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求】
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梳理小说情节。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图书资料或网络平台,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和领会其主旨,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拗开( )黯淡( )丛冢( )板滞( )瘐毙( )纸锭( ) ......发怔( )攫取( )蹩进( )蘸血( )宛然( )悚然( ) ......搭讪( )玄色( )褴褛( )( )报应( ) .....
2.利用字、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攫取 踌躇 跄跄踉踉 煞 玄色 搭讪 板滞 悚然
3.鲁迅(1881—1963),字豫才,原名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1
家、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 等,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坟》 等。
4. 查阅有关“辛亥”的背景资料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线(华家) 时间 地点 暗线(夏家)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
双线结构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本文使通过具体的事物“药”贯穿全文的,我们就叫它“物线法”。
2.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3.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巩固练习 1.本文的体裁是 。本文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这篇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药”展示,标题“药”有概括情节的作用。这些情节是和 、 、 和 。
2.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和暗线分别写的是什么?这两条线索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2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一、课前任务
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人?请分别找出描写他们的语句。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写康大叔的外貌神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反应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2.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写“黑的人”有什么作用?
3.文中在写华老栓时,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哪些描写?
4.华老栓夫妇的对话,为什么没头没脑,有什么作用?
5.华老栓“掏了半天”、“抖抖的装入衣袋”两句描写有何作用?
6.华老栓两次“按”衣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作者两次写华老栓“吃了一惊”,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8.夏瑜在监狱中有哪些行为?人们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9.文中在写茶客们时,写了哪些人?分别有哪些细节描写?各刻画出怎样的性格特征?
3
10.归纳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1)夏瑜:
(2)华老栓:
(3)康大叔:
(4)阿义:
(5)茶客们: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1)文中使用“恍然大悟”一词的用义是运用
4
(2)这一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技巧来刻画康大叔、花白胡子和驼背的性格特点的?他们又各有什么特点?
(3)这一片段众人谈论的中心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三课时
主要任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分析文章主旨。
一.课前任务
1.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2. 找出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人物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 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1)„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 的镶边。 (2)“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二.课堂探究
5
(一)探究问题
1.课文开头写夜景和茶馆的环境气氛,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第一段写景与小栓的病状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3.刑场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和含义?
4.第四部分有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如何理解“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6.结局中写到坟墓群被中间的一条小路界限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左边的是“犯人”的墓地,右边的是群众的墓地。这有何寓意?
7.分析题目“药”的含义
(二)归纳总结 1.主旨:
6
2.艺术特色
三.课后巩固
1.小说结尾写道:“……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段描写的作用是:( ) A.映衬两位母亲的麻木、呆滞 B.渲染坟场的悲凉与恐怖 C.是坟场环境的如实写照 D.表现出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2.《药》有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悲剧,暗线写夏家悲剧,作者把线索处理成一明一暗的意图是:( )
A.文中华家的人物都登了场,而夏瑜则是虚写,故做华明夏暗的处理
B.作为文中唯一的者夏瑜,作者主要揭示其脱离群众的弱点,故做暗线处理 C.明暗交错,结构新颖、节省笔墨
D.突出华老栓的愚昧、落后、麻木,进而揭示夏瑜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哀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
A.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罪恶 B.表现了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C.为下文华、夏两家分别在路两边为儿子上坟的情节做了铺垫 D.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富不仁的罪行,呼唤人民的觉醒
4.华夏两家在坟场相会有什么作用?
5.夏瑜坟上的花圈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花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6.文中是如何体现民众的愚昧和麻木这一“病根”的? 作者暴露出的“病根”难道仅仅指的是这一个方面吗?还有没有?
7
7.什么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
资料索引
介绍时代背景:
本篇小说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辛亥,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瑜——瑾——美玉
8
药
【学习要求】
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 【学时安排】3学时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梳理小说情节。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图书资料或网络平台,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和领会其主旨,认识封建统治阶级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拗开( )黯淡( )丛冢( )板滞( )瘐毙( )纸锭( ) ......发怔( )攫取( )蹩进( )蘸血( )宛然( )悚然( ) ......搭讪( )玄色( )褴褛( )( )报应( ) .....
