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健康检查的次数
0~6月,每月一次;6~12月,二月一次;12月~3岁,半年一次;3岁以上,一年一次。 二、儿保门诊的工作内容 1.挂号
凡健康无传染病的小儿,可给挂号。初诊时填写健康检查卡首页项目,根据出生年月,编 排保健号填入登记本。复诊时按保健号抽取记录卡。门诊结束及时整理记录卡。 2.测量
(1) 体重:测量要求迅速轻放,记录到0.01kg,衣服要求脱到单衣单裤,测量过程注意小儿保暖和安全,与前次比较有疑问时重称一次进行复核。
(2) 身长:脱去鞋袜,不戴帽,穿单衣裤。3岁以内,仰卧于卧式身长板中线上,小儿头顶触及头板,测量者左手按住小儿双膝,使双下肢伸直,并紧贴板面,右手移动活板,使触及足底,读二侧刻度,读到0.1cm。3岁以上站立于儿童身长立尺前,足跟并拢,脚尖稍分开,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间几个点同时靠着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视线向前,移动身长尺上端小木板,放平于头顶,读数。
(3) 坐高:量顶-臀长,3岁以内用卧式量板,小儿仰卧与测身长时相
同,测者一手握小儿二足,使小儿二腿弯曲成直角(不用尿布),移动活板,使压紧臀部,操作时注意小儿背部,不能离开底板平面。3岁以上小儿坐于坐高计凳上,坐时两大腿靠拢, 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头与肩部位置与量身长时要求相同,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读数。
(4) 头围: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齐眉弓上缘,将软尺紧贴皮肤,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零点,读数。 精确到0.1cm,量时卷尺紧贴头皮。
(5) 胸围:3岁以下小儿仰卧或立位,3岁以上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用软皮尺经二肩胛骨下角至乳头下交界于胸骨中线第四肋骨水平上,读呼与吸之间的平均胸围,精确到0.1cm。 3.问诊
了解喂养史(包括以往与目前),生活史、户外活动、睡眠情况等,上次检查到这次检查间患过什么病,以及治疗情况。 4.体格检查 (1) 一般外表
(2) 头颅:形态、骨缝、前囟、后囟, 头皮有无皮脂渗出,毛发有否枕秃, 颅骨有否软化、乒乓感等。 (3) 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斜颈。
(4) 皮肤:有无红臀、湿疹、褶烂及破损等,要注意有无黄疸、皮疹或瘀点。
(5) 眼、耳、鼻有无分泌物,炎症,砂眼等。
(6) 口腔:有无溃疡、鹅口疮,舌系带是否过短,咽部扁桃体有否红肿,有无龋齿。
(7) 胸部:检查胸廓有无畸形、肋串、鸡胸、赫氏沟等,以及心肺部听诊。
(8) 腹部:肝脾情况,有无腹块,肝、脾触诊。 (9) 生殖器:注意有无疝气,鞘膜积液,隐睾等。 (10) (11)
髋部与臀部:注意有否髋关节脱位(分臀试验,臀纹对称情况)。 四肢:注意有否畸形,多指,有否手镯,脚镯,“O”形腿,“X”
形腿等。
5.精神、神经发育情况观察:包括动作发育、语言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与正常儿相比,是否落后,有无智力不正常现象。 6.化验:6个月、1岁半、2岁半时测定血红蛋白和红血球计数。 7.发育筛查:9个月和5岁进行智力筛查,可疑及异常者1~3月后复查。
8.听力筛查:出生后48小时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6个月进行听力筛查复查,可疑异常者,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
9.进行小儿生长发育评价,根据测量、体检等的结果,结合正常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与正常生理过程,来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情况,并分析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因素,从而指导家长积极地创造条件以促进小儿的健康。
10.进行科学育儿指导和宣教
(1) 合理喂养:乳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以维持营养
平衡,并为断奶作好必要的准备,逐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幼儿应防止偏食,不吃零食,1.5~2岁应培养进食技能。 (2) 合理安排生活日程,保证足够的睡眠。
