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偏好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8Edition) Hal R. Varian th 范里安 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第8版) 完美中文翻译版 第3章:偏好(偏好(含全部习题详细解答)含全部习题详细解答) 曹乾 译 (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1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3偏好 在第2章我们已看到,消费者行为的经济模型很简单:人们在能购买得起的商品束中选择最优的消费束最优的消费束。上一章说明了“能够买得起”的含义,本章则旨在说明“最优商品束”的......概念。 我们把消费者选择的东西称为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s)。消费束是我们研究选择...问题中涉及到的全部全部商品(或服务)。“全部”二字值得强调:当分析消费者选择问题时,一..定要将涉及到的商品全部包含在消费束的定义中。 如果我们是在最宽泛的水平上研究消费者选择问题,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消费者可能消费的所有商品,还需要知道消费的时间,地点以及在什么样情形下消费的。毕竟人们不仅关心今天的食物数量,还关心明天的食物数量。大西洋里的小船和撒哈拉沙漠里的同样的小船,意义是不同的,类似的还有晴天的雨伞与阴雨天的雨伞。通常将不同场所或环境中的“同种”商品视为不同的商品,因为消费者在这样的情形下对商品的评价会不同。 然而,当我们关注的是简单的消费选择问题时,相关的商品通常非常明显。我们经常采用前面介绍过的思想:只使用两种商品进行分析,而将其中一种商品视为“所有其他的商品”。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种商品和所有其他商品之间的权衡问题。这样,在涉及很多商品的消费选择问题时,我们仍可以使用二维图形进行分析。 因此,可以假设消费束只包含两种商品,令(x1,x2)表示消费束,其中x1代表某种商品,x2代表另外一种商品。有时可将这个消费束简写为X。 3.1消费者的偏好 假设给定两个消费束(x1,x2)和(y1,y2),消费者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对这两个消费束排序。即消费者可以认为一个消费束严格好于另外一个消费束,或者认为这两个消费束无差异。 我们用符号f表示严格偏好 (strict preference),因此(x1,x2)f(y1,y2)表示消费者严....格偏好(x1,x2)胜于(y1,y2),意思是说他肯定想要消费束X而不是消费束Y。这种偏好关系提供了判断消费者选择哪个消费束的依据。如果消费者偏好消费束X胜于消费束Y,那么他会选择消费束X。因此,偏好的思想是基于消费者行为行为之上的。为了判断某消费者是否..偏好某个消费束胜于另一个消费束,我们可以提供给他这两个消费束,观察他的选择行为。如果他原本可以选择(y1,y2),但他总是选择(x1,x2),那么可知他偏好(x1,x2)胜于(y1,y2)。 如果消费者认为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indifferent),我们记为(x1,x2)~(y1,y2),....其中符号~表示无差异。无差异的意思是说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认为这两个消费束提供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2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我们用符号f表示弱偏好(weak preference), (x1,x2)f(y1,y2)意思是说消费者对前...−−者的偏好胜于后者或者消费者对于这两个消费束无差异,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认为前者至少..和后者一样好。 严格偏好、弱偏好和无差异不是三个的概念,它们互相相关!例如,若果(x1,x2)f(y1,y2)并且(y1,y2)f(x1,x2),则(x1,x2)~(y1,y2)。即,如果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至少和消费束Y一样好,并且并且消费束Y至少和消费束X一样好,则消费者一定对这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 类似地,如果(x1,x2)f(y1,y2),但(x1,x2)~(y1,y2)不成立,则(x1,x2)f(y1,y2)。−这只不过是说如果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至少和消费束Y一样好,但这两个消费束对他来说不是无差异的,则他认为消费束X严格好于消费束Y。 3.2关于偏好的假设 经济学家通常对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consistency)”作出一些假设。例如,某情形下,既有(x1,x2)f(y1,y2)又有(y1,y2)f(x1,x2),这样的偏好即使不说是矛盾的,也是不理性的。