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

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25卷第2期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Journal 0f Guangdong University 0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Vo1.25 No.2 April 2015 2015年4月 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 邵兰珠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要:广东存在大量的云某、博某、六某、罗某和那某等地名,但地名中含有的云、博、六、罗、那等字,并不是词汇本义。通过 和壮侗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推测出这些是壮侗语遗存在粤语的底层词。在人类语言发展史中,地名具有延续性和稳定 性,此文从词汇人手,重点举例探讨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留存问题。 关键词:粤语;壮侗语;地名;底层词 中圈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5)02—0020—03 1 粤语底层形成的背景 在秦代之前,两广地区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因其种类很多,所以被称为“百越”,广东则属于 “南越”。古书中有不少关于百越的记载,《汉书・地理志》注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 姓。”史载秦始皇二十五年派大将军翦平定南越,最后定居岭南。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是南方语 言史上的一次重要演变,中原汉语和当地百越语融合,逐渐形成了粤方言——一种受到中原汉语的强烈影 响,又保留了原古楚方言和古越语成分的特殊语言。地名的词汇发音、语素使用或构词方式等,都会带有 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特色,岭南各处地理位置较接近,地名的命名理据趋于一致,而且发展相对稳定。研究 广东的地名,可以发现粤语中的底层留存问题,窥探出粤语和壮侗语之间的真实关系等。 2判断底层词的标准 班昭在《论汉语中的台语底层》一书中提出判断底层词的标准。第一,这些关系词有民族底层作为背 景和前提;第二,在底层语言中有音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第三,在表层语言中有词形不同的同义词乜]。对 于前两个标准本人是肯定的,但是第三个标准还值得商榷。要判断粤语中的词汇是否是百越语留存下来 的词,必须保证粤语区曾经有越民居住。古百越人的主要居住地是在东南沿海,上古时期的百越文化从岭 南开始一直到山东半岛都有明显分布,广东留有百越语词汇是很正常的。但是粤语有很多有音无字的字 词,非要要求存在词形不同的同义词不太实际。 3地名底层词 3.1地名构词方式 汉语(粤语)的地名一般是专名加通名,也称为齐尾式,而侗台语是通名加上专名,称为齐头式,这种构 词方式是和各自的整个语言系统相对应的。专名是指修饰成分,即定语,而通名是中心语素,即中心语。 这种方式在地名上体现较明显。我们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汉语(粤语)——专名(定语)十通名(名词)。如广州、化州、雷州、高州等。 侗台语——通名(名词)+专名(定语)。如六池(1u:kS ̄ie2)、六林(1u:k8lirrI6)、渭密(vi mit8)等b】。 粤语属于汉语方言,大部分词语构词方式和汉语普通话一致,但在粤语中有不少古汉语和侗台语的留 收稿日期:2014—12—19;修回日期:2015—03—30 作者简介:邵兰珠(1989一),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育学、汉语和壮侗语的比较研究。 第2期 邵兰珠:广东地名中的壮侗语底层词 21 存,所以也有通名加专名。广东的地名多保留了壮侗语的齐头式构词方式,但也有一些经过演变,已经和 齐尾式保持一致了。 3.2底层留存的地名 3.2.1 云浮 云,古写作“霎”。《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凡云之属皆从霎,分王切 。《正韵》于分 切。“霎”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是云彩。粤语今读为won4。 不少人流传云浮是因境内有云雾四时不散的云浮山而得名。我们结合“浮”字的意义,发现它并不是 现今的云彩之义,而是壮侗语的留存词“村”。 从《广东省县图集》中可以看到,西江流域以云浮、德庆、高要、新兴等地为中心,有一个云某的地名群, 而且在徐闻、茂名、阳春等粤西地区和粤东、粤北地区也都有为数不少的云某地名。如云浮是因云浮山而 得名,云某的地名应是个别现象,而不会形成地名群,显然这些地名群中“云”作云彩之义是解释不通的。 据云浮市民政部门的人介绍,云浮作为地名,其最初始得名是因该地曾有壮人建村定居,善种竹子,故地因 人而得名。云在壮语指“人”,当是vun2,方块壮字常写作亿。“浮”古音为缚牟切,若为竹类,当是壮语苦竹 的pau2。而且,最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壮侗语的“人”的标准壮语读作vu ,早期壮侗民族是农耕民族,族人 聚居在某一村落,人群称谓即衍生为村之名。“人”在武鸣和贺州读作TNlln2,平果读作wuam ̄,忻城读 VU/I2[5]208。 根据语音变化规律“W”和“v”的转化完全说得通。经过时间演变,“vuIl2”可以指任何人,而不局限是村 里的人,还可以是人家、人们等意思,甚至可以作为词根构成大量词语。例如国民(天下的人)vun2pi: ,市 民vurI2ka:i 等 " 。粤语中将vuIl2音译为云,读作we 。“v和W”转化,“u和e”转化,而且在广东曾有百 越居民的足迹,“云某”地名很有可能是壮侗语底层词yunz,应作“人”解。在广东,云某的地名很多,多见于 高雷和西江地区,如云城、云安、云卜、云贡、云贞、云田、云路、云步等。也有一些地方直接用“板”译?ba: ,表村的意思。 “浮”也是粤语中的壮侗语底层词语。粤语的浮是 ,壮语的苦竹称为pau2。