(3) 根据小儿神经精神发育顺序,指导家长进行早期教养,促进小儿智力发育。并应注意情感、意志、品行、道德等的培养,重视心理卫生。
(4) 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接触新鲜空气,多接触阳光。 (5) 衣着宜宽大、轻便、柔软,防止束胸,衣着勿过多。 (6) 清洁卫生宣教。
(7) 疾病防治知识宣教,可根据发病季节,进行防病宣教。 (8) 进行必要的矫治与疾病处理。 11.预约下次检查日期。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常规
一、 诊断标准
应根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年龄、季节、喂养、生活管理等情况综合分析,有条件者应作血生化及腕部X线片检查,必要时测血25(OH)D含量。
病史中应注意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双胎、以及平时阳光直照时间少或维生素D摄入不足,及生长速度过快的婴幼儿。冬春季节是该病高发季节。另外,应注意有慢性胃肠道或肝肾疾病的小儿。 二、 症状
1. 主要症状:夜惊,指睡眠时经常惊跳,外界轻微刺激突然惊醒、惊哭、惊叫一夜在三次以上;多汗,指除哭闹、哺乳时出汗外,每次睡后枕头湿、内衣湿、汗味异臭。与衣着、室温、气温无关。 2. 次要症状,烦躁不安,不易入睡(有缺D可能时,应除外其他原因)。 三、 体征 1. 主要体征:
(1) 乒乓头,指检查时,用大拇指固定于小儿额部,其余四指轻压小儿枕骨和顶骨部位时,可感觉颅骨内陷,多见于2-6个月婴儿。 (2) 方颅,骨样组织增生使额骨及顶骨双侧呈对称性隆起,多见于8-9个月以上婴儿。
(3) 肋串珠,指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钝园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呈串珠状。
(4) 鸡胸或漏斗胸(排除先天性因素),指胸骨前凸或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
(5) 典型肋膈沟,指膈肌附着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同时其下部因腹大而外翻,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
(6) 手镯、脚镯,指手腕、脚踝处可扪及甚至看到肥厚的骨骺形成的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7)“X”、“O”型腿,检查患儿下肢时,两膝关节靠拢,两踝关节不能靠拢而分离,为“X”形腿,如果两足跟靠拢,两膝关节不能靠拢而分离,为“O”形腿;分离距离<3cm者为轻度、3-6cm为中度、>6cm为重度。开始行走后出现下肢畸形。
佝偻病还会引起其他骨骼改变,如扁平骨盆,脊柱后突或侧弯。 2. 次要体征:枕秃,肋外翻,囟门晚闭(指18个月以上未闭,还应除外其他因素),萌牙迟缓(乳牙10个月以上未出,除外其他因素)。 四、血生化
钙磷乘积<30提示活动期,30-40提示可疑。
碱性磷酸酶, 金氏法 >30u 提示活动期, 20-30u 提示可疑; 酶偶联法或动力学法>235.0u/L。 五、腕部X线片
干骺端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为中重度活动期,干骺端临钙线稍模糊或消失为早期,侧刺应结合临床。 六、 评定方法
(一)分期:根据症状轻重分期。
1. 活动期:(1) 一项主要症状加主要体征中任何二项。(2)一项主要症状加主要体征中任何一项及次要体征中任何二项。(3) 近期任何一项主要症状明显或加剧而有次要体征中任何二项,又无其他原因时,虽不列为佝偻病诊断,但应加强防治。(4) X线腕片改变明显,单项亦可诊断,但应查找病因。(5) 未满三个月婴儿出现“乒乓头”体征者,应有二个主要症状,大于三个月“乒乓头”有一个主要或次要症状。 2. 恢复期:症状减轻或消失,体征减轻,或X线腕片干骺端密度增高、增厚。
3. 后遗症期:仅残留体征,而无症状,血生化及X线腕片无活动性改变。
(二)分度:活动期佝偻病根据骨骼改变程度分度
1. 轻度:< 3个月可触及乒乓头,范围<1.5cm;>6个月顶方、额方或四方头。
2. 中度:>3个月乒乓头范围>1.5cm;或有轻度鸡胸,轻度X、O型腿。
3. 重度:除外呼吸系统疾病影响,而有明显鸡胸,有明显X、O型腿,手镯,脚镯。 七、 预防 (一)重点对象
孕母体弱,妊娠后期未经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冬春季出生的新生儿,以及早产、多胎、体弱多病(尤其是反复腹泻)儿,体重不足或生长过速、户外活动较少的2足岁以下小儿(部分宜预防至3足岁)。
(二)方法
在争取日照、科学喂养、加强生活管理、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基础上,必要时应用药物预防。 1.