因为这意味着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比Y好,但又反过来认为消费束Y比X好。 因此需要对偏好关系作出某些假设。有些假设非常基本,通常被称为消费者理论的“公理”。此处我们给出消费者偏好的三条公理。 完备性(complete)公理。假设任何两个消费束都可以比较,即给定消费束X和消...费束Y,必有(x1,x2)f(y1,y2)或者(y1,y2)f(x1,x2),或者二者都成立,在最后一种−−情形中,消费者对于这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 反.身.性.(reflexive)公理。假设任何消费束都至少和它本身一样好,即(x1,x2)f(x1,x2)。 − 传(y1,y2)并且(y1,y2)f(z1,z2),则.递.性.(transitive)公理。如果(x1,x2)f−−(x1,x2)f(z1,z2)。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至少和Y一样好,而且消费−束Y至少和Z一样好,则他认为消费束X至少和Z一样好。 第一个公理即完备性公理,几乎难以反驳,至少对于经济学家通常研究的选择问题来说是这样的。我们说任何两个消费束可以比较,只不过想表明消费者能在这二者中作出取舍。你也许会想到极端情形比如生或死的选择,这类问题中对选项的排序很困难甚至无法排序,幸好经济学基本不研究这样的选择问题。 3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第二个公理即反身性公理,是平凡的(trivial)。任何消费束当然和同样的消费束至少一样好。父母偶尔会发现小孩的行为违背了反身性公理,但对于大多数成人的行为来说,这个假设似乎是合理的。 第三个公理即传递性公理,问题相对大些。人们并没搞清偏好的传递性是否为偏好的必要属性。从纯逻辑的角度看,偏好的传递性假设无法做到让人信服。事实上,传递性是对..人们选择行为作出的假设,而不是纯逻辑的论断。当然,这个假设是否符合基本逻辑事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这个假设能否合理地准确刻画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如果某个消费者说他认为消费束X比Y好,Y比Z好,Z比X好。怎么评价他?我们通常认为他不正常。 更重要的是,如果给上述消费者三个消费束X,Y和Z,他如何选出最喜欢的?他很难作出选择,因为无论他选哪个消费束,都还有比这个消费束更好的消费束。如果我们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选择问题,必须假设偏好满足传递性公理。如果偏好不是传递的,就可能出现无法作出最优选择的情形。 (一)3.3无差异曲线 偏好的三个公理是消费者理论的基石,如果再加上其他一些技术性的假设,我们就能用数学构建起整个消费者理论的大厦。然而,借助图形分析更加直观,但我们先要引入刻画偏好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 图3.1:弱偏好集。弱偏好集。阴影区域的所有消费束都至少和(x1,x2)一样好。 trivial(平凡的),数学用语,是指某东西(例如向量空间)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值一提(但又不得不提)。有时我们也会遇到下列说法:某方程的某个解是平凡的。这是说这个解非常简单。 4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一)3偏好 请看图3.1,我们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任选一个消费束(x1,x2),用阴影标记出所有比(x1,x2)更好或者一样好的消费束。这些消费束称为弱偏好...集(weakly preferred set)。在弱偏好集边界上的消费束与(x1,x2)一样好,这些消费束组成.了无差异曲线。 .....对于任何一个消费束都可以画出经过这点的无差异曲线。经过某个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包含了所有与该消费束一样好的消费束。 使用无差异曲线刻画偏好时,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束是无差异的。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束怎样比较?在图形上如果只给你几条无差异曲线,你无法比较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消费束。因此,有时候人们在无差异曲线上标记一些小箭头,指出哪个方向上的消费束更受偏好。我们一般不这么做,除非在容易混淆的情形时,我们才用箭头标记。 如果我们对偏好不作出进一步的假设,你可以画出任意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即使如此,无差异曲线仍具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不同无差异曲线不同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偏好水平)。也代表不同偏好水平)不能相交.....................就是说,不可能出现类似图3.2的情形。 