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历史是公平的,当世界跨入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它给了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以同等的机会,让它们各自创造了一种国家制度,并分别成为后世的楷模。邦国和城邦,它们一个是帝制的渊薮,一个是民主制的源头,但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邦国”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主义集权制 2.《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
A.宗法等级制 B.皇权 C.集权 D.分封制 3.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4.《吕氏春秋通诠·知度》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这一制度
A.使控制了地方财政 B.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C.促使集权制度形成 D.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5.《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6.中国古代某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段俗语体现的主要思想观念是 A.重农抑商 B.商品交换
C.自给自足 D.勤俭节约
7.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B.显示朝廷的威严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8.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周期性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9.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是
1
A.农业动力的变化 B.灌溉工具的变化
C.耕种工具的变化 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10.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基于此,该思想家提出的解决措施是
A. 以德治民 B. 严刑峻法 C. 无为而治 D. 节俭尚贤 11.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冶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缺乏思辩化和系统性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1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13. 现在我们知道的《尚书》、《论语》版本,都是汉初由博士默诵而成。右图是2008年清校友捐赠母校的战国竹简之一,而其中的《金滕》、 《顾命》等篇章和《尚书》的内容多有吻合,稍有差异。据此可推断
①秦始皇焚书使儒家典籍传承有差异 ②秦汉兴替过程短,博士记忆误差小 ③国家统一是文化传承的唯一保障 ④从战国到汉代,文字形意变化较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 下面两图,左图为秦朝政治结构示意图,与右图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相比,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 B.种族信仰 C.军事实力 D.经济基础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他强调
A.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 B.皇权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 C.主义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 D.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 16. 秦律规定“盗徙封”(指私移田界)要处“耐刑”( 剃光罪犯的鬓发、胡须),这反映出
A.土地私有制受法律保护 B.秦朝法律详备 C.精神惩罚重于经济处罚 D.秦朝法律残酷
17.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18.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讲授四书五经,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 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
2
19.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20. 1979年甘肃省出土了东汉时期古希腊文铅饼(外国货币)。由此,我们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这是中国使节出使西域时使用的货币 B.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铸币技术东传 C.长安城各地商人自由贸易,商业繁荣 D.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商贸联系加强
21. 据《史记》记载,汉代的商业都会在今天河南省的有7个,河北、山东、山西和安徽各2个,陕西、湖北、江苏、广东各1 个。这反映出
A.汉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2.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泰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这反映出
A.是赈灾救灾的保障 B.开仓放粮是赈灾的根本手段 C.以富济贫能有效地解决灾情 D.小农经济无法抵御自然灾害
23.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24.蔡邕《笔论》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据此可知书法是
A.自然形式之美 B.自然之美与人之审美的统一 C.道德精神之美 D.以“意在笔先”为创作特点
25.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 26.《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这表明唐朝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 B.严格维护坊市制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 27.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28.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三公九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29.《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0.伏尔泰说:“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该材料盛赞了古代中国的
A.内外朝制、察举制 B.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C.内阁制、科举制 D.三公九卿制、察举制
31.关于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二来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3
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 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D.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2.史载唐高宗在位时期处理的政务,将近300件,发现其中20多件有武则天参加,但大多是有关外戚和后宫的事务,而任命宰相、将领等重要事务,都由唐高宗亲自处理,材料主要表明
A.武则天干预朝政较为合理 B.唐高宗临朝主政不决事 C.武则天政绩实在乏善可陈 D.国事政务由唐高宗主导
33.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4.观察右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
