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行为反应组成。移情就是指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社会性参照在婴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情绪调节是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气质是由神经类型所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所谓“拟合模 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自我控制是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性别概念,就是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抚养方式很容易阻碍早期移情能力的发展。
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 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3-5岁,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命名他人或木偶面部情绪的词汇,除了偏爱“快乐”这个标签以外,他们开始使用“伤 心”(或“生气”)来形容一系列消极情绪。4-5岁的儿童则逐渐学会使用“恐惧”(用以表示害怕)这个标签。当儿童进入小学中期后,他们开始能使用“惊 讶”或“厌恶”等标签来形容更为复杂的情绪,比如自豪、羞愧、内疚等。
6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为了降低消极的情绪体验,6个月大的婴儿会转身避开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或是转而寻找可以吸吮的对象,比如吸吮自己的拇指或从照顾者那里寻求安慰。
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如咬指甲)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 18-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如在等待食物、索要礼物、等待游戏的时 候,他们能让自己把视线转移开。
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了。他们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语言和认知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状态(例如,自言自语,“打针
不疼,打了针病就好了。”);通过感觉输入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快闭上眼睛,我怕大鲨鱼”,或是闭上眼睛挡住强 光,捂住耳朵防止刺耳的声音);通过改变目标来转换心情(如被一个游戏小组拒绝后,决定参加另一个小组的游戏);用一些愉快的念头来克服负面情绪(“妈妈 离开我,但是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去看电影了”);重新解释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他(电影演员)没有死,是在演戏,是假的”)等。幼儿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 能力的经典研究范式是马歇尔的“糖果实验”。
① 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② 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
③ 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
④ 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
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婴儿与母亲的交往经历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 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其次,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很多纵向研究表明,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在2岁时会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喜 欢参与更复杂、更具创新性的
象征性游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那些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表现出更多 的敌意和攻击行为,并可能被同龄人排斥,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第三,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更有可能以积极、敏感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并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气质的不稳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如比较喜欢哭闹的孩子,当他们学会了自我控制之后,就会变得比较安静。
第二,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如早期活动水平高的孩子,可能比较容易哭闹、不容易被安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更敏感、更喜欢探索。
第三,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幼儿对玩具等物品的“物权意识”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可能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父母和老师遇到 学前儿童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对,这是你的!”),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但是,过一会你可以和其他人 轮流玩吗?”)。而不是一味地从成人的眼光
出发坚持让孩子分享。同时,成人也应该允许孩子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 他物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经历、将来行为表现以及长期的心理调整。
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因此,在测量儿童自尊时,可以让儿童根据各种特定的情境对自己分别做出评价,每个领域的评价都不会对其他领域的评价产生影响。研究者将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分为了以下五方面:
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
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
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
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
②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③ 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
④ 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儿童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生物学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
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来源于环境因素。它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认知发展也是性别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
答:(1)从2岁开始,豆豆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到要对自己边唱边跳的行为进行评价。这时,他就会产生诸如羞耻感、窘迫感之类的自我意识情绪,“并且用手遮住脸”。(2)一般而言,成功会使儿童表现出自豪感,失败会使儿童表现出羞愧感,这些表现都依赖于父母的反应。对此,豆豆的父母应该进行更多的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豆豆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
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 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 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 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 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