2.利用字、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攫取 掠夺 踌躇 犹豫不定 跄跄踉踉 走路不稳 煞 很,极 玄色 黑色
搭讪 为了想跟人接近或打开尴尬的局面而找话说
板滞 指文章、图画 、或神态等呆板 悚然 害怕的样子 踌躇 犹豫不定
9
跄跄踉踉 走路不稳
3.鲁迅(1881—1963),字豫才,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时正式用笔名——鲁迅。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等,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坟》 《且介亭杂文集》 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明线(华家) 老栓买药 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 华大妈上坟 时间 秋天后半夜 当天早上 当天上午 次年清明 地点 刑场 茶馆 茶馆 坟场 暗线(夏家) 夏瑜喋血牺牲 夏瑜鲜血被吃 夏瑜狱中斗争 夏四奶奶上坟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人物:康大叔
双线结构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本文使通过具体的事物“药”贯穿全文的,我们就叫它“物线法”。
2.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谓华夏;华家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对夏家实行武功()。
3.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1)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2)本文写于1919年4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在鲁迅的生活阅历中,对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者夏瑜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三、巩固练习 1.本文的体裁是 小说 。本文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 ;暗线是 夏瑜参加英勇牺牲 。这篇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药”展示,标题“药”有概括情节的作用。这些情节是和 买药 、 吃药 、 谈药 和 药效 。
2.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和暗线分别写的是什么?这两条线索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明确:明线是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暗线是夏瑜参加英雄牺牲。小说的两条线索交织点是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
10
自然地联系起来。小说的情节的发展是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进行的,两条线索也就是在这些场景中交织的。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一.课前任务
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人?请分别找出描写他们的语句。 者:夏瑜
统治阶级走狗帮凶:康大叔、阿义 群众百姓:华老栓一家、看客、茶客
二.课堂探究 (二)探究问题
1.写康大叔的外貌神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的手法,表现康大叔凶残的特点。
2.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写“黑的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唐大叔的贪婪凶狠的特点。
3.文中在写华老栓时,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哪些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4.华老栓夫妇的对话,为什么没头没脑,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事先商量好了,行动时不必从头说起。②出于忌讳,不便明说,夫妻两心中明了。③故设疑问,引人入胜,产生一睹为快之效。
5.“掏了半天”、“抖抖的装入衣袋”两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①说明钱来之不易,藏得十分谨慎。②既是老年动作,又是内心激动的表现。③表现华老栓夫妇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
6.华老栓两次“按”衣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①第一次表明华老栓对钱之珍惜,办事稳妥细心。②第二次说明他谨慎机警,同时又说明社会的黑暗。两次“按”看出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人血馒头上,表现愚昧落后的性格特点。
7.作者两次写华老栓“吃了一惊”,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一次:显示华老栓的善良性格,同时打断他的畅想曲,终于使他冷静下来,但仍不觉悟,依然等着买药,更显其愚昧落后。二次:着重表现他善良的性格,同时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可怕,社会的黑暗。
8.夏瑜在监狱中有哪些行为?人们的反映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夏瑜:宣传真理,鼓动牢头造反,坚贞不屈。
②人们对夏瑜的宣传不理解,也不可能接受。不仅牢头造反,连一般人也幸灾乐祸,说他疯
11
了。从侧面反映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是不成功的。③揭示了当时人们的麻木程度之深之普遍。
9.文中在写茶客们时,写了哪些人?分别有哪些细节描写?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年轻人 细节描写: 花白胡子细节: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得意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的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驼背五少爷细节: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年轻人细节:
“啊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10.归纳人物形象及典型意义
(1)夏瑜:资产阶级民主者形象。家境贫寒,对资产阶级民主有清醒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宣传道理。坚持斗争,劝牢头造反,对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在敌对斗争中,勇于献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但是,夏瑜的斗争是悲剧性的,他的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得到群众的同情;更可悲的是他为所洒的鲜血,竟成了给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资产阶级民主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华老栓: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具有善良、勤劳、俭朴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群众的工具,忠实的卫道士,穷凶极恶,贪得无厌得刽子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无理,凶恶之极,对极端仇视。
(4)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茶客们:一帮游手好闲、麻木不仁而又空虚的小市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对统治者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他们是封建秩序不自觉地维护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12
(三)探究问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1文中使用“恍然大悟”一词的用义是运用反语手法揭示文章主旨,表现民众毫不觉悟、麻木不仁。
2.这一段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技巧来刻画康大叔、花白胡子和驼背的性格特点的?他们又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盛气凌人、低声下气、幸灾乐祸
3.这一片段众人谈论的中心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夏瑜被害事件通过其他人的语言对话来侧面刻画强调者不被人理解,更反映群众的愚味麻木,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义。
第三课时
主要任务: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题目“药”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分析文章主旨。
一.课前任务
1.找出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2. 找出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人物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 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
(2)“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时期。
13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对者的残酷和阶级压迫。
二.课堂探究
1.课文开头写夜景和茶馆的环境气氛,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①夜景描写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②交代作品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地点。③创造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麻木的人们像昏睡着的一样。
2.第一段写景与小栓的病状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①烘托老栓夫妇对药寄以希望的高兴心情。②小栓病状与热烈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老栓夫妇对人血馒头的迷信,并预示了可悲的后果。
3.刑场的环境描写有什么特色和含义? 明确:(1)勾勒阴森可怖的气氛,表现华老栓的胆小和善良。这个场面是华老栓眼中所见,看的具体真切,显示他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思想状况。 (2)整个过程在无声中进行,场面寂静得令人窒息。 (3)激起读者对者的崇敬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4)象他这样的看客不只一个,形成一个无声的海洋,者夏瑜便是在这无声的海洋中被吞没的,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4.第四部分有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坟场的悲凉气氛,增强了白发老人为年轻死者上坟的悲哀。②微风、枯草,表现坟场死寂、悲凉的气氛。③乌鸦的描写,一是烘托凄凉、寂寞的气氛;二是借助乌鸦表现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悲哀,揭示夏四奶奶的迷信在事实面前破产。
5. 如何理解“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明确:①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②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说明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悲哀,揭示其在梦幻中的追求终于破灭了。
6. 结局中写到坟墓群被中间的一条小路界限分明地分成了“左右”两边。左边的是“犯人”的墓地,右边的是群众的墓地。这有何寓意?