为了证明上述结论,在图形上任意选取三个消费束:X,Y和Z,使得X只位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上,Y只位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Z位于上述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处。由于不同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偏好水平,因此假设X严格好于Y。由图可知,X~Z以及Z~Y,由传递性公理可知X~Y。但这与我们的假设XfY矛盾。这就说明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图3.2: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如果相交,消费束X,Y和Z必然两两无差异,因此这三个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消费束就不能位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 无差异曲线还有其他什么样的性质吗?一般来说,答案为:并不多。无差异曲线是描述5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偏好的一种方法。几乎任何“合理的”偏好都能用无差异曲线描述。你要掌握的技巧是给你一种偏好类型,你能找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来描述它。下面我们就介绍这些知识。 3.4偏好的例子 我们利用例子来考察偏好和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先给出一些偏好类型,然后看看什么样形状的曲线能描述这样的偏好。 给定偏好类型,构建相应无差异曲线的通用程序如下。首先,画好横纵坐标,任意画出一个点,代表消费束(x1,x2)。现在假设给消费者一些商品1(∆x1),则新消费束为(x1+∆x1,x2)。你来回答怎样改变改变商品2的数量才能恰好使消费者还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假设商品2的变化量为∆x2。现在问题变为“给定商品1的消费量变化∆x1,∆x2为多大时, (x1+∆x1,x2+∆x2)和(x1,x2)这两个消费束恰好无差异?”一旦你知道如何移动(x1,x2),你就画出了一小段无差异曲线。再画出一个消费束,重复以上步骤…直到你画出比较全面的无差异曲线形状。 完全替代 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perfect substitute)的,如果消费者愿意按固定固定比率将一种商品......替换为另一种。完全替代最简单的情形是两商品为1:1替代。 图3.3:完全替代。消费者只关心铅笔的总数而不关心铅笔的颜色。因此无差异曲线为斜率完全替代等于−1的直线。 6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例如,假设两种商品分别为红色铅笔和蓝色铅笔,某消费者喜欢铅笔,但不在乎铅笔的颜色。任选一个消费束比如(10,10),那么对于这个消费者来说,含有20支铅笔的任何消费束都和(10,10)一样好。用数学语言表达,任何满足x1+x2=20的消费束都位于通过(10,10)的那条无差异曲线上。因此该消费者的所有无差异曲线都是互相平行的直线,它们的斜率都等于−1。如图3.3所示。由于铅笔数量越多的消费束越好,因此偏好增加的方向为右上方(含正上方和正右方)。如图3.3所示。 我们用前面介绍的通用程序进行分析。如果消费束为(10,10),增加1单位红色铅笔则消费束变为(11,10),蓝色铅笔的数量如何变动才能使我们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上?答案很明显:减少1单位蓝色铅笔。因此,通过(10,10)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为−1。使用任何一个消费束,重复以上步骤,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1。 完全替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固定的固定的。例如,我们我们用纵轴表示蓝...色铅笔,用横轴表示成对成对(每对2支)的红色铅笔,则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2,因为消费..者为了得到一对一对红色铅笔,他愿意放弃2支蓝色铅笔。 ..为简单起见,教材里完全替代的例子基本是1:1替代的。我们把更一般的情形放在与本教材配套的习题书中。 完全互补 完全互补(perfect complements)是指几种商品按固定的搭配比例被一起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商品之间是“互为补充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双鞋中的右鞋和左鞋。消费者喜欢鞋子,但他总是穿一双而不是只穿左鞋或右鞋。只有一只鞋子对消费者来说几乎没什么用。 我们要画出完全替代的无差异曲线。假设消费束(右鞋的数量,左鞋数量)为(10,10)。现在增加一只右鞋得到(11,10)。因为这两种商品是1:1完全互补的,因此(11,10)和(10,10)对消费者来说无差异:额外多出的一只右鞋对消费者没什么好处。如果仅增加一只左鞋,则结果类似:(10,11)和(10,10)无差异。 