 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研究院,山东淄博,255400) 摘要:通过测试聚氯乙烯(PVC)树脂的基本性能,剖析其颗粒内部结构,分析了PVC制品中形成“假鱼眼” 的因素。结果表明:树脂颗粒分布较宽、质量平均粒径较大,易使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偏大也易使 制品形成“假鱼眼”;树脂颗粒皮层结构较紧密、颗粒内部孔隙分布不均匀以及孔隙率较低影响了增塑剂的吸收量及 吸收时间,是造成PVC制品“假鱼眼”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聚氯乙烯树脂结构制品“假鱼眼” 中图分类号:TQ 32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1396(2010)01一oo64一O3 聚氯乙烯(PVC)树脂在被加工成薄膜、薄片、 电缆绝缘或护套等软制品的过程中,制品表面有 时会出现一些晶点(亦称“鱼眼”)。这种“鱼眼”的实 企业标准Q/S.F08--2005测试。颗粒内部结构、颗 粒分布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和统计。干 点实验方法测树脂的增塑剂吸收时间:称取500 g 质是由于聚合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体型结构的超高 相对分子质量PVC,因其吸收增塑剂膨润而不能 PVC树脂及10 g有机锡稳定剂加入P600星型混 合器中,温度为80℃,转速100 r/min,5 min后加 入250 g DOP,直至完全吸收。 2结果与讨论 与体系中其他分子熔混和塑化【l】,从而在加工成 制品时形成的缺陷,即“鱼眼”。然而,实际加工过 程中的大部分“鱼眼”属于可塑化的“假性鱼眼” (简称“假鱼眼”)。此类“假鱼眼”应为相对分子质量 偏高的线型结构树脂,在通常的PVC加工工艺条 件下不易完全塑化。而当加工温度较高、剪切作用 “假鱼眼”在软质PVC加工中较易出现,提高 挤出温度或加强塑化又会消失。从图1可清晰看 出用树脂B生产的电缆护套表面产生的晶点(而 较强时,这类“假鱼眼”仍可塑化。本工作通过剖 析PVC树脂的性能及内在结构,分析了PVC制 采用树脂A或树脂C则无此现象)。对树脂B生 产的电缆护套粒料二次造粒后,再挤出加工电缆 品中“假鱼眼”的形成因素。 1实验部分 1.1原料 护套时发现这些“假鱼眼”完全消失,护套表面光 滑。说明图1表面的晶点是“假鱼眼”。 PVC,树脂A,树脂B,树脂C,均为聚合度 1 000的乙烯法悬浮聚合树脂;有机锡稳定剂,TM一 181,均为市售。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 OF), 淄博增塑剂厂生产。 1.2仪器及设备 GPCV 2695型凝胶渗透色谱仪,美国Waters 公司生产;H一7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 图1用树脂B生产的电缆护套照片 Fig.1 Photo of cable sheath made from PVC B 公司生产;P600型星型混合器,德国Brabander公 司生产。 1.3性能测试 收稿日期:2009—08—26;修回日期:2009-11-15。 作者简介:刘容德,1966年生,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 于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系,现从事聚氯乙烯加工应用 研究。联系电话:(0533)7581678;E-mail:liuliufine@126. 老化白度按GB/T 15595--2008测试。热稳定 时间按GB/T 9349--2002方法A测试。干流性按 第1期 刘容德等.PVC制品中形成“假鱼眼”的因素分析 65 2.1 3种树脂的基本性能对比 点增塑剂吸收基本完成,扭矩下降,至T点扭矩不 再变化,此时的最高温度点为干点。干点时增塑剂 吸收结束,树脂颗粒分散均匀,扭矩达到加入增塑 从表1看出,在颗粒流动性(即干流性)方面树 脂A和树脂B较好;3种树脂的增塑剂吸收量虽 有所差别,树脂B的增塑剂吸收量略小,但总的差 别不是很大;与树脂A和C相比,树脂B的质量 平均粒径较大,颗粒分布较宽。由此可知,树脂B 剂后的最小值。B至T点的时间t为吸收增塑剂 的总时间,亦即干点时间。由于星型混合器的转速 较低(摩擦升温较慢),因而加入增塑剂后需保持外 加热以升高温度,此时,就不能通过温度点而是通 过扭矩确定干点的位置。干点时间越短,说明吸收 增塑剂越快,反之则越慢。 出现“假鱼眼”与自身大颗粒多、颗粒分布较宽有 关,从而影响增塑剂的均匀吸收。 表1 3种PVC树脂的基本性能 Tab.1 Basic properties of PVC A,B and C 图2 PVC于点实验典型曲线 Fig.2 Typical curves of PVC dry—spot test PVC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是影响其 树脂A,B,C的增塑剂吸收时间分别为300, 387,380 S。由此看出,树脂A增塑剂吸收时间最 短,树脂B最长,约为树脂A的1.3倍。这说明在 同样的混料工艺条件下,树脂A的增塑剂吸收效 果最好(吸收快),而树脂B的效果较差(吸收慢), 这样,在以树脂B为基础树脂制备电缆护套料时, 若未达到理想的增塑剂吸收效果,则容易在后续 加工电缆制品时出现塑化不良的麻点(如晶点)。 2.3树脂颗粒形貌及内部结构分析 树脂颗粒外部表皮薄、内部孔隙多则其增塑剂 加工性能和使用特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从表l还 看出,树脂B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树脂A较小。 树脂B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部分也有可能影 响增塑剂的均匀吸收,使制品表面出现“假鱼眼”。 