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对某个身体健康的中学生的一些相关量的估测,其中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0mm

B.体温约为36℃

C.100m的短跑成绩约为1min D.身体质量约为500g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B.“闻其声辩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 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3.当公共汽车向前行驶时,坐在车窗边的乘客却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渐渐向后退去,那么,该乘客不可能选择的参照物( ) A.他所乘坐的公共汽车

B.大地

C.车内其他乘客 D.自己

4.下列光现象中,与其他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是( )

A.平面镜使房间感觉更宽敞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

C.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D.铅笔好像“断”了

5.以下几种情形,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A.被带入太空中的植物种子 C.一杯牛奶被小红喝掉一半

B.放入冰箱的矿泉水冻成冰 D.密闭气球内的气体遇热膨胀

6.冬天,汽车玻璃上很容易结霜,霜的形成是( ) A.凝固现象,要吸热 B.凝固现象,要放热 C.凝华现象,要吸热 D.凝华现象,要放热

7.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它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5m/s C.5m/s

D.6m/s

8.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入射角是3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10.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11.关于下列四个物理实验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

D.8个相同的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1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

13.把一个高1.2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高40cm的镜架上,一个身高1.6m的人从距离平面镜6m远处以1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面镜,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1.6m,以1m/s的速度靠*面镜

C.高度为1.2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1.2m,以2m/s的速度近离平面镜

14.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g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g的下列哪种物质( ) A.酱油

B.酒精

C.煤油

D.汽油

1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16.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时,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20cm处,为了仍能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所成像的大小为( ) A.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 B.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 C.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

17.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D.观察到指针在正中刻度线或在做左右幅度相等的摆动,可认为天平横梁已平衡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6cm C.7cm D.12cm

19.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

3

纯水 煤油 酒精 水银

1.0×103 0.8×103 0.8×103 13.6×103

冰 干松木 铜 铅

0.9×103 0.5×103 8.9×103 11.3×103

A.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20.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ρB>ρ水>ρA B.ρB>ρA>ρ水 C.ρA>ρ水>ρB D.ρ水>ρA>ρB

21.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随着向上移动

22.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s时,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23.科学家根据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声呐是利用声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有人用声呐向海底发射声波,经过3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00m/s,那么此处的海水约深 m.

24.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

25.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这就

是 (选填“近”或“远”)视眼,应该戴一副 (选填“凸”或“凹”)透镜做的眼镜来矫正.

三、作图题

26.如图,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画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7.请你在图中画出两条光线通过透镜后对应的折射光线.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8分)

28.(1)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29.一学习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首先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置于水平桌面上的 上,点燃蜡烛冰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

(2)利用下图的方法测凸透镜的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按长度测量的要求来读数).

(3)利用(2)中的凸透镜继续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4)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像到透镜的距离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他们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 . 次数 1 2 3

物距u/cm

焦距/cm 像距/cm

5 8 10

7.5 17.5 29.0

15

30.如下图所示,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老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0刻度,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选填下列字母代号)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当天平平衡后,小明开始测量: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3)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老醋的质量是 g,密度是 kg/m3.

五、计算题

31.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听到回声,求:(v空=340m/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3)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32.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是对某个身体健康的中学生的一些相关量的估测,其中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0mm

B.体温约为36℃

C.100m的短跑成绩约为1min D.身体质量约为500g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手指甲的宽度约1cm,故A错误; B、体温约为36℃,符合实际,故B正确; C、100m的短跑成绩约为15s左右,故C错误;

D、中学生的质量一般在100斤即50kg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色会不同 B.“闻其声辩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 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闻其声辩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不同的发声体,故B错误;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故C正确;

D、演奏二胡用不同手指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3.当公共汽车向前行驶时,坐在车窗边的乘客却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渐渐向后退去,那么,该乘客不可能选择的参照物( ) A.他所乘坐的公共汽车

B.大地

C.车内其他乘客 D.自己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行驶着的公共汽车里的乘客,之所以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渐渐向后退,是因为他选择了自己乘坐的汽车或车内其他乘客或自己为参照物,如果选择大地为参照物,树木和大地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树是静止的,故不可能选大地为参照物. 故选B.