因此完全互补的商品的无差异曲线都是L形,在L形曲线的顶点处,右鞋的数量等于左鞋的数量。如图3.4所示。 同时等量增加左鞋和右鞋的数量会使消费者移动到更好的位置,因此偏好增加的方向让然是右上方,如图3.4所示。 完全互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同商品按固定比例搭配在一起消费,该搭配比例未必是1:1。如果消费者喝一杯茶时总是放入两茶匙的糖,而且假设他买糖的目的就是为了喝茶,则无差异曲线是L形的。在这个例子中,若消费束为(糖的数量,茶的数量),则L形曲线的拐角出现在(2,1),(4,2)等等,而不再是鞋子例子中的(1,1),(2,2)等。 在教材中,我们主要研究1:1完全互补的情形。其他更一般的情形放在习题书中。 7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图3.4:完全互补完全互补。消费者总是将不同商品按固定比例搭配在一起消费。因此无差异曲线都完全互补是L形的。 图3.5:厌恶品。凤尾鱼(anchovies)为“厌恶品(bad)”,辣香肠(pepperoni)厌恶品对消费者来说,为“好商品(good)”,因此他的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 厌恶品 厌恶品(bad)是指消费者不喜欢的商品。例如,假设某消费者喜欢吃辣香肠(pepperoni)...8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但讨厌吃凤尾鱼(anchovies)。我们设计一种方案让该消费者在辣香肠和凤尾鱼之间进行选择,例如,如果他每吃x1单位的凤尾鱼,我们会在比萨饼上添加x2单位辣香肠作为补偿。这种情形下,该消费者的偏好如何用无差异曲线表示? 任选一个消费束(x1,x2),如果再给他一些凤尾鱼,那么怎样让消费者仍然位于经过(x1,x2)的无差异曲线上,即怎样变动辣香肠的数量?显然,我们必须多给他一些辣香肠,他才会多吃凤尾鱼。因此,他的无差异曲线必然向右上方倾斜,如图3.5所示。 在这个例子中,偏好增加的方向是右下方,也就是凤尾鱼的消费量减少而辣香肠的消费量增加的方向,如图3.5中的箭头所示。 中性商品 中性商品(neutral good)是指某种商品,消费者有它也行无它也可。如果凤尾鱼对于....某个消费者来说是中性商品,他的无差异曲线是什么样子的?(一)如果我们用纵轴表示凤尾鱼,以横轴表示辣香肠,则这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都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3.6所示。 图3.6:中性商品中性商品。消费者喜欢辣香肠(pepperoni),但对于凤尾鱼(anchovies)无所谓。凤中性商品尾鱼对他来说是中性商品,因此他的无差异曲线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这个消费者只关心辣香肠的数量,而不关心凤尾鱼的数量。辣香肠越多越好,但增加凤尾鱼的数量对他丝毫无影响。 (一)凤尾鱼对于任何消费者来说都是中性商品吗? 9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饱和 有时候我们研究的消费选择含有饱和(satiation)点,饱和点的消费束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最优的,消费束越接近饱和点,他越喜欢。例如,假设消费者最喜欢的消费束为(x1,x2),并且离这个消费束越远,他的状况越糟糕。在这种情形下,(x1,x2)就是一个饱和点(satiation ...point),或者称为幸福点(bliss point)。这种无差异曲线具有如图3.7所示的形状。最优点...为(x1,x2),离这个饱和点越远的消费束,它所在的无差异曲线位置“越低”。 这种无差异曲线在某点处的斜率是正还是负?如果某点处两种商品都“过少”或者“过多”, 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为负,如果在某点处只有一种商品“过多”,那么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为正。如果这两种商品中一种过多,那么这种过多的商品就变成了厌恶品,因为减少它的数量,就会离饱和点更近些。如果两种商品都过多,那么它们都是厌恶品,分别减少各自的数量,离饱和点更近。例如,假设这两种商品为巧克力蛋糕和冰淇淋,很有可能你每周的最优消费量为(x1,x2)。与饱和点相比,少吃不好,但过犹不及。 图3.7 饱和型偏好。饱和型偏好(x1,x2)是饱和点或称幸福点,所有的无差异曲线都围绕着饱和点。 如果你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商品都类似于这里的巧克力蛋糕和冰淇淋。但是人们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选择过多消费某种商品。如果你想要商品的数量为(x1,x2),你何必多..要?因此,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两种商品分别小于饱和数量(x1,x2)的区域。人们实际关注的选择就是这样的情形,这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情形。 10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离散商品 通常商品消费数量可以含有小数,例如尽管你每次买一品脱(等于8加仑)牛奶,但你每个月可能平均只喝12.43加仑。