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史学史整理

史学史整理

来源:宝玛科技网


史学体裁上的第一

《春秋》――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

《竹书纪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左传》最早的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世本》:记载从黄帝到春秋时的史事。分类编纂,是我国最早具有分类性质的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史,它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晋书》我国第一部正式的官修史书

《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断代史

《汉纪》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 提出“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的“三鉴”之说

《文心雕龙•史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评论的代表作,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系统的史学评论专文。

《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1

《通典》中国第一部典制体史书 杜佑

清三大考史名著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

梁启超: “新史学” 著作《新史学》《中国史叙论》

夏曾佑:在实践上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 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通史著作《中国古代史》

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历史著作,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采用章节体,贯彻今文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社会进化论相结合的历史观

胡适: 十字箴言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顾颉刚: 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这一思想最先是崔述提出

王夫之: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 《读通鉴论》 《宋论》 对古代历史进行系统的分析评论

1.司马迁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治史目的: “述往事,思来者”。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一部的史学著作,

2

但汉代时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有历史评论。创造了“君子曰”等多种史评形式,开创了我国“史论”的先河。

3. 《今文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史书,即上古之书,被儒学列为经典,五经之一,是上古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原称为《书》。秦始皇焚书,《尚书》散佚。汉文帝时,由伏胜传授,晁错以汉隶书抄写而成《今文尚书》。现在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尚书》,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

4.起居注:是“录天子法度”的一种编年体史书。以年十月日序记事,汉代记载帝王日常起居活动的史官,由有文才的后妃担任,名为女史。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身边都配有专门掌管起居注的。隋代在内史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一起记录皇帝每日的言行,掌修起居注。唐朝规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起居注是记录君主言行法令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编修实录的重要依据。始于汉朝,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5.实录:在起居注基础上修撰的编年体史书。南朝梁最早出现。从唐代设史馆开始,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纂修该皇帝的编年体史书,即“实录”,以后遂成定制。它是记录历代帝王言行的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很高。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实录,是韩愈所撰的唐朝《顺宗实录》。稍后则有北宋钱若水等所撰的《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至于整个朝代的实录而又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明实录》和《清实录》。

6.《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及各国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形势。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西汉刘向予以整理,删除重复,编定33

3

篇,并定名为《战国策》,主要存录纵横家的言论,暴露了战国时阶级矛盾和社会关系的大量情况。

7.十通:《通典》杜佑 《通志》郑樵 《文献通考》马端临 《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

《续通典》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清通典》 《清通志》 《清文献通考》

8.李大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史学要论》是其史学思想的集大成著作,标志马克思史学的萌芽。

1.历史不是死的记录,而是活生生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

2.历史需要不断用新的观点来解释,历史著作需要不断改写和重写,如果拒绝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历史,那就不能真正认识历史

3.充分重视史学社会观

9.李平心: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撰成《中国近代史》(署名李鼎心),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他认为中国近代史不应从清代开始,鸦片战争才是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一个重大关键。区分了中国近代史与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史的不同性质,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而中国近代史确是中国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受帝国主义破坏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反映了鸦片战争来中国人民斗争的历史,及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殖民地化的过程,进一步阐明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

4

性质。

10.《通鉴纪事本末》是南宋袁枢修成,编纂目的:一是为了解决读《通鉴》而不易理清其中事件始末原委的困难;而是为了进一步贯彻《通鉴》的“资治”思想。

史学贡献:《通鉴纪事本末》全部取材于《资治通鉴》,因而没有史料价值,它唯一的史学贡献就是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

计有正目239篇,每篇记一大事,另有部分篇目附录69事,总计308事。记事完整,忠实地继承了司马光的著述宗旨,集中编录了历代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虽辑录《通鉴》资料而成,然其部居门目、始终离合之间皆自有义例;尤其各篇标题的确定,遣词用字很讲究,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政治倾向。

简答

1.班固 ⑴历史观 ①宣扬历史循环论和皇权神授说。

②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③宣扬封建正统的历史观。

⑵史学思想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其始终强弱之变”,要“列其行事,以传世变”,要“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

②以经济观点解释历史。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家民富而教化成”。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5

③颂扬统一大业,提倡爱国精神。

2.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缺点:

(1)、纪传体:

优点:便于记载多方面的事迹,政治、经济、文化皆能记载,也能编年。写人物很方便,名位高低皆能记载。

缺点:a、记载事件,不能在一篇中将此事全写出来,“同为一事,不为一篇”,割裂开来。

b、不易表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c、容易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2)、编年体:

优点:a、便于标明事件的年代先后顺序。

b、易于表明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

c、避免事件之间的重复。

缺点:a、不能集中叙事。

6

b、不能编年的事件以及年代不清楚的史事不好安排。

c、容易把非重事忽略。

3.二十四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宋书》 《南齐书》 《魏书》

《晋书》 《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北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