4.下列光现象中,与其他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是( ) A.平面镜使房间感觉更宽敞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C.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D.铅笔好像“断”了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①平面镜成像,成因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斜射入另一种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③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

【解答】解:A、平面镜使房间感觉更宽敞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是光的折射,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D、铅笔好像“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综上所述,与其他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是A. 故选A.

5.以下几种情形,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A.被带入太空中的植物种子 C.一杯牛奶被小红喝掉一半

B.放入冰箱的矿泉水冻成冰 D.密闭气球内的气体遇热膨胀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同时兼顾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逐一进行分析排除.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质量、体积的变化一般不会引起密度的变化,只有气体在膨胀和被压缩时,密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解答】解:A、被带入太空中的植物种子,只是位置变了,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不变,故A正确;

B、放入冰箱的矿泉水冻成冰,是状态发生了变化,质量不会改变,但密度却变小了,故B错误;

C、一杯牛奶被小红喝掉一半,含有的物质变少了,质量自然变小,而牛奶依然是牛奶,物质没变,所以密度不变,故C错误;

D、密闭气球内的气体遇热膨胀,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6.冬天,汽车玻璃上很容易结霜,霜的形成是( ) A.凝固现象,要吸热 B.凝固现象,要放热 C.凝华现象,要吸热 D.凝华现象,要放热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凝华放热. 故选D.

7.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4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则它在这6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5m/s C.5m/s

D.6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

【解答】解:由v=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 s1=v1t1=3m/s×2s=6m, s2=v2t2=6m/s×4s=24m, s=s1+s2=6m+24m=30m, 物体的平均速度: ===5m/s. 故选C.

8.如图所示,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水的沸腾是温度先不断升高,达到沸点时,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

A、图中物质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熔化的规律: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象是某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B、图中物质的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的,但中间有一段时间内温度却是不变的,再根据晶体凝固的规律:虽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判断该图象是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C、图中该物质的温度整体的变化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升高的,可以判断出该图象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图中该物质的温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先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时就不再变化了,这与水的沸腾规律相符,符合题意; 故选D.

9.如图所示,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则( )

A.反射角是6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入射角是3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120°.

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即反射角也增大5°.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10.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析】(1)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2)减慢蒸发,就是从降低温度、减小液体面积和减弱空气流动这三个方面来考虑. 【解答】解:A、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B、地下管道输水与传统的土筑明渠输水相比,减小了渗漏,也减小了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即减慢了蒸发,符合题意.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D、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 故选B.

11.关于下列四个物理实验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幅度越大,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

D.8个相同的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考点】声与能量;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解答】解:

A、扬声器发声时,放在旁边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不到罩内的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音叉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故C错误;

D、瓶内水位越高,质量越大,敲击时越难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所以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 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解答】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不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

在玻璃上的缘故,故D正确. 故选D.

13.把一个高1.2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高40cm的镜架上,一个身高1.6m的人从距离平面镜6m远处以1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面镜,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高度为1.6m,以1m/s的速度靠*面镜 C.高度为1.2m,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高度为1.2m,以2m/s的速度近离平面镜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因为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1m/s的速度沿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时, 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1m/s的速度沿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所以选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一个瓶子最多能装下500g水,则这个瓶子能装下500g的下列哪种物质( ) A.酱油

B.酒精

C.煤油

D.汽油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求能够装500g水的瓶子,还能装下500g什么物质;由m=ρV可知,可以装下密度比水大的其它物质.

【解答】解:因为B、C、D选项中的物质密度都小于水的密度,而A选项中的物质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考点】望远镜.