但是有时商品消费数量只能是整数,这样的商品称为离散..(discrete good)。 商品..例如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我们可以将汽车需求定义为开车时间,显然开车时间是个连续变量,但很多时候我们关心的是人们需求多少辆汽车。汽车的辆数是一个离散变量,它只能是整数。使用偏好刻画消费者对离散商品的选择行为,并不困难。假设x1是离散商品,x2为花费在所有其他商品上的资金。在图3.8中,我们说明了这种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以及一个弱偏好集。在这种情形下,与给定消费束无差异的消费束构成了一个离散点集;与给定消费束至少一样好的消费束构成了一个线段集。 图3.8:离散商品。商品离散商品1为离散商品,只能以整数计量。A图中,同一条虚线上的消费束是无差异的;B图中,垂线表示和给定的消费束至少一样好的消费束集合。 通常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强调商品的离散性质。在我们分析消费者行为时,如果某消费者只消费一两个单位的某商品,可能有必要强调这种商品的离散性质。如果他消费三四十单位,将这种商品视为连续商品会更方便。 3.5良好性状的偏好 我们已经分析了几种无差异曲线。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类型的偏好,无论合理与否,都可用无差异曲线描述。但如果我们想在一般意义上刻画偏好,最好重点研究一些一般形状的无差异曲线。 在前面我们曾给出了偏好的三个公理性假设,在本节我们进一步给出偏好的几个一般性11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假设,并阐明这些假设对无差异曲线形状的影响。当然,对偏好所做的假设不限于我们这里列出的;在一些情形下,根据你具体的研究目的,你也可以作出其他的假设。我们这里所作的假设目的在于定义良好性状的无差异曲线(well-behaved indifference curves)。 .......... 第一个假设是多多益善好的商品(goods),而不是厌恶品厌恶品第一个假设是多多益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是好的商品.......(bads)。更准确地说,给定两个商品束(x1,x2)和(y1,y2),如果y1≥x1且y2>x2或者y1>x1且y2≥x2,则必有(y1,y2)f(x1,x2)。这个假设有时叫作偏好的单.调.性.(monotonicity)。需要指出,如果存在饱和点,则在达到饱和点之前,多多益善的假设仍然成立。因此,单调性的假设是说我们研究的情形仅限于消费束在达到饱和之前饱和之前的情形,既然....没饱和,多多益善仍然成立仍然成立。如果每个人都达到了饱和点,经济学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不....大。 单调性假设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负.的。请看图3.9。我们从任意一个消费束(x1,x2)开始分析,如果我们从这个消费束向右上方.(含正上方和正右方)移动,我们必定达到一个更好的位置。如果我们向左下方(含正下方的和正左方)移动,我们达到的位置必定更差。因此如果我们移动到一个和(x1,x2)无差异...位置,那么我们移动的方向必然是左上方或者右下方,即这个位置的消费束与(x1,x2)相比,一种商品增加的同时另一种商品减少。换句话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必然为负。 图3.9:单调类偏好单调类偏好。单调类偏好(x1,x2)右上方的消费束比(x1,x2)好;(x1,x2)左下方的消费束比(x1,x2)差。 12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第二个假设是平均。也就是说,第二个假设是平均束平均束好于端点束好于端点束(averages are preferred to extremes)如果我们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取两个消费束(x1,x2)和(y1,y2),那么由它们加权平均得到1111的消费束比如(x1+y1,x2+y2)弱偏好于或者严格偏好于上述两个端点消费束。该2222加权平均消费束中商品1和2的数量,分别等于两个端点消费束商品1的平均数和商品2的平均数。因此它位于连接消费束x和y的线段的中点处。 事实上,这个假设中的权重可取任意数t(其中0≤t≤1),上例中权重取1/2只是特例。因此第二个假设更一般的表述是,如果(x1,x2)~(y1,y2),则对于任意t,0≤t≤1,下式都成立 (tx1+(1−t)y1,tx2+(1−t)y2)f(x1,x2) −上式中的左端是加权平均消费束,它由消费束x和y加权平均得到,其中x商品束的权重为t,y商品束的权重为1-t。因此,消费束x与该加权平均消费束之间的直线距离,等于消费束x与消费束y之间的直线距离乘以t。 上述偏好的第二个假设的有什么几何意义?它表明弱偏好于消费束(x1,x2)的那个消费束集是凸集(convex set)。因为(x1,x2)和(y1,y2)是不同的消费束,则平均消费束弱偏好于..端点消费束,即(x1,x2)和(y1,y2)的所有加权平均消费束弱偏好于这两个消费束本身。凸集的一个性质是如果你在某集合中任取任取两点,那么连接这两点的直线段也全部位于该集合内。 ..