对1岁以内,而无腹泻的一般小儿可口服儿童用浓缩鱼肝油
(每克含维生素A10000IU, 维生素D5000IU)每日3-5滴,不宜过多,或使用贝特令、伊可新(每日一囊,不可多服)。口服钙粉,元素钙300~400毫克/天,但应扣除膳食中的钙摄入量。
2. 重点对象在生后1月至1岁内可于冬(10-12月)、春(1-3月)各肌注维生素D320-30 万IU,或口服英康利(胆维丁乳)1支,亦可于10月至次年3月,每月口服维生素D。纯制剂5-10万IU,必要时第二年仍可同样应用。 八、治疗
活动性佝偻病轻度肌注维生素D330万IU,或口服英康利一支即可;中度隔一个月后再肌注30万IU已足,绝大多数在半个月后症状减轻,但X线腕片骨改变恢复正常需待二个月以上,故不必操之过急。如疗程结束尚在冬春季节可改预防量。至于中度佝偻病,上海市已极少见,如经上述治疗仍未见效,应进一步作血生化等检查,以资鉴别,排除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轻度骨骼畸形可通过体格锻炼矫正。只有严重的骨骼畸形于4岁后请骨科诊治。
营养不良
一、诊断标准: 1. 病史:
(1) 喂养不当:蛋白质及热量供给不足。
(2) 疾病:腹泻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先天畸形等所致消化吸收利用障碍。
(3) 先天不足:早产儿,小样儿等。 2. 诊断方法:
按上海地区1993年5月制定的营养不良诊断方法。 轻度:按年龄测体重(W/A)低于第10百分位数, 按身高测体重(W/H)低于第10百分位数。 重度:按年龄测体重(W/A)低于第3百分位数, 按身高测体重(W/H)低于第3百分位数。 二、治疗
1. 寻找病灶,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 调整饮食,合理选择食物,保证能量供应,如轻度营养不良可逐渐增加热卡到每天120-150kcal/kg,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到正常生理需要的热量。 3. 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
(1) 药物疗法:给予各种消化酶以助消化,口服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2) 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静脉注
射。
(3) 中医治疗:健脾益气,消积导滞,推拿捏脊等。
4. 治疗并发症: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纠正同时存在的严重贫血及营养素缺乏症。
三、电脑营养分析:有条件的可通过计算机对一日的膳食情况,进行营养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随访间隔时间:一岁以内每月随访一次。一岁以上,轻度每2~3个月一次;重度每月一次(器质性疾病除外)。 五、 好转标准
体格评价按身高测体重大于等于第10百分位数和/或年龄测体重大于等于第10百分数。 六、 结案标准
6个月内婴儿,达到好转标准后,再随访一次。 6~12个月达到好转标准后,再随访二次。 12个月以上达到好转标准后,再随访三次。
心理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缓(mental retardation, MR) 又称智力低下,是一组由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病原及发病机制复杂。 一、 诊断要点
1. 发生在儿童时期,起病年龄小于18周岁;
2. 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智商(IQ) 在X -2SD以下; 3. 社会适应存在明显缺陷,较相同文化背景的同龄儿显著低弱; 以上1~3条为诊断MR所必需。
4. 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MRI)、内分泌、神经生化、染色体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测等可能有阳性结果,也可能无异常发现。
5. 病因诊断 较困难。但根据病史、体检和有关实验室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某些异常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Down’s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二、 分级
MR分级方法有多种,现一般将MR分为四级,见下表。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级 (以wechsler 量表为例) 等级 智商 接受教育能力 适应能力 轻度 50~69 可教育 经教育可适应 中度 35~49 可训练 简单技能,半生活 重度 20~34 难以训练 完全监护下生活半自理