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35.某史载:正月望日,京城各寺,水陆普度大斋之会竞相而办,从者甚众;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这段文字描绘的时代是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3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的程度高于唐代 37.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官均为宰相 B.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C.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38.中国古代吏治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39. 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A.宦官专权 B.武将跋扈 C.农民 D.外戚干政
4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地方进一步收回财权 B.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41.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影响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朝代时间长短 B. 疆域面积大小 C. 经济格局变化 D. 王朝力量强弱 42.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4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C.官府鼓励经商 D.经商方式不受 4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中国最早的纸币 B.自由流通的支票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4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46.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 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
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 其中的“师”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4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C.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48.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 官僚 B. 市民 C. 皇族 D. 农民 二、材料解析题。(第49题12分,第50题13分,第51题13分,第52题14分,共计52分) 49.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十分稳定和完备的政治结构和官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以各诸侯国国君为核心的和以贵族政治为主的政体结构,向集权君主和以官僚为辅佐的政体结构转变的时期。春秋前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原来最尊贵的名号“王”,在此时虽然还作为周天子的专称,但其政令已逐渐不能越出王室的所辖之地。周天子表里俱失,王室不再有实质和名义上的约束力了。先后形成的霸主取代周天子为列国的盟主。列国相互争霸,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掠夺土地为主要目的的战争更加频繁,大国吞灭小国,逐渐摆脱血缘组织的残余,向领主国家转变。这时君主的地位提高了,继于南方的楚国君主称王以后,列国君主相继称王,“王”字的含义在新的集权制度下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王”有了一方的含义。与列国国君名号的不断加尊成正比,其实际权力也不断提高。
材料二 秦汉帝国的政治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摘编自《先秦政治研究综述》
5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结构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时代根源。(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2分)
50.(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古者,名山大泽不以封,为下之专利也。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司农,以佐助百姓。铁器兵刃,天下之大用也,非众庶所宜事也。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盐铁论•复古》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材料二中提出了什么建议?据材料二,概述提出该建议的理由。(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对西汉社会发展的影响。(5分)
51.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3分) 材料 西汉高祖7年规定,“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西汉会要》(卷47)
东汉章帝元和2年下诏,除规定“人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外,又“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三椹斛,复其夫,勿算一岁。”
——《东汉会要》(卷28)
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唐大诏令集》(卷110)
6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的人口。为保证这一的落实,又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2)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古代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5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题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4分)
7
哈师大附中高二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 B 13 D 25 A 37 C 2 A 14 D 26 B 38 D 3 D 15 C 27 B 39 B 4 B 16 A 28 C 40 B 5 D 17 D 29 B 41 C 6 C 18 C 30 B 42 C 7 A 19 B 31 D 43 B 8 A 20 D 32 D 44 D 9 A 21 C 33 D 45 D 10 C 22 A 34 A 46 B 11 C 23 D 35 B 47 B 12 C 24 B 36 D 48 B 二、材料解析题。((第49题12分,第50题13分,第51题13分,第52题14分,共计52分)
49.(12分)
(1)表现:王室衰微,丧失约束力;列国争霸,摆脱血缘组织,向领主国家转变;列国君主称“王”,地位和权力提高。(6分)
根源:分封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诸侯战争不断。(4分) (2)特征:以主义集权制为核心,形成官僚政治。(2分) 50.(13分)
(1)经济现象:西汉初年,商业迅速发展,商人在社会上十分活跃。(2分)原因:汉初“无为而治”; (2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宽松。(2分) (2)建议:盐铁官营。(1分)理由:私营盐铁造成“浮食奇民”,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1分)铁器为兵器之主要材料,不宜为民众所掌握;(1分)地方豪强经济实力大为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统治。(1分) (3)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1分)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1分)用经济手段加强了集权;(1分)打击了私营手工业和商业;(1分)加剧官吏。(1分) 51.(13分)
(1):鼓励人口增长;(2分)
措施:调整税收;国家直接物质奖励;将人口数量作为政绩考核指标;鼓励婚嫁。(6分)
(2)原因:农业(耕)文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数量多少决定农业盛衰。人口的多少关系到赋税的征收、兵役和徭役的征发,是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5分) 52.(14分)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10分)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根据社会变化在上进行调整。(4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