明确:这寓意着夏瑜等资产阶级者并没有和普通群众在“官方地”上站到一起去,而是“各自为营”,造成资产阶级脱离群众闹,最终成为“官方地”中的一座座坟墓(一种失败的象征);普通群众没有和者站到一起去,最终只能是在“官方地”中继续由其毒害(一种愚昧落后的象征)。一个路的意象将文章主题意义凸现了出来,体现了鲁迅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深沉含蓄的文学艺术风格。 这条小路将华、夏两家分隔开来,是一道屏障。但这道屏障又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群众、的孕育者,在同时煎熬着失子的痛苦时,从素不相识最终能跨过这条小路,走到了一起。路作为华家和夏家两条线索的最终交融场所,将华家的“可怜性悲剧”和夏家的“可叹性悲剧”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夏”(中国社会)
14
的悲剧,使小说的悲剧主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升华和开发;同时也寓示着者和群众能并且最终将走到一起
7.分析题目“药”的含义 明确:(1)“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馒头却还是死了,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民群众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广大民众迷信、愚昧和落后的社会现实。 (2)“药”的第二层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夏瑜是为民众奋斗的者,者以不畏强权争取民主,赴汤蹈火甚至流血牺牲为“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旧社会,建设民主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就义之时,夏瑜却成为民众围观、取乐的对象;被害之后,本应“治国”的血却成了拿来治痨病的“药”。所以,夏瑜的死也不能唤醒民众的愚昧和麻木,只是一剂无效的“药”。 (3)“药”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通过夏瑜的悲剧,鲁迅揭示了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轻视群众、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并以华夏两家的悲剧,启发人们尤其是者,去探究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切实有效的良药。
作用:①揭示主题。②概括情节。③连接线索。
(二)归纳总结
1.主旨: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艺术特色
(1)精巧的构思和别致的结构 首先是小说的名字《药》,发人深省。它不仅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且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线互相连接。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从不成其药的人血馒头被落后群众当做药的悲剧里,探索什么才是医治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痼疾的“药”。另外,华、夏两家都死了儿子的故事说明了群众的愚昧和者的悲哀,构思十分巧妙。最后是别致的双线结构。 (2)侧面描写和气氛烘托
《药》的侧面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夏瑜的刻画上(其他如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从康大叔对夏瑜的极度仇视中,我们了解到夏瑜的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文章短小精悍而意味深长。
三、课后巩固
1.小说结尾写道:“……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段描写的作用是:( C ) A.映衬两位母亲的麻木、呆滞 B.渲染坟场的悲凉与恐怖 C.是坟场环境的如实写照 D.表现出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2.《药》有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悲剧,暗线写夏家悲剧,作者把线索处理成一明一暗的意图是:( D )
A.文中华家的人物都登了场,而夏瑜则是虚写,故做华明夏暗的处理
15
B.作为文中唯一的者夏瑜,作者主要揭示其脱离群众的弱点,故做暗线处理 C.明暗交错,结构新颖、节省笔墨
D.突出华老栓的愚昧、落后、麻木,进而揭示夏瑜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哀
3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D )
A.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罪恶 B.表现了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
C.为下文华、夏两家分别在路两边为儿子上坟的情节做了铺垫 D.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为富不仁的罪行,呼唤人民的觉醒
4.华夏两家在坟场相会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两条线索在这里交汇,两家悲剧融合在一起,情节达到高潮。②不仅华老栓夫妇愚昧,就连夏瑜的母亲也不知道儿子牺牲的意义。还信迷信。进一步揭示人们落后的程度,辛亥脱离群众的程度之深。③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5.夏瑜坟上的花圈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花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明确:①热烈中不乏冷意。②揭示夏母的迷信思想。③表明者后继有人,但毕竟不多,落后面之大,不易成功。
6.文中是如何体现民众的愚昧和麻木这一“病根”的?作者暴露出的“病根”难道仅仅指的是这一个方面吗?还有没有?
明确: (1) 第一部分:看杀头的描写;华老栓的描写 第二部分:华小栓吃药的过程 第三部分:茶客的谈论——对夏瑜的不理解 第四部分:夏瑜母亲对儿子的不理解
(2)病根不仅仅这些,还有: 资产阶级民主的脱离群众,他们的没有唤醒民众。 他们的主张不被民众理解 他们的行动不被民众支持 他们的牺牲被民众看热闹 他们的鲜血被民众当“药”吃 “一切依旧” 正因如此,作者才用了两个字概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境况:“寂寞”
7.什么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
明确: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只有用民主和科学思想广泛深入地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中国才会胜利,中华民族才能得救。
资料索引
介绍时代背景:
本篇小说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辛亥,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16
瑜——瑾——美玉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