图3.10A画出了凸偏好的一个例子,而图3.10B和3.10C中的例子都是非凸偏好。图3.10C中的偏好为严重非凸的,这种情形我们称为“凹(concave)偏好。” 图3.10:凸偏好和非凸偏好。 凸偏好和非凸偏好图A为凸偏好;图B和图C为非凸偏好,其中图C为凹偏好。你能想出非凸偏好的例子吗?我举个例子,比如我对冰淇淋和橄榄的偏好。我喜欢吃冰淇淋也喜欢吃橄榄,但我不喜欢把它们放在一起吃!我打算一个小时后吃点东西,(8单位13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冰淇淋,2单位的橄榄),或者(2单位的冰淇淋,8单位的橄榄),这两种选择对我来说是无差异的。但这两个消费束的任意一个都比消费束(5单位冰淇淋,5单位橄榄)好。我的这种偏好类型可用图3.10C表示。 为什么我们假设良好性状的偏好是凸的?因为,不同商品通常是一起消费的。图3.10B和3.10C意味着消费者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挑食”现象,他只喜欢消费其中一种商品。然而,通常的情形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换得另外一种商品,最终每种商品都消费些,而不是只消费其中的一种。 事实上,如果观察我的冰淇淋和橄榄月度月度消费数据,而不是很短时期内的消费数据,那..么你就会知道我的偏好更像图3.10A而不是图3.10C。在每个月内,某时我会吃些冰淇淋,另一个时刻我会吃些橄榄,而不是在整个月份内只吃其中的一种。 (strictly convex)偏最后指出一点,对凸偏好的假设可以进一步强化,这就是严格凸...好。这表示两个端点消费束的加权平均得到的消费束,严格好于这两个端点消费束本身。凸....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可能包含直线段,而严格严格凸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则必须是“弧形”的(即不..能含有直线段)。两种商品为完全替代时,这种偏好是凸的,但不是严格凸的。 3.6边际替代率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中会频繁使用无差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斜率无差异曲线在某点处的切线的斜率,这样的斜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如如此有用以至于它有个专门的名字:边际替代率.....此命名的原因是,MRS衡量某消费者恰好愿意以一种商品替代另外一种商品的比率。 图3.11: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MRS)。 14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你可能对MRS通常为负值负值感到少许困惑。事实上,我们已经知道单调偏好的假设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必然为负。既然MRS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因此MRS自然为负值。 ,再给他一些商品2(∆x2),这些商品2假设我们从消费者手里拿走一些商品1(∆x1)足够让他恰好呆在原先的无差异曲线上,因此,在用一些商品2替代一些商品1之后,该消费者的状况不变。∆x2/∆x1这一比率就是该消费者愿意用商品2替代商品1的比率随着∆x1趋向于0,∆x2/∆x1趋近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如图3.11所示。 在比率∆x2/∆x1中,我们总是认为分子和分母的数值很小,以描述原消费束的边际边际变..化。因此,MRS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消费者恰好愿意按照该比率,用少量商品2替代商品1。 MRS衡量了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有趣性质。假设消费者的偏好的是良好性状的,即偏好单调而且凸。再假设他目前的消费束为(x1,x2)。现在让他做如下交易:他可以用商品1交换商品2,或用商品2交换商品1,规定“交换率”为E(即一单位商品1可以交换E单位商品2)。 因此,如果消费者放弃∆x1单位商品1,他可以得到E∆x1单位商品2;或者相反地,如果他放弃∆x2单位商品2,他可以得到∆x1/E单位商品1。从几何图形上看,这表明该消费者可以沿着一条直线任意移动,这条直线的斜率为−E且经过(x1,x2)点,如图3.12所示。从点(x1,x2)向左上方移动意味着用商品1交换商品2;从点(x1,x2)向右下方移动意味着用商品2交换商品1。在这两种情形下,交换率都为E。因为交换意味着放弃一种商品以获得另外一种商品,交换率交换率斜率...E对应着斜率..−E。 现在问个问题,如果消费者宁可选择呆在点(x1,x2),即他不愿意交易,那么交换率应为多大?如果你注意到下面的事实,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每当这条交易线穿过无差异曲线时,这条交易线上就存在比点(x1,x2)更好的某些点,这些更好的点位于被穿过的那条无差异曲线的上方。 (一)。 现在假设∆x1很小(称为边际变动),则∆x2/∆x1衡量商品2替代商品1的边际比率。 (一)计算商品1和2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时,涉及到这两种商品变化量的比率,那么这个比率到底是∆x2/∆x1还是∆x1/∆x2?