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互联网团体极化现象的思考
1961年詹姆斯·斯通(James Stone)在验证团体决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团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团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团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团体极化现象 ’”。通过暗示和感染使得团体的意志传递给个人,使得个人服从团体的意志。当团体本身就存在偏见的时候,这种表现更加明显。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对团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团体极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当很多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团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默默无闻。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团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在团体的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占了上风。当团体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一种可能导致、战争或类似事件的精神瘟疫。这样一些运动极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压倒一切的,因为当团体无意识被激活时,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中——你就是运动本身。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杀害,便是团体极化瘟疫在现实中爆发的极端例子。
网络传播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更容易集群,让过去靠口口相传的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因此,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团体极化现象变得更为突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较,具有信息源更权威、可信度更高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及时跟进,发布真实信息和相关评论以引导,使网络团体极化现象消弭在形成之中。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在研究中发现:团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他与同事也通过研究证明:网络中的团体极化现象更加突出,大
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也指出:“毫无疑问的,团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他们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网民的自律意识提高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状态下,网民应该学会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做出回应。在没有成熟的考虑之前可以保持沉默,静观事态的发展,以免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既然问题已经存在,而且毫无疑问对社会的良性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那我们又如何尽量地规避网络团体极化呢?网络团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网络团体对事实的不了解,仅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发表意见。因此,最关键的还在于网络团体极化事件发生后,或相关的当事人和权威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地公布事实。事实证明,隐瞒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更可能引发谣言四起,网民追查的意愿更加强烈,使得事态向更加恶性的方向发展。这在乌坎村事件,以及近期的毒胶囊事件中可见一斑。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利有弊。这些年,网络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在引导方面的各种缺憾,如何取其利而舍其弊是值得思考的。使网络最大限度发挥正面效应,避免盲目的团体极化现象发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