古无轻唇音,声母P向 f转化,韵母和声调也对应很好,浮应是壮语苦竹的译音,云浮应为种苦竹的人。竹主要分布在南方,在云 浮非常普遍,用“种苦竹的人”来命名当地的人并不是不可能。 3.2.2博涌 博涌,东莞地名。博,《说文》大通也。从十从尊。尊,布也。补各切 H 。《集韵》伯各切。《玉篇》广 也,通也。粤语今读为bok3。但是东莞地名“博涌”用的并不是它的基本义,而是百越语“山口、水口”的留 存,也有写作“百”。 “口”在壮语中读作pa:k7,侗语读作pa:k9,仫佬水毛南读作pak¨们 。粤语“博”和壮侗语“pa:k ”的对 音很接近,元音由“a”变为“0”,对应很整齐。在壮侗语中,pa: 表示山口或者水口之义,常说的pa:k7ta6 是指河口,pa:k7tO6是指渡71。含“pak7”的地名也很多,比如百色市,即洗衣的河口,壮语为pa:k7 sak。除 了作为语素表河口的用法,壮语中也用pa:k’构词,比如楼口pa:k7ba:m ,洞El pa:k7c圃h 等 ,在壮语中 表“口”义不局限于河口和山口。 粤西和广西较近,壮侗语底层保存较完整,固然粤西含“博”的地名较广东其它地方多,比如博美(湛 江)、博怀村(徐闻)、博贺镇(电白)等。 3.2.3 六双 六双,广东茂名的地名。六为粤语中的百越语底层词。六,《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 从八。凡六之属,皆从六。力竹切 J姗。《玉篇》:数也。粤语中读lok6。 广东很多地名含有“六”字,但不是数词六的意义,而是百越语luks的留存,来自于壮语,即山谷之义。 山谷在平果和宾阳读lu:k。,在忻城读lu:k8pja ,德保读luk n ,这些音和粤语的“六luk ”对应整齐,而且 用数词六解释不通相应的地名,但是如果视地名群中的六为山谷之意,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些地名的来源 和含义。在壮语中,利用山谷的含义,并译为“六”的地名也不少。例如六连(田东)、六楚(武鸣)、六务(博 白)等。广东含有“六”字的地名多分布在粤西地区,如六合(台山)、六平山(阳江)、六巷(徐闻)等n]70。 2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正 lu 除了翻译成“六”之外,也译成“禄、绿、渌、菜和陆”。含有这些字的地名数量也很多,例如禄境(南 海)、禄村(四会)、禄源村(云浮)、那菜泛(茂名) l70。 3.2.4 罗定 罗定,位于广东省西部,由地级市云浮市管辖。“罗”是壮侗语底层留存词。罗,《说文》以丝罟鸟也。 鲁何切。《广韵》:鲁何切。《尔雅・释器》:乌罟谓之罗。《释名》中也提及罗文, 罗也。由此可看出,罗的 原始义应是捕鸟的网,后的“捕捉、收集、散布”等意义都是由原始义衍生而来。罗在粤语中读l。4;。 广东的罗某地名也很多,形成一个地名群。“罗”来自壮侗语族遗留在粤语中的“la3”,表示山谷或者 下面的意思,常用作地名通名。比如广西田林县定安镇地名la?bn ,表路下,la3tiem5表地名“tjem ̄”下之 义b 。“山谷”在武鸣读作l plat,其它地方多读lu:k8,如平果、宾阳和忻城等地。而“下”在各地壮语的 读音变化不大,多是读作la3,上思也读toi ,或者taj ,德保读toi 。“下面”多地读作pa:i6la3[5]29。 但是罗某的地名也不排除是来自侗水语的“田”,原始侗水语构拟为 rd-.,“田”在侗语读j ,仫佬语读 Y 水语读 ,毛南语读 a5。从语音上分析,粤语“罗 ”是音译壮语的“山谷、下面la3”,韵母a转化为 0,声母不变,声调相近,对应很整齐。如果粤语的罗某是来自侗水语的Ya,r向l转变,在很多语言中都存 在,a由于舌位变高,唇形变圆而转成。也是完全说得通的。从历史背景和文化上来看,罗某地名散布在 广东各地,数量很多,特别以粤西南居多,这完全符合百越民族曾在广东留下足迹的历史事实,罗某很可能 是壮侗语留下的底层词。广东含罗某的地名很多,除了罗定,还有罗银(阳春)、罗琴、罗引(阳江)、罗坑(韶 关、江门、茂名都有)、罗岗(兴宁)。 3.2.5 那落 那落,广东省高要市的地名。“那”是壮语的水田之义,也属于粤语中的壮侗语底层词。以“那”开头的 地名,“那”字是解释不通的。那,《广韵》:鞯何切。“那”基本义是较远的时间、地方或者事物,现在也常用 作指示代词,如那个。如果“那”开头的地名表示那个或者较远的地方,是完全解释不通的,所以我们可以 从壮侗语中寻找其足迹。 据研究,那某的地名有90%集中在北纬21。~24。,主要又在河谷和三角洲平原。除广西广泛分布之 外,主要集中在粤西和琼雷地区,其他地方较少_8]。所以“那”很可能和壮侗语有关,而且应该与水源或者 平原地相关。“那”在壮语中的意义是水田,读作 。 在广西各地的读音较一致,武鸣、平果、宾阳、忻 城、贺州、三江等地都是读为na2,证明水田 是基本词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内部统一性。 水稻盛产于南方,属于百越族的壮族,其稻作文化非常发达,早期壮族人们几乎都是以种稻谷为生,农 业是壮家人的生活支撑,所以水田对他们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表水田义的基本词汇断然不会是借用中原 汉语,却很大可能遗留在百越族居住过的地区。“那”非常具有能产性,现今壮语有关水田的词汇很多,比 如坝田衄5铷 、梯田na2‰k k 、坡田na 0:i等数不胜数l6 。 “那”在粤语中读 ,但是用指示代词表距离、地方时,粤语很少会直说那,而是说成“果度”或者“果 处”,这里的“果”即是指示代词“那”,读成 ,从这一角度来讲,那某地名应当不是“那”的基本义。壮语 的水田na2和粤语的音译“那”na4=声韵都相同,只是声调有差别,但不妨碍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音义关系, 可以说对应是很整齐的。除了高要的那落,广东还存在很多那某的地名,而且同样是以粤西居多。广东那 某的地名还有都那(番禺)、那伏(台山)、那罗(吴川)、那吉(恩平)、那花、那霍(电白)等。 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_7J59。从中国的地理沿革上,也可以 找到许多地名显示出古代民族交通的踪迹 J印。中原汉族的南迁,使得汉族和南方百越民族不断交流融 合,语言上也产生了变革。地名是残留在征服者语言中的重要成分,通过研究广东的地名,我们可以得知 广东曾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粤语中有百越语留存的事实。 清初广东大学者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说:“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那某、罗某、多某、扶某、 牙某、峨某、陀某、打某。