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来源:宝玛科技网


信仰的力量——观《延安时代》有感

(王丽娟 20131036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物理化学专业)

摘 要:延安精神形成于中国党在延安时期领导的斗争实践中,反映了中国党在延安时期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它仍然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资源,弘扬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弘扬延安精神,弘扬延安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延安精神;历史形成条件;时代价值

在陕北的十三年,是中国从曲折发展走向伟大胜利的十三年,我们党撷取马克思主义时代精华,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无产阶级精神,锻造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为中华民族树起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一、延安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思想的成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思想条件

中国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它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成为推动中国变革的强大动力。然而,在中国党成立早期,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党缺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认真系统学习和研究的条件,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倾向,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王明曾经犯了右倾“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

了大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陈独秀“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根源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条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延安时期,中国党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正确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思想走向成熟,在七大上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被写进党章,表明中国党实现了思想和思想统一的双重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它的成熟为延安精神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延安精神是在思想指引下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思想成熟的具体体现。

(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和中国精神的继承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积极实践和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民为邦本”的为民精神、勤劳节俭和艰苦奋斗精神、宽容博大和互爱互助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和创造力的精神之源。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丰厚的文化土壤,构成了延安精神得以生存和成长的深厚根基和文化渊源。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优秀文化在延安这片沃土上盛开的灿烂之花。

延安精神虽然以民族精神为自己产生的基础,但是,它决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简单

照搬和低层次的重复,而是在积极吸取和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成份的同时,结合时代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创新和升华。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中国党自1921年成立,到延安时期已经走过了1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长期艰苦的斗争实践,使中国党人形成了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它们集中反映了中国党人在到达延安之前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精神风貌。延安精神是在中国党人长期进行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以至发展完善起来的,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党人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优秀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时代品质的民族精神。

(三)延安精神是在延安时期特殊的斗争环境中形成的

延安精神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延安时期是中国面临严峻形势和险恶环境挑战的特殊时期,是中国党人弘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去夺取胜利的时期,是中国党人率领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英勇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不朽的业绩,铸就伟大精神的时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寇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疯狂“扫荡”,顽固派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而且,华北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酷斗争形势和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坐以待毙的死亡威胁向延安军民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战。中国党人面对非常恶劣的客观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险恶的环境斗争,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作斗争,与错误的思想路线作斗争。党先后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坚持抗战和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等领导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延安精神。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全党还开展了整风运动,实现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统一,形成了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实事求

是的延安精神。

(四)以为核心的成熟的领导集体的形成,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证明了正确的领导思想,展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因此,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成熟的领导集体。这个成熟的领导集体的形成,是中国党凝聚力量、战胜困难、开拓进取、胜利前进的重要的组织保证,也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历史表明,成熟的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与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延安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延安时期精神风貌的反映,体现了中国党的政治理想、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以为代表的成熟的领导集体的培育和倡导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以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大文化的视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总结和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倡导,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要依靠一定的载体。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载体,把延安精神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体现在延安精神中。延安时期,通过整风,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为延安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延安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延安精神。实现社会主义和主义的伟大理想,激励着一代代党人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斗争,在延安时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中国党人靠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克服了日寇进攻、顽固派对根据地实行封锁、缺衣少粮等重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大无畏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正如所说: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主义信念”。

延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对陕甘宁根据地实行封锁,想把我们饿死、困死的企图,中国党人没有向顽固派低头求救,而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体现了党人明荣知耻的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坚定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需要学习延安精神。延安时期虽然生活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但广大干部和军民都怀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社会主义、主义的崇高理想;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需要学习延安精神,以延安时期中国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如朝阳旭日般灿烂的精神风貌,重塑国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二)弘扬延安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利于调动众多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有利于及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较

快地提高社会总的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缺陷,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有可能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导致经济危机; 在收入分配上,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加剧矛盾; 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面,会产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弘扬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自觉地克服市场所自发产生的各种消极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19年9月,到延安视察时,深刻阐述了延安精神的时代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没有过时。抗日战争、战争的艰苦岁月要发扬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离不开延安精神。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很难建成的。”当前,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经济总量还很低,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后发展时期,如果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任奢靡之风盛行,最终会葬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业。

弘扬自主、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能够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理性,发挥其能动性; 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助于克服拜金主义; 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助于克服享乐主义; 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克服个人主义。延安精神与市场观念的结合,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