为了去除这种模糊性,通常定义MRS12=∆x2∆x1,MRS21=∆x1∆x2。在计算时用这两个式子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而且都可以读成“商品2对商品1的边际替代率”(或“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也就是说在读法上我们通常不明确区分这两个式子的区别。然而,你一定要搞清楚它的意思。例如MRS12∆x23=−,它的意思可能有两种:一是增加3单位的x1就必须减少5单位x2才能使他∆x15的满足程度不变(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二是减少3单位x1就必须增加5单位x2才能使他的满足程=度不变。具体是哪种,需要根据更具体的信息分析。请在图3.11中比划一下这两个意思的区别。另外,我们通常用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用纵轴表示商品2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用MRS12=∆x2∆x1更直观些。译者注。 15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所以,如果消费者宁可呆在(x1,x2)点而不愿意移动,交易线必然与预算线相切。也就是说,这条交易线的斜率(−E)必然等于无差异曲线在(x1,x2)点的斜率。如果交换率不为E,则交易线会穿过无差异曲线,这样消费者就会移动到其他更好的点。 图3.12:按某交换率进行的交换E进行交换,这意味着他某交换率进行的交换。此处我们让消费者按照交换率交换可以沿着斜率为−E的一条直线任意移动。 因此,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意味着在该比率下消费者恰好处于交易与不交易的边际点上。如果交易率不等于MRS,消费者就会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而如果交易率等于MRS,则消费者就不会进行交易。 3.7 MRS的其他解释 我们说过,MRS是一种比率,在该比率下消费者恰好处于用商品1替代商品2的边际上。换句话说,消费者恰好愿意“支付”一些商品1来购买一些商品2。因此,有时人们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衡量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marginal willingness to pay)。 ......如果商品2代表除了商品1之外的“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它用货币单位(元)来衡量,那么你就很容易理解边际支付意愿的这种解释方法。用商品2替代商品1时的MRS,它表示为了得到少许商品1,你愿意支付多少元钱。这正是边际支付意愿的定义。 16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如果你用边际支付意愿来解释MRS,则你应该强调两个词:“边际”和“意愿”。MRS衡量消费者愿意愿意支付一定数量的商品2来购买边际边际数量(即少许)的商品1。你实际支付的....钱数未必等于你愿意支付的钱数:实际支付的钱数取决于你想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愿意支付的钱数取决于你的偏好,而不取决于价格。 类似地,额外少量(即边际)和额外大量购买这两种情形下,你愿意支付的钱数也不同。额外大量购买的情形下,你实际支付的钱数取决于你对商品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额外少量购买的情形下,你愿意支付的钱数仅取决于你的偏好。 3.8 MRS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描述边际替代率的行为来刻画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例如,1:1完全替代情形下的无差异曲线,它的特征是MRS恒为−1。如果两种商品中,若商品1是中性商品(以横轴表示它的数量),则无差异曲线为平行平行于横轴横轴的直线(请自行画出此图并....比较它与图3.6的差异),这样的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MRS12处处为0(MRS21处处为无穷大)。完全互补类型的无差异曲线的特征是:除了顶点外,MRS要么为0要么无穷大(在顶点处MRS无定义)。 我们已经指出过,偏好的单调性假设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必然为负,因此对于单调性的偏好来说,MRS必然为负,即为了多消费一种商品必须少消费另外一种商品。 偏好的凸性假设使MRS展现出另外一种行为。对于严格凸的无差异曲线来说,随着x1逐渐增加,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MRS12会逐渐减少。因此,无差异曲线展现出边.际替代率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的性质。这表明随着商品1数量......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商品1,消费者愿意放弃商品2的数量是递减的。