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中小学2021年落实双减—体质健康管理制度(收藏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及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真正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成为实际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运动而感受快乐,结合我校体育工作的实际,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以精致化管理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阵地,以强化德育。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深入探索增效的策略、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双减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二、体质管理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XXX
三、强化过程管理
(一)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原则。
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发展和体育运动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二)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遵循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齐并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遵循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原则。
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一小吋体育锻炼时间。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加强学生课余体育训练。
四、明确具体要求,精细管控
(一)进行体育教师招聘,确保学校在不断完善“基础一普惠_兴趣—特长,四级体育
课程的基础上,为全体学生每天安排一节体育课。
(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由体育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一次的课间操检查评比,由科任组长打分后公布成绩。强化学生正确认识锻炼身体的含义。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两个大课间间操余下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把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体育竞赛。
学校以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保证开
齐、开足体育课程和课间操的基础上,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力争通过这些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结合运动会.体育节开展足球.篮球.长跑.跳绳.广播操比赛等体育专项运动竞技赛,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学校拓展课、体育社团、校队的专项训练,达到培优提升效果,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四)开展体育运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天阳光运动不少于1小时。每个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
(五)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
除了学生身体素质确实在提高外,科学的练习方法也很重要像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短距离跑、耐力跑等基础项目,难度不大,对身体条件要求也不高,但从数据上看提高幅度并不大,因为这需要一个连贯持续的训练过程。想要达到考核标准,还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练习来加强学生的上肢和躯干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
(六)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结合运动季、比赛月开展足球、篮球、长跑、跳绳、广播操比赛等体育专项运动竞技赛,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
身体素质。通过学校拓展课、体育社团、校队的专项训练,达到培优提升效果,发展学生体育特长。
六、健全督导机制,强化管理
(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材的必经之路。
1、课间操
学校加强对课间操的管理,由班主任及体育老师按时组织。建立课间操常规,严格纪律,保证课间操顺利开展。成立课间操检查小组,在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
2、班级体育锻炼
学校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大课间操余下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由各班主任负责,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各班把体育锻炼纳入班级教育计划,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体育竞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力争通过这些体育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身体,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内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
(二)学校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校内竞赛-校级联赛一选拔性竞赛”等学校体育竞赛体系。
(三)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
1、加强对实施《标准》工作的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组织体育教师、班主任进行学习《体质健康标准》,明确工作目标;每学期开学初家长见面会,德育处都要对家长进行年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宣传与解读,使家长能够更好地监督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2、测试要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数据的记录要真实,杜绝虚拟测试成绩。表册填写字迹清楚、工整,不改写,格式正确。
3、在规定时间内无故不参加测试者,或没有提前办理任何手续者,一律按旷测处理。
4、测试小组务必认真组织测试工作,并按时将相关表册整理上报。
5、学生达标活动的实施应与阳光体育活动的进行联系起来,加强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力度,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6、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上报率100%,优良率不低于50%、合格率不低于98%。加
强学生体质健康过程管理,提高学生体育和健康素养。
7、测试学生应穿便于运动的服装,不准穿皮鞋、凉鞋。
8、测试中如果出现冒名顶替等违纪行为,按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9、听从任课教师的分组安排,严格按照分组的要求与顺序进行测试.
(四)保证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统一安排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2、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各年级体育教师设计锻炼内容、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
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五)体育活动管理
学校定期的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主要是一年两次的运动会,足球节、跳绳比赛、冬季学校会进行的是冬锻的比赛,主要有长跑、踢犍子、跳绳(长绳、短绳)等等校内的体育比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有竞争的意识,有荣誉感,有集体主义、能够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所有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都会要求正副班主任一起参加,体育老师会制定计划、组织、总结,做好宣传。
(六)体质健康管理
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2次视力筛查,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全面体检。
(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一2项运动技能。要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全员运动会”“全员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完善“校内竞赛一校级联赛一选拔性竞赛”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
(八)开展体育活动兴趣班,体育组要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开展相应的体育兴趣班,丰富学生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体质。
(九)确保1小时大课间,精心组织“两操”。
每天上午9:50-10:20开展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共计30分钟,下午15:30-16:00开展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活动,共计30分钟,上午和下午共1小时。任何教师不得占用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确保大课间有实效,增强学生体质。
(十)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学生视力
1、组织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
2、建立学生视力状况监测机制,落实每学期2次全覆盖视力筛查
(十一)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周有一次〃乒乓球\"秧歌〃的社团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平时假期学校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不提倡安排大强度练习。
(十二)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积极探索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因病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十三)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学校把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积极探索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因病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十四)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
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学前教育阶段广泛开展快乐体操、趣味田径等幼儿体适能游戏活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落实每周小学不少于4节、初中和高屮不少于3节体育课,每学期安排不少于10节健康教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要将体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十五)组织做好眼保健操,预防学生近视
组织全体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1次眼保健操,并开展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主题班会及主题会议宣讲活动,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