2.2 3种树脂的增塑剂吸收时间(干点实验) 干点指在加热条件下PVC共混吸收增塑剂 的过程中,共混料的温度不再上升而有所下降的 温度点。图2中曲线起始点至B点为树脂与助剂 的混合过程。开始加料时料温较低,随着搅拌的进 行料温逐渐上升,经5 min至B点后加入增塑剂, 料温先因加入增塑剂急速下降,然后因搅拌摩擦 生热及外加热而上升。此时,扭矩先因加入增塑剂 而剧增,B点至X点为增塑剂吸收的时间,过X 吸收量大。从图3看出:树脂A颗粒表皮结构较 疏松,有较多孔隙结构,有利于吸收增塑剂;树脂B 表皮结构比较紧密,空隙较少,对增塑剂的吸收有 一定影响;树脂C表皮有不少皱褶,且多于树脂B。 一一一 a树脂A b树脂B c树脂C 图3 3种PVC树脂颗粒外部形貌的SEM照片(×2 ooo) Fig.3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eopy(SEM)images of particles sampled from PVC A,B and C 从图4看出:树脂A内部孔隙结构均匀,孔 隙率较高,有利于迅速吸收增塑剂;树脂B颗粒内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0年第27卷 部孔隙率不高且孔隙分布不均匀,有较多无空隙 也影响吸收速率;树脂C也存在无空隙部分,但数 量较少,对增塑剂的吸收影响应当比树脂B小。 且较光滑的结构,这种结构影响增塑剂的吸收量, 一一一 a树脂A b树脂B e树脂C 图4 3种PVC树脂颗粒内部断面形貌的SEM照片(x2 000) Fig.4 SEM images of the particle cross-section of PVC A,B and C 可见,树脂颗粒外部皮层结构和内部孔隙结 构是影响树脂增塑剂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的关键因 4结论 a)PVC粉状树脂中大颗粒多、颗粒分布较宽 时,易使后续制品表面产生“假鱼眼”。 b)PVC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宽、大相对 分子质量组分较多时,制品表面易产生“假鱼眼”。 素。树脂B自身大颗粒多、颗粒分布较宽(见表1) 的特点也影响了其增塑剂吸收效果,造成用树脂 B加工的电缆护套表面形成了“假鱼眼”。 3解决“假鱼眼”问题的措施 c)若PVC树脂增塑剂吸收量低、吸收时间长, 则制备共混料时易造成吸收不充分,从而使后续 通过分析“假鱼眼”的形成实质和剖析其组织 结构,采取以下措施消除“假鱼眼”:1)在制备PVC 共混料(如电缆料)时,适当提高混料温度、延长混 料时间,可使增塑剂得到充分吸收,提高PVC粉 料的均匀性,达到消除“假鱼眼”的效果。2)在不影 响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加工温度,并增加 过滤网的目数,以增强物料塑化效果,达到消除 “假鱼眼”的目的。3)对于已经出现“假鱼眼”的 制品表面产生“假鱼眼”。 d)“假鱼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树脂颗粒表皮 结构较紧密,内部空隙结构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 PVC吸收增塑剂不充分。 e)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加强塑化可消除或减 少制品中的“假鱼眼”。 5参考文献 【1]武存宝,王春红.悬浮聚合PVC树脂中“鱼眼”的产生及预 PVC粒料(如电缆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再 进行一次塑化加工,这是消除软质PVC制品“假 鱼眼”的有效途径。 防[JJ.中国氯碱,2008(1):23-25. (编辑:陈文淑) Analysis of factors forming¨sham fish eyes¨in products made from PVC Liu Rongde,Xie Kan,Li Jing,Liu Hao fResearch Institute of Qilu Branch Co.,SINOPEC,Zibo 2554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sted primary properties of polyvinyl chloride(PVC)resin and the disclosed internal structure of PVC particles,the factors forming”sham fish eyes”in products made from PVC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ham fish eves”is inclined to be formed when PVC with wid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larger average particle size per unit mass or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are used.The internal factors forming’’sham ish eyes"are the absorptifve amount and time of the plasticizing agent affected by the tight cortex structure, uneven internal pore distribution and lower porosity of the PVC particles. Key Words:polyvinyl chloride;resin;structure;product;”sham ifsh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