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回暖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新的特点。在经济回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应遵循多项原则,即多元化就业原则,先经验后薪酬原则,目标递进原则,新兴产业优先原则和抛弃地域偏见,西部创业原则。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学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了解供需矛盾,改革滞后专业;重视自主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经济回暖;产业调整;就业原则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经济逐步回暖。
一、经济回暖时期用人需求的变化
回暖的经济形势使人才需求逐渐呈现增长态势,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使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1)技能型人才就业形势明显看好,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电器、通讯数码、计算机等行业,需要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2)当前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占优势地位,但金融、地产、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激增;3)与以前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高学历低能力日益受到轻视。有关调查表明,三类求职者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是综合素质高的“全才”,他们更具有学习能力和沟通技巧等非专业素养,更容易适应岗位、融入团队。二是在某个领域具有特长的“专才”。计算机、外语等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大学生更受欢迎。三是具有多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干部、双学位、拥有司法考试证书等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以及带有专利项目或荣获专业领域大奖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原则分析
1.多元化就业原则
(1)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就业观。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不断变化,“铁饭碗”的就业观念有所淡化,但不少学生和家长仍执著于寻求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岗位,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备受青睐,每年的公都竞争激烈。还有些大学生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而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必将伴随企业的破产、重组,同时新兴行业不断出现,旧的、落后的行业不断被淘汰,再就业现象已不可避免。
(2)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就业领域多元化。薪酬较高的外企或合资企业是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国有企业稳定而有保障也备受大学生青睐,而新兴民营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重知识重人才,为创业者发挥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社会分工
越细化,服务行业就越完善,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蕴涵大量就业机会,值得广大毕业生去关注、去挖掘。
(3)开辟多种就业途径,实现就业形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为主,学校推荐、订单培养为辅。部分大学生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以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除此之外,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鉴于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服务农村,扎根农村,为农业科技化做出贡献。热心公共事业的大学生也可以选择下基层锻炼,服务乡镇,服务社区。有条件的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家庭资金优势,结合个人特长,走自主创业道路,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2.先经验后薪酬原则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专业实践经验较少,很难马上谋求到高薪酬的工作,尤其在当前就业严竣的形势下。而有些大学生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一心求快速积累财富,工作稍不如意马上更换。目前“职业流动”过于频繁已成为就业的一大问题,它不但影响到个人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高薪酬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之上的,如果因当前薪酬较低而放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将来获取高薪酬工作岗位的机遇。
3.目标递进原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力求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人生就是在自我实现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满足低级需要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和激发人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当前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这种就业观虽然能短时间解决生存危机,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冲动性。虽然就业形势使未来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个人理想追求、未来发展目标对人却有巨大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即使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应与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相结合,确立短期、中期和长期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注重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与科学性,体现出目标层层递进原则。
4.新兴产业优先原则
新兴产业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形势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部门,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不断淘汰落后的行业和技术。毕业生应尽量避开没落行业、发展前景暗淡的工作岗位。有些老行业虽不至于没落,但人员饱和,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也应尽量避开。相比之下,一些新能源产业,如风电、多晶硅等,不但具有环保、节能、国家优惠等诸多优势,而且为个人技术创新、施展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有些新兴产业并不为大众广泛了解,并且专业性强,技术领先,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像3G、物联网、软件外包、创意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却呈
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详细剖析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难发现,除了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外,具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各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均可在新兴产业找到合适的职位。
5.抛弃地域偏见,西部创业原则
有的大学生就业时,往往怀有很强的地域偏见,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盲目乐观,看不到西部蕴藏的巨大就业、创业潜力,许多西部地区大学里的优秀毕业生涌向沿海大城市,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东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
实际上,自2000年国家出台西部开发后,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业的调整等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今后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保障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明年国家还将研究制定新的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
三、学校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具体措施
1.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1)教育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
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有关经济发展的、就业方针;了解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人才需求特点,了解自身价值,学会自我定位,为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规划。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理想与国家的未来相结合,立足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
(3)明确就业形势。利用专题讲座、市场调研等方式,使大学生明确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又要看到国家、产业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势良好的一面,避免产生过度悲观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