极重度 <20 需全面照顾 完全监护,不能自理 三、 治疗
1. 病因治疗 对有治疗可能的病因应及早治疗,愈早愈好。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等。
2. 对症处理 纠正缺陷,纠正视、听障碍,控制癫痫发作。 3. 教育和训练 加强教育和训练极为重要,根据患儿智力水平,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包括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普通小学教育和康复训练等。
4. 药物治疗 除了特殊病因外,其他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作用尚不明确,常用的有脑复新、脑活素、维生素B1、B6等。
此外,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普及儿童发育及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父母及教师水平。
口 吃
口吃是一种表现为语言节律异常的言语障碍。 一、诊断要点
1. 讲话出现发声或单词的重复、停顿或发声延长,明显影响说话的流畅性;
2. 须除外神经系统疾病;
3. 须与正常儿童相鉴别,正常儿童在2~4岁期间说话时为了选择词汇,常常出现停顿、犹豫不决的现象,但不伴有发育器官的肌肉痉挛。 二、治疗
1. 父母指导 减少应激性因素,创造自然宽松的说话环境。 2.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用以消除紧张,增加自信。 3. 语言训练 学龄前儿童不必进行特殊的语言矫正。学龄儿童必须进行言语矫正训练。
4. 药物治疗 对焦虑情绪明显者,可用一些抗焦虑药物。
学习困难
一、定义
学习困难问题复杂多样,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来考察学习困难,往往只涉及问题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学者的定义包括一些几点:
1. 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智商在正常范围内; 2. 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既可以是知觉缺陷、脑损伤、多动性障碍、失读症、发展性失语症,也可能是情绪障碍、环境或教育不利; 3. 学习困难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拼音、推理或数学计算方面能力不足,注意范围狭小、持久性也短,社会交往有困难,还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为障碍。 二、 诊断内容
1. 儿童早期经历 出生史、体格生长史、疾病史、饮食和睡眠习惯、发展史(包括运动、语言、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及教育史; 2. 社会文化背景 家庭背景、学校背景; 3. 儿童的一般智力水平,注意力集中情况; 4. 儿童运动能力的发育情况; 5. 儿童学习现状; 6. 儿童社会情绪与行为。 三、 指导训练 1. 训练特征
(1) 综合性全面整体训练;
(2) 生态性训练模式――小组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相结合; (3) 家庭、父母参与; (4) 愉快的游戏性学习; (5) 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2. 训练内容 (1) 运动能力训练; (2) 认知能力训练; (3) 注意力训练; (4) 语言能力训练;
(5) 自我意识与社会情感的训练。
儿童恐怖症
儿童恐怖症是只对某些物体或某些特殊环境明知不存在对自身具有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并有回避行为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 一、诊断要点
1. 患儿对某物(人) 或处境感到害怕,出现强烈的焦虑反应或回避反应;
2. 症状严重干扰了患儿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 3. 患儿为此感到苦恼,自知力存在; 4. 除外其他精神疾病。 二、治疗
1. 心理治疗 是治疗恐怖症的主要方式。包括行为治疗,如系统脱敏法、示范法、冲击疗法,肌肉松弛训练;
2. 药物治疗 如多虑平、氯丙咪嗪、小剂量抗焦虑剂、SSIR等。
吸吮指癖
吸拇指癖指小儿长时间地、非常顽固地吸吮拇指的习惯。周岁内婴儿多见。可持续至2~3岁,极少数可至13岁以上。 矫治