【分析】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

A、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二者作用不同,故A错误;

B、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故B错误;

CD、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其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而不是虚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6.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时,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20cm处,为了仍能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所成像的大小为( ) A.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 B.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 C.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首先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解不等式,判断焦距的范围.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解答】解:(1)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说明20cm>2f.

(2)当物体移至透镜前20cm处时,则有u>2f,2f>v>f,因此光屏要靠近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17.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D.观察到指针在正中刻度线或在做左右幅度相等的摆动,可认为天平横梁已平衡 【考点】天平的使用.

【分析】托盘天平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放置;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放物体;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读数.通过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结合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在调节横梁平衡时,首先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故B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称量物体时,要将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故C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故D的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当烛焰离透镜13cm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烛焰离透镜8cm时成放大的虚像,则这个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6cm C.7cm D.12cm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当烛焰离透镜13厘米时时,得放大的实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2f>13cm>f,所以6.5cm<f<13cm;

当烛焰离透镜8厘米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则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即8cm<f.

综上所述8cm<f<13cm,D符合题意. 故选D.

19.下表给出了在常温常压下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

3

纯水 煤油 酒精 水银

1.0×103 0.8×103 0.8×103 13.6×103

冰 干松木 铜 铅

0.9×103 0.5×103 8.9×103 11.3×103

A.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不同 D.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1)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2)通常情况下,固态物质密度大于液态物质密度; (3)物质的密度与温度、状态有关; (4)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解答】解:A、因为ρ=,ρ铅>ρ铜,m铅=m铜,所以V铅<V铜,故A错误;

B、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干松木的密度小于水、煤油和酒精的密度,故B错误; C、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但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密度不同,故C正确; D、煤油和酒精的密度是相同的,所以D错误. 故选C.

20.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ρB>ρ水>ρA B.ρB>ρA>ρ水 C.ρA>ρ水>ρB D.ρ水>ρA>ρB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在横轴上取体积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 (2)在纵轴上取质量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VA=VB时,mA>mB,所以ρA>ρB; ρA==≈1.6g/cm3>ρ水; ρB==≈0.26g/cm3<ρ水. 故选C.

21.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

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为了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会随着向上移动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②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③掌握漫反射的概念.知道要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个物体,需要发生漫发射. 【解答】解:

A、由图知,蜡烛放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此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而幻灯机是根据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原理制成.故A错误.

B、要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小,蜡烛应远离凸透镜.故B错误.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毛玻璃板.故C错误.

D、由于成的实像是倒立的,所以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就应该越向上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22.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s时,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③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由图可以直接读出出发点的位置和时刻;路程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解答】解:据图可知,

①最初B在A的前面5m处,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s时,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A从第3s开始运动,B从0s开始运动;但从第3s开始,A图线的倾斜程度更大,说明A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也就是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在第5s末,A、B在“10m”处相遇;

④5s内,A通过的距离是10m,B通过的距离是5m,由公式v=知,两者的平均速度不相等.

所以,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23.科学家根据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声呐是利用声来传递 信息 (选填“信息”或“能量”).有人用声呐向海底发射声波,经过3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1500m/s,那么此处的海水约深 2250 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2)先算出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就可求出海底的深度. 【解答】解:(1)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声呐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2)根据题意由于经过3s后收到回波,那么声波从海面传到海底的时间为t=×3s=1.5s,

因为v=,

所以海底的深度为s=vt=1500m/s×1.5s=2250m. 故答案为:信息;2250.

24.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能从各个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这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了 漫 反射的缘故. 【考点】漫反射.

【分析】(1)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其他方向上几乎没有反射光线,黑板“反光”就是因为黑板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 【解答】解: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故答案为:漫.

25.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这就是 近 (选填“近”或“远”)视眼,应该戴一副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做的眼镜来矫正.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的眼睛成像,故应该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视力,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 故本题答案为:近;凹.

