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它表明了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直观地揭示出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教学案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的研究与反思,积累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失败原因,并积极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特级教师谢树光这样说。他还说:“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在教学后,针对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思考自己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些什么。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学的灵感、学生的创新、教学的困惑及再教的设计等,都在教学反思的范畴之内。它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最终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所以,教师养成反思习惯是提高自己、走向成功的基础。
一、教学反思,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的支配下,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合理而有效的教学,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师与生,共同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双边活动主体。我们的先人,对教学中师与生的关系,有着精辟的论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和谐整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学”而服务的。作为育人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中,处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现代课程理念则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只有教师的观念首先发生转化,才能带动教学的行为发生转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检验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对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而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案例、提炼精髓、升华理论的过程,它使教师不断地对教育教学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帮助教师
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成为指导教师今后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教师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又会令教师有新的收获,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自身发展由此呈现良式循环。此外,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因为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继而去解开困惑 ,促使教师积极自觉的进行学习“充电”,使一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最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三、 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俗话说的好:“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头脑中存有自省意识、反思意识,像《论语》中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当然,我们反省的应是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工作。一方面,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加以积累,形成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成功的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使之升华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即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剖析其产生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重蹈覆辙。除此之外,教学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灵感的闪现等都需要教师及时的捕捉、珍视,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极
其宝贵的资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手感性资料,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上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 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有反思、自省的意识,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