1. 去除病因,对小儿多加关爱和照顾; 2. 分散注意; 3. 厌恶疗法。
习惯性擦腿动作
习惯性擦腿指小儿摩擦会阴部的习惯动作,摩擦时两颊潮红、双眼凝视,有时额部或全身微汗。常在睡前、醒后或独处时出现。多数为2岁以上小儿,女孩多于男孩。 矫治
1. 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局部湿疹、蛲虫、炎症等);
2. 家长不要在小儿面前流露焦虑情绪,更不能责罚或歧视小儿; 3. 说服教育,预防解释; 4.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睡眠习惯。
幼托机构常规
一、健康检查
1. 入托前体格检查:小儿入托幼机构前,必须经过医务人员全面的体格检查,并进行听力筛查、查血Hb。一年中有菌痢史及一周内有腹泻史者应作大便培养。凡有肝炎、结核等接触史者,不论年龄大小,均应进一步检查,证明其目前为健康儿童,才能入所。如可疑传染病接触者,必须检疫,经潜伏期、隔离期满后不发病方能入所。 2. 定期体格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3个月体检一次,1~3岁幼儿每半年一次,3岁以上每年1次。可系统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状况,提出建议,早期矫治发育偏离。 二、 托幼机构管理
督促、培训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共同搞好传染病预防及管理、生活日程的安排和合理教养、饮食管理、环境卫生及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的管理、小儿体格锻炼的合理管理。通过培训及宣教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配合托儿所工作人员,一起把小儿保健工作做好。
智力测验常规
一、智测对象
1. 儿保体检小儿于9个月及5岁时进行智能筛查,第一次测试结果可疑或异常(DQ/IQ<85)者定期进行复查。
2. 除上述年龄外,体检中如发现小儿动作、语言、理解等方面有偏离正常之可能,应进行智测以利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3. 因各种原因要求作智测者,如学习困难、发育落后、脑积水、癫痫等。
4. 其他科室诊疗需要作智力评估者。 二、 智测环境
室内布置简洁,只需一桌二椅。墙上不应张贴画片或图表,桌面上不放与智测无关的物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物。并保持环境安静。
三、智测注意点
1. 智力测验是一种科学方法,是一项专业性技术,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对小儿发育熟悉、对测验方法有足够知识,并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进行。
2. 按不同年龄,不同智力情况及不同需要选择适合的智力量表。 3. 严格按指导语进行测试,按标准进行评定。
4. 使小儿适应测验场合,因测验过程需小儿主动合作,主试应尽量与被试(小儿)建立良好关系,以激发其最佳动因。
5. 婴儿受试可坐在家长腿上,儿童应坐在椅子上,靠近桌边,使他在测试时易于接触测试物。测验开始,检查者只留需要的一或数样测试物,其余物品都应从桌面上移去,以免小儿分散注意力。测试过程无论小儿回答(或表现)正确与否,都应对其进行表扬(“好”),不能指出“对”或“错”,以使小儿保持良好情绪。
6. 对家长的解释:测验开始前,向家长讲明该测验的作用,并要求其在小儿测试过程中保持沉默与镇静,切忌对小儿提示或责备,以免干扰测试进行,影响结果。测试结束,婉转对家长说明测试结果,如有疑问,应耐心作解释。对弱智儿的家长给予必要的指导。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指主动拒食,导致体重明显减轻,伴体象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常引起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障碍,可伴有间隙性发作性多食。 一、诊断要点: 1. 2. 3. 4. 5.
主动拒食或自己的饮食。
体重明显减轻,体形消瘦,至少低于标准15%以上。 体象障碍,已经明显消瘦,仍觉太胖。 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广泛的内分泌紊乱。
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脑垂体功能低下、结核病、溃疡病等。
二、治疗 1.
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纠正曲解的
认知,逐步恢复热卡的摄入。 2.
