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分析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
难点:东南亚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辅助环节 1、创设情境: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么大家知道出国旅游线路之一的“新马泰”指的是哪里吗?
学生讨论并作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棒。今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有关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板书课题。
教师:现在我们看大屏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找一名同学读一下目标,其他学生注意听。 2、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
①运用地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理解十字路口位置的重要性。 ②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按自学指导自学本课第一框题和第二框题内容。 3、出示自学指导:(大屏幕)
①读图7.20图7.24完成P23活动1.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②阅读P23文字及图7.21分析东南亚及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③P23了解东南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④P23—24了解东南亚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⑤读图7.24掌握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方式:自学 时间 6分钟以后,教师以提问方式验收。 (二)先学环节
1、学生自学看书(22—25页) 自学一框题:“十字路口”的位置 自学二框题: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教师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
2、检测自学效果
教师按自学指导的问题提问后进生,中等生。 (三)后教环节:
1、更正:中等生和优等生补充,更正。教师适时的点拨,确实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进行后教。适时板书 2、讨论
(四)当堂训练环节:
1、课堂练习:同步解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将同步解析的题有选择要求学生去做,重点突出和难点适度的题)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了解东南亚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和马六甲海峡在海上运输的重要性,并且还学习了东南亚的气候,学会了分析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位置
十字路口的位置 中南半岛 组成 东 马来群岛 南 热带季风 亚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气候与 农业生产 水稻 主要农作物 橡、油、椰、蕉
课后反思
《东南亚》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初始章节,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了解区域地理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利用图片、活动、编口诀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下面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下自己的几点反思: 一、“地图”是地理教学的指南针
在学习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通过指图,读图、析图等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地理教学要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本节课在探究东南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基本明确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节课不足之处还有很多,譬如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利用网络等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进一步延伸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设计一些热点问题如南海争端、黄岩岛争端等,让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等等在教学方式上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略显呆板,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