黎歧人姓亦多日那某、抱某、扶某,地名多日那某、南某、婆某、可某、曹某、爹某、落 某、番某。”从屈大均上述话语中可以看出两广、海南地名用字的独特性,这和岭南地区百越民族的语言和 文化留存紧密相联。上文已经详细分析了壮侗语底层留存的部分广东地名,但是还有不少(下转第27页) 第2期 黄翠兰等:《波希米亚女郎》的双重视角管窥 27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薇拉・凯瑟.薇拉・凯瑟中短篇小说精选集[M].刘贝丝,袁慧,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6]郑洁.探析叙事学中的聚焦[J].青年文学家,2012(24):52. [7]陈静.《啊,拓荒者!》所构建的矛盾并置世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3):66—67. [8]寿似琛.凯瑟作品中的艺术“情结”、艺术形象和艺术生命[J].世界文学评论,2009(2):205—209 [9]朱洁.薇拉・凯瑟中短篇小说精选集[M].刘贝丝,袁慧,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A Study of Dual Perspectives in the Bohemian Girl HUANG Cuilan,ZHAI Yali (College of Humanties and Law。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8 525000,China) Abstract:In The Bohemian Girl,Willa Cather innovated traditional narrative way by alternating the omniscient pe ̄pecfive with“inner focus narrative”,thus constructing an art picture of mix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posses ̄on and self exile,scrupulously abidign by the tradi— tion and rebelling against conlnlon customs,which expresses the author’s ambivalence of both praise and criticism,nostalgia and disappoint— mcnt.as to the rich material life in American Midwest frontier.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double pe ̄pectives ofalternatign narrative in The Bohemina Girl,this paper means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themes wiht juxtaposition 0f contradiction and the changign narrative form. Key words:WiUa Cather;The Bohemian Girl;Double perspectives;Multiple themes (责任编辑:骆磊) (上接第22页)底层地名值得我们深挖,比如“步某”地名、“扶某”地名、“洞某”地名、“圩”等,也很有可能是 壮侗语遗留的底层词。通过探析粤壮语的底层词,我们可以厘清二者的历史关系,推进汉壮语的发展,对 整个汉藏语研究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32—33. [2]班诏.论汉语中的台语底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60—61. [3]李锦芳.侗台语言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许慎.说文解字[M].许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02. [5]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6]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壮汉词汇[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8]司徒尚纪.岭南地名文化的区域特色[J].岭南论坛,1997(3):4—9. Language in Geographic Names of Guangdong SHA0 LaD_ghu (School of Arts,G啪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rming 530006,China) Abstract:hTere are some place nKlues such a8 yun一,bo一,uu一,ho—na—in Guangdong,but we cannot regard them as the oriignal meanigns.Comparing Cantonese with Kam—Tai Language,we can speculate that these words ale the substrata words of Baiyue Languag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language,place names are always be extended and stable.Starting wiht the vocabulary,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s- cussing the place names in Guangdong which come from the substratum of Kam—Tai language. Key words:Cantonese;Kam—Tai Lan ̄e;Geographic names;Substrata words (责任编辑:贺嫁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