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时,需通过静脉输注
的途径进行营养支持,并纠正内分泌紊乱。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也有助于症状的改善。 3.
康复后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功能性遗尿
功能性遗尿指5岁以后仍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不自主排尿,主要表现为夜间尿床。 一、诊断
6岁以下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并排除有明确病因和能够自行控制的遗尿情况。 二、治疗 1.
一般治疗:包括定时作息,控制晚餐后液体摄入量,在尿床前
定时唤醒等。消除引起患儿紧张的心理因素。指导父母避免采用粗暴惩罚的方法对待。 2.
行为治疗:采用各种操作性处理技术,通过反复训练,形成膀
胱充盈—自我唤醒—排尿的条件反射,消除遗尿。 3. 4.
膀胱功能训练:排尿过程中,中断排尿5-10秒后再继续。 药物治疗:可采用氯米帕明或口服抗利尿激素制剂治疗。
睡眠障碍
一、诊断要点
1.夜醒:儿童不能连续整夜睡眠、夜间哭闹。诊断需除外躯体疾病所致夜间哭闹。 2.睡惊症:
(1) 反复发作从睡眠中惊醒,并有强烈的焦虑、躯体活动及植物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如心动过、呼吸急促、出汗等。
(2) 通常发生于夜间睡眠的前1/3阶段,持续1-10分钟。 (3) 对他人试图干涉发作过程的努力相对缺乏反应,几乎总有定向障碍。
(4) 对反复发作很少有记忆或记忆有限。 (5) 除外脑瘤、癫痫等躯体疾病 3.梦魇:
(1)从夜间睡眠或午睡中惊醒,能清晰回忆强烈恐怖的梦境。通常发生于下半夜。
(2)一旦从恶梦中醒来,患儿即意识清晰、定向良好; (3)梦境本身及其引起的睡眠障碍使患儿非常痛苦。 4.睡行症:
(1)睡眠中起身下床,徘徊几分钟至半小时,通常发生于睡眠前1/3阶段。
(2)发作过程中,表情茫然、目光呆滞、对他人的干涉或交谈相对无反应,并难以被唤醒。 (3)清醒后对发作遗忘。
(4)尽管从发作醒来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会有茫然及定向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任何损害。 (5)除外痴呆、癫痫等器质性疾病。 二、治疗
对存在环境、躯体及抚育因素的,应消除诱发因素。避免患儿及父母的过分紧张情绪。轻症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重者可在此基础上行行为治疗和短期的药物治疗,如安定等。并注意睡行症儿童的安全。
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是指已获得语言功能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一、诊断要点 1.
起病于3-5岁之间,病前获得了语言能力,病后在某些环境下
拒绝说话,而在其他环境下则能进行正常语言交流。 2. 3.
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正常,智力正常。 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二、治疗
主要为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等。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体化方案。
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是一类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行为障碍、注意障碍、易激惹、好冲动、坐立不安等。男多于女,二者之比为2-9:1。 一、诊断要点 1. 2.
起病年龄<6岁,症状持续存在超过半年。
症状标准:(1)必须的临床症状:注意损害和活动过度两大类,
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2)常见的可协助诊断的症状: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不顾场合、不重视社会和学校的规范等。但这类症状不是诊断本症所必须。 3.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明显智力低下者。
二、治疗 1.
药物治疗:(1)中枢兴奋剂:如、匹莫林等。(2)三环
类抗抑郁剂:如丙咪嗪等。(3)α受体拮抗剂:可乐定。 2. 3. 4. 5.
行为治疗 注意力训练 认知训练 家庭治疗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指儿童期出现的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说谎、偷盗、;及攻击性行为:如斗殴、争吵、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放火、械斗、抢劫、性攻击、损害他人等行为。以上行为严重时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 一、诊断要点 1. 2. 3. 二、治疗 1. 2. 3. 4.
