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材料二:
(1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141页。 材料三: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
--选自《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392-5393页。 (1)解释材料一中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身”、“ 传胪”。 (2)依据材料一,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变革科举的措施。 30.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表1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1500-1913年
(单位:1990年国际元)
年 份 国 家 法 国 荷 兰 英 国 俄 国 1500 727 754 714 500 1600 841 1 368 974 553 1700 986 2 110 1 250 611 1820 1 230 1 821 1 707 6 1870 1 876 2 753 3 191 943 1913 3 485 4 049 4 921 1 488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3页。
表2 欧洲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1500-1913年(单位:千人)
年 份 国 家 法 国 荷 兰 英 国 俄 国 1500 950 3 942 1600 1 500 6 170 1700 1 900 8 565 1820 2 355 1870 3 615 1913 6 1 15 000 18 500 21 471 31 246 38 440 41 463 21 226 31 393 45 9 16 950 20 700 26 550 54 765 88 672 156 192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l)分别指出1500一1913年间,法国、荷兰、英国等3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和人口变化的趋势。
(2指出1500-1913年间,人均GDP和人口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08
29.阅读材料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选自《宋书·恩幸传》
材料二: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选自《晋书·卫璀传》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解释材料一中的“魏武”、“都正”指什么? (2)解释材料一中“凡厥衣冠,莫非二品”一语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九品中正制设立的背景及其影响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法学家威廉·布莱克斯通对英国政体的论述: 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在立法机构中,人民牵制贵族,贵族牵制人民。两院则防止行政机构越权,„„就这样,我们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支持着其他方面而又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控制着其他方面而又被其他方面所控制„„,好像三种权限不同的修理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方面,各尽其能,协力发动国家机器。
--转引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材料二:托马斯·潘恩对英国政体的论述:
„„如果我们耐心考察一下英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他们是„„两种的残余。
第一,由国王所体现的君主政体的残余。 第二,由上议院所体现的贵族政治的残余。
第三,由下议院所体现的新的共和政体的成分;而英国的自由便是以下议院的效能为基础的。
--引自《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年版,第6~7页。 材料三:1844年恩格斯对英国政体的论述:
在这个国家里,真正的贵族目前还尽可能地在人识较为充分发达的条件下维护着自身地盘,因此,在上人为地恢复起来的并艰难地支撑着的立法权的三位一体,在这个国家里却不折不扣地存在着。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0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恩格斯所说的“三位一体”分别指英国立法机构的哪些部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布莱克斯通和潘恩各自的观点。 (3)分析1844年以前英国政体演变的特点。
09
29.阅读材料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中外笼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较考,诸司附奏抉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补阙、拾遗改为司谏、正言,而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
--选自《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与“门下并列于外”的中书和置于“禁中”的中书各指什么机构,其职能如何? (2)材料中说:“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那么“正官”在北宋前期的用途何在?
(3)材料所见北宋前期职官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公元111-113年间担任罗马比提尼亚一本都行省总督的小普林尼致皇帝图拉真的书信: 陛下,每当遇有疑虑,卑职惯于请示于您,乃因您最能除忧解惑,令卑职茅塞顿开„„眼下对于被指控为徒者,卑职的做法是亲自询问于彼,“汝为徒否?”彼若日然,则再而三相询,并以刑罚相威胁。彼若顽固而叉日然,则令推出处死。盖因无论其信仰若何其固执与倔强如斯,理当受到处罚。亦有他人愚昧如彼者,因其为罗马公民,卑职乃签署命令,遣其至罗马受审。
然而事情通常如此。自卑职处理此类问题以来,控告日增,花样迭出。又有匿名名册出现,罗列诸多被指为徒者。„„彼等(徒)宣称,其全部罪证或过错不过定期于拂晓相聚,轮流吟唱赞美之颂歌,一如赞美神明,且宣誓相约,非为犯罪之勾当,而为禁止欺诈、偷盗、通奸、谎报借贷、及拒不归还借贷之物。依其习俗,仪式之后,彼等散去,未几再聚而食,亦为寻常无害之食物„„卑职发现此无它,仅为堕落而无节制的崇拜而已。
卑职因此而推迟审查,速速请示陛下。乃因卑职以为有此之必要,尤其考虑到所涉之人甚众。属于各个年龄、各个阶级的众多男女均遭受指控,且仍会如此。不仅城市受到此种卑劣崇拜之感染,村庄和农庄亦如此。
--小普林尼:《书信集》,X,96 材料二
图拉真皇帝给小普林尼的复信:
爱卿普林尼,汝亲自审讯被控为徒者,所做甚是。盖不能以固定之形式,定普遍之原则。彼等不应受到搜捕。若彼被控于你,且罪证确凿,则理应受罚。但若彼否认为徒,且以祈祷吾邦神明而为证,则无论其过去可疑与否,亦将因其悔悟之意而获赦。然匿名之册不应用之于指控,此类污物产生极为恶劣之影响,不合吾朝精神耳。
--小普林尼:《书信集》,X,97 根据上述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公元2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境内教的发展状况。 (2)罗马帝国对于教的。
10
29.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徵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材料二
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次摊入地亩於是输纳徵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是古来夫布之徵口率之赋一切取之农夫而户册所谓富民市民者拥赀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之赋无舆焉
--王度云《熙朝纪政》卷三《记丁随地起》 回答问题:
(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一、二加以句读。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为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 “十四点宣言”的部分内容:
X.对于我们希望保障其国际地位的奥一匈帝国治下的各民族,必须给予最自由的机会,使之获得自治的发展。
Ⅺ.必须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第内哥罗撤退;被占领的领土必须归还;塞尔维亚应获得自由而安全的出海口;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以历史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为准则,通过友好的协商来决定;对巴尔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和领土完整,亦应予以国际的保证。
Ⅻ.必须成立一个的波兰国„„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11页。
材料二
以下为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 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复承认奥国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
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
第八十七条 德国承认波兰完全,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21页。
材料三
以下为1937年11月19日希特勒与英国枢密院长哈利法克斯谈话的部分内容: 所有其余一切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关系于大概迟早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指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言。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1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十四点宣言”和凡尔赛体系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是什么? 确认了哪些民族国家的?
(2)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扩张的步骤。分析凡尔赛体系在民族问题上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