三、作图题

26.如图,一条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面,画出此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反射与入射的关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折射与入射的关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根据以上内容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解答】解:过入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在空气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折射定律的内容,在水中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7.请你在图中画出两条光线通过透镜后对应的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每空2分,共28分)

28.(1)如图甲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1.84 cm. (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1 ℃.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1.8cm和1.9cm之间,估读为1.8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1.84cm;

(2)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30”在“20”以下,说明温度低于0℃,为﹣21℃. 故答案为:(1)1.84;(2)﹣21.

29.一学习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首先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置于水平桌面上的 光具座 上,点燃蜡烛冰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高度 . (2)利用下图的方法测凸透镜的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按长度测量的要求来读数).

(3)利用(2)中的凸透镜继续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得到一个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实像. (4)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像到透镜的距离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像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他们用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 越大 . 次数 1 2 3

物距u/cm

焦距/cm 像距/cm

5 8 10

7.5 17.5 29.0

15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位置;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3)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明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5)分析透镜焦距的变化和像距的变化,得出结论.

【解答】解: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位置;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由图象知焦距为f=60.0cm﹣50.0cm=10.0cm.

(3)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方向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物距变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应该增大,且像变大.

(5)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也越大. 故答案为:(1)光具座;高度;(2)10.0;(3)倒立;(4)增大;变大;(5)越大.

30.如下图所示,小明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老醋的密度.

(1)调节天平时,游码移至左端0刻度,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右侧,要使天平平衡,他应该 B (选填下列字母代号)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2)当天平平衡后,小明开始测量: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BCA (填字母代号).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

(3)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可得:老醋的质量是 45 g,密度是 1.125×103 kg/m3.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1)要掌握天平的调平,根据两边盘的高低情况,平衡螺母要向较高的一端移动.

(2)掌握液体密度的测量过程,需先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计算出量筒中液体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3)读出烧杯和醋的总质量及剩余醋和烧杯的质量,读出量筒中醋的体积;在读数时

注意标尺的分度值和量筒的分度值.

【解答】解:(1)在调平过程不能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刻度线的右侧,所以左盘高,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故选B;

(2)要正确测量醋的密度,需先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即正确顺序为:BCA;

(3)由图知,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总=50g+20g+10g+2.4g=82.4g 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剩=20g+10g+5g+2.4g=37.4g 量筒中的醋的质量为:m=m总﹣m剩=82.4g﹣37.4g=45g 由图C可知,老醋的体积为:V=40ml=40cm3, 老醋的密度:ρ===1.125g/cm3=1.125×103kg/m3 故答案为:(1)B;(2)BCA;(3)45;1.125×103.

五、计算题

31.某汽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陡峭的高山,司机按了一声喇叭,经4s听到回声,求:(v空=340m/s)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3)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多少?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根据v=求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2)知道汽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根据v=求出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3)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距离的2倍,据此得出答案.

【解答】解:(1)由v=可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 s声=v空t=340m/s×4s=1360m;

(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10m/s×4s=40m;

(3)因声音传播的距离和汽车行驶距离之和等于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距离的2倍, 所以,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 s===700m.

答:(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为1360m; (2)汽车从按了喇叭到听到回声行驶的距离为40m; (3)汽车鸣笛时与前面高山的距离是700m.

32.今年小明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明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和密度各是多大?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大还是偏小?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计算.

【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减掉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取出柑橘后溢水杯的总质量;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即为柑橘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柑橘的密度;

(3)评估实验结果时,重点分析体积和质量在测量过程中,哪些环节容易产生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会怎样. 【解答】解:(1)柑橘排水质量: m排=m总﹣m剩=360g﹣240g=120g; (2)柑橘的体积: V橘=V排===120cm3; 柑橘的密度: ρ橘===0.95g/cm3;

(3)实验中,测柑橘的体积,即排开水的体积时,柑橘会带出一部分水,使排开水的质量变大、测得柑橘的体积变大,因此影响到最终的密度测量值偏小. 答:(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120g;

(2)这个柑橘的体积为=120cm3,密度为0.95g/cm3;

(3)小明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偏小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