或者反过来说,即随着商品1数量的增多,为了多得到一单位商品2,消费者愿意放弃商品1的数量是递增的。由此可见,无差异曲线的凸性假设是很自然的:它表明你拥有某种的数量越多,你越愿意放弃一些这种商品,用来交换其他商品。(但要记住前面介绍过的冰淇淋和橄榄的例子:对某些商品组合,凸性假设不成立!) 总结 总结 1.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对各种消费束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的排序方法刻画了他的偏好。 2.可用无差异曲线描述不同类型的偏好。 3.良好性状的偏好,既是单调的(即多多益善)又是凸的(即平均束好于端点束)。 17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4.边际替代率(MRS)等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它的意思是说,为了多得到一些商品1消费者愿意放弃商品2的数量,即MRS12=∆x2/∆x1。 复习题 复习题 1.如果我们有一次看到,某消费者在(x1,x2)和(y1,y2)都可选的情况下选择了(x1,x2),我们能否断定(x1,x2)f(y1,y2)? 2.假设有三个人A,B和C,身高关系为“至少和…一样高”,比如“A至少和B一样高”。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完备的吗? 3.假设有三个人A,B和C,身高关系为“严格高于”。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反身的吗?是完备的吗? 4.某大学橄榄球教练说,任意给定两个前锋比如 A和B,他永远偏好身材更高大和速度更快的那个。他的这种偏好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完备的吗? 5.某条无差异曲线能否与自身相交?例如,图3.2能否是一条无差异曲线而不是两条? 6.如果偏好是单调的,能否把图3.2看成一条无差异曲线而不是两条? 7.如果辣香肠和凤尾鱼都是厌恶品,那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还是负? 8.解释为什么凸偏好意味着“平均束好于端点束”。 9.面值1元的钞票与面值5元的钞票,计算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10.如果商品1是中性商品,计算用商品1替代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 11.举例说明你的偏好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为凹的。 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答案 1.如果我们有一次看到,如果我们有一次看到,某消费者在(x1,x2)和(y1,y2)都可选的情况下选择了(x1,x2),我们能否断定(x1,x2)f(y1,y2)? 【复习内容】弱偏好;严格偏好 【参】 18 曹乾(东南大学 caoqianseu@163.com) 3偏好 注意弱偏好和严格偏好的区别。 不能断定,因为也可能是消费者恰好在这两个消费束之间无差异。也就是说,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我们只能断定(x1,x2)f(y1,y2),这是弱偏好。 −那么对本题加上什么样的假设前提,题目中的断定就是正确的?如果加上消费者的偏好是严格凸的这一条件,断定(x1,x2)f(y1,y2)就是正确的。因为严格凸性条件下,最优解若存在则只有一个。 2.假设有三个人A,B和C,身高关系为“,比如“。身高关系为“至少和…一样高”一样高”比如“A至少和B一样高”一样高”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完备的吗?是完备的吗? 【复习内容】二元关系 【参】 这种关系是传递的也是完备的。 首先它是完备的。因为这三个人中任意给定两个人,比如A和C,则必然有A≥C或者C≥A或者二者都成立。 其次它是传递的,因为例如如果A≥B并且B≥C,则必然有A≥C。 3.假设有三个人A,B和C,身高关系为“严格高于”。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严格高于”这样的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反身的吗?是反身的吗?是完备的吗?是完备的吗? 【复习内容】二元关系 【参】 首先它不是不是完备的,因为任给两个人,比如A和C,我们不能肯定必然有A>C或C>A,..因为这两人可能一样高。 其次它不是反身的,因为任意给定一个人比如A,不可能有A>A成立。 再次它是传递的,因为比如如果A>B而且B>C,则必然有A>C。 4.某大学橄榄球教练说,某大学橄榄球教练说,任意给定两个前锋比如 A和B,他永远偏好身材更高大和速度更他永远偏好身材更高大和速度更快的那个。快的那个。他的这种偏好关系是传递的吗?他的这种偏好关系是传递的吗?是完备的吗?是完备的吗? 【复习内容】二元关系 【参】 首先它不是完备的。反证一下。假设它是完备的,则必然有(A1≥B1并且A2≥B2)或者(B1≥A1并且B2≥A2)。但是我们立刻可以举出反例,例如A1>B1但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