行为治疗:包括阳性强化法、惩罚疗法、问题解决技巧训练等。 家庭治疗:包括家庭功能治疗、父母管理训练。 社区治疗:即利用社区资源,树立行为样板,实施干预。 药物治疗:针对症状,用相应药物加以控制。
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一般应在7岁以上,持续半年以上。 至少有上述不端行为中的一项。 不是由其他精神疾病引起。
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 一、诊断要点 (一)分离性焦虑 1.
不现实地强烈地忧虑主要依恋人可能遇到伤害,或害怕他们一
去不复返; 2.
不现实地强烈地忧虑回发生某种不幸事件,如迷路、被人绑架、
被人杀害、住院等,使得他与主要依恋人分开; 3. 4.
因为害怕分离而总是不愿意或拒不上学;
持久而不恰当地害怕独处,或白天没有主要依恋人陪同就害怕
呆在家里; 5. 6.
反复出现与离别有关的梦;
当与主要依恋人分手,如离家去上学时,反复出现躯体症状(恶
心、胃痛、头痛、呕吐等); 7.
在与主要依恋人分手前、中或分离后马上出现过度的反复发作
的苦恼(表现为焦虑、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退缩)。 (二)惊恐障碍 1.
反复的惊恐发作,并不是与特定处境或物体相关,常长为自发
性。发作并非由于过度用力或面临危险或危及生命的处境。
2. 一次惊恐发作必须具有以下所有特点:(1)是一次强烈的害怕
或其他难受的发作;(2)突然开始;(3)在几分钟内即达到顶峰,持续至少数分钟;(4)伴有至少4种以下症状,且其中之一必须出自前4项:心悸、心慌或心跳加快;出汗;震颤或发抖;口干;呼吸困难;窒息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腹部难受;头昏或站立不稳、头重脚轻;感觉物体不真实或感到自身疏远;害怕失控、发疯或昏倒;害怕会死;燥热、潮红或寒战;针刺、麻木感。 3.
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三)广泛性焦虑 1.
在至少6个月的时间内,至少有一半的日子出现强烈的焦虑和
担心,至少见于几件事情或活动。 2. 3.
患儿女发现难于控制这种担心。
伴有下列症状中的三条:(1)烦躁不安,感到紧张或已到崩溃
边缘;(2)因担心焦虑而感疲倦、精疲力竭或易疲劳;(3)注意集中困难,或心里“一片空白”;(4)易激惹;(5)肌肉紧张;(6)因担心焦虑而睡眠紊乱。 4. 5. 6.
多种焦虑与担心至少出现于两种场合、活动、境遇或环境之中。 在社交或其他重要方面造成具有临床意义的功能紊乱或损害。 除外物质(如药物等)及其他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
二、治疗 1.
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包括
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训练等。
2. 3.
生物反馈治疗
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SSIR。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
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 一、诊断要点 (一)暂时性抽动障碍 1. 2.
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早期,以4-5岁儿童常见。
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位运动
抽动和发声抽动,以眨眼、扮鬼脸或头部抽动较常见。 3.
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入睡后消失,检查未发现神经系
统障碍。 4.
抽动一天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至少持续两周,但连续期
不超过一年; 5.
已排除锥体外系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神经痉挛。
(二)慢性抽动障碍 1.
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抽动,任何一次抽动
不超过三组肌肉; 2. 3. 4.
病程中,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不同时存在; 在数周或数月内,抽动强度不变; 抽动能受意志克制几分钟至几小时;
5. 6. 7.
病期至少持续一年以上; 21岁以前起病; 除外其他病变引起。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1. 2.
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快速、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 病程中,发声抽动和运动抽动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
必须同时存在; 3. 4. 5.
在数周或数月内,抽动强度有变化; 抽动能受意志克制几分钟至几小时;
抽动一天出现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期超过一年以上,且在
同一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二个月以上; 6. 7.
21岁以前起病,大多数在2-15岁之间; 除外其他病变引起。
二、治疗 1. 2.
药物治疗:常用氟哌啶醇、泰必利、可乐定、利培酮等。 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