《宋史》 《明史》 《元史》 《辽史》 《金史》 《新唐书》 《旧唐书》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4. 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此时期政权分立,政治动荡,当权者无暇多顾,对文化无法严格控制。

2、此时期大多数政权(南方尤盛)的选官制度为世族政治,入仕途径与门第相联系,主要是九品官人法,寒门子弟入仕较难,只能在文化上发展。

3、史学自身,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较完备的体裁,在许多方面奠定了史学发展的基础。

4、政权不断更替,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多姿多彩,而且也使历史史实比较公开,可资利用的修史资料比较多,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内容,刺激了人们记载历史的兴趣和责任感。

5、技术进步为史书的纂写提供了便利。

7

5. 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

(1)宋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为学术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宋代的基本国策是重文轻武。从皇帝到下层官吏都重视史事,社会上读史讲史蔚然成风,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史学的繁荣。

(3)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史书的大量印制和流通创造了方便条件,有利于史学的普及。

(4)宋朝科举事业发达,读书人的队伍不断扩大,各阶层士民对史书的需求增大。宋代有些史著,本来就是为科举所著,如王应麟所作的《玉海》。

(5)前代积累的丰富的修史经验,为宋代史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如《左传》对《资治通鉴》产生的影响;《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对宋代“会通”思想的影响;唐初设馆修史对宋初统治者重视史事的影响,等等。

6.章学诚 史学理论的主要建树:

(1)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 即著作之书和为著作提供材料的资料汇编。

(2)提出了考察史学源流的思想。提出史书应该设立《史官传》。

(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史书体裁的主张。这种新体裁分“本纪”、“传”、“表”、“图”四体。

8

(4)有一种史学建设的总体观念。认为“史”有不同的范围、层次,主张国家在修史制度的建设上,修史机构由上而下,而史料的采摭应该由下而上,一级一级的提供材料。

(5)重视“史意”。“意”即意旨、意图。认为,“读史贵知其意”,要把读史的出发点弄清楚;作史也必须“贵知其意”,讲究宗旨、目的。史意就是以史明道。

(6)倡导“六经皆史”说。针对时弊,重新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并加以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成为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

(7)提出史家必须具备“史德”。所谓“辩心术以议史德”,乃是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和纲常伦理为准则的道德标准。

论述刘知几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唐代彭城人。史学理论家,写出了千古名作《史通》。

史学贡献:《史通》内容广泛,如史官源流、史书体裁、史书评论、史学方法、史学修养、史料鉴别等等,总结了中唐以前史学发展的历史,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史学理论,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说来: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的总结。

2、批判了盲目尊崇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3、提出“书法直笔”论,提倡真书,斥责曲笔要求史家客观公正记载史事,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并反复强调“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9

4、提出史家必备的条件,即才、学、识三长。所谓的“才”,是指搜集、鉴别、组织史料的能力及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所谓“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所谓“识”,是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判断能力。

5、对历史编纂学提出许多重要的建议

①在史料工作方面,主张既要广搜博采,又要细心鉴别真伪,慎重取舍。

②在史书体裁体例方面,指出编年和纪传是两种主要的史书体裁,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必须谨严而合理(尤为重视断代史)

③在史书内容方面,主张记载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事迹,不要滥录烦芜无用的现象。

④在写作方法方面,主张叙事以简要为主,要“文约而事丰”;反对“貌同而心异”,要“貌异而心同”。

⑤在语言运用方面,主张要符合当时人的语言,主张用一些方言,决不能容许文学的辞藻损害了历史记载的真实,不能“文史不分”。要“言必尽真”,对“当世口语”“方言世语”,“从实而书”。

⑥在修史制度方面,反对设馆修史的官修史书制度,主张“一家独断”,个人修史。

史馆修史的五“不可”:一是史官群集史馆;二是近古史官不见郡国计书,视听不广;三是史馆人多,言易外传,致使下笔多有顾忌;四是监修各持己见;五是监之者既不指授,修之者又无尊奉。

10

史学理论的局限性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集中体现为他极力提倡直书精神和他始终维护的“名教”的观念的矛盾。

论述司马光 北宋著名历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史学思想 1.具事具疏,善恶自辩

2.强调史为今用

3.关于正统论的认识:淡化正统论

《通鉴》是我国历史编纂学上是集体合作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典范

《通鉴》问世后,治史者群起效法,继作踵出,或为续补之作,或为一代之典,或为别裁而成新著;有关研究亦与日俱增,从而逐渐形成一门热潮迭起的“《通鉴》学”。在《通鉴》的直接影响下,宋朝出现了撰写当代编年史的高潮,尤其在南宋,编年体成为主要史体,出现了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这三家也最为著名。

续补《通鉴》之作,刘恕著《通鉴外纪》,以补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以前的事;续后者,明人有《通鉴续编》及两种《宋元资治通鉴》编成,清代又有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及毕沅的《续资治通鉴》两部大书出现,后者在通鉴续作中最为著名。

11

近代关于《通鉴》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著作的研究已经形成专门的学问——《通鉴》学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