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附件1: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育类)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教育观念,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在中等及其以上学校承担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以及适应社会需求,胜任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人员。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教育和教学研究、中文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关于本专业系统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科学的教育教学观;了解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以及新发展,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备较为系统、扎实的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和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拓宽专业知识,开辟新的学习领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将新知识、新方法引入语文教学实践,锻炼从教技能;能够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强化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能适应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

3.具有运用文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规范化的汉语言文字,掌握相关文体的写作技能;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4.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语专刊,具有一定的哲学、历史等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

学制:本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 学分:不低于165+(6)学分

四、授予学位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学学 学 项 目 周 数 年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小计 总计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课堂教学 (含实验教学) 教 学 15 17 17 17 17 17 7 11 118 考 试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2 146+(6) 教育实习 10 10 科学研究(毕业论文及设计) (2) 暑假进行 (2) 暑假进行 (2) (2) (2) 暑假进行 (2) 6 6+ (6) 社会实践及其它 校外实践 军事课(含军事理论课、实践课及入学教育) 其它活动课程 (含 机 动) 寒 暑 假 合 计 (6) 2 2 14+(6) 3 12 52 3 12 52 3 12 52 3 12 52 12 48 208 48 208+(12)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 课 程 类 别 公共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专 业 课 程 自 选 课 程 实 践 课 程 素质教育活动课程 总 计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周学时计划分配表 学 期 公共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一 14 计划学时数 766+ (128) 所占% 27.8 7.4 57.4 7.4 100 学分数 41 12 84 12 16 (6) 165+(6) 所占% 24.8 7.3 50.9 7.3 9.7 204 1581 204 18周 2755+ (128) +18周 100 二 14 三 10 四 11 五 1 六 1 七 八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若干 专 业 课 程 自 选 课 程 实 践 课 程 素质教育活动课程 周 学 时

14 2周 14 28 16 若干 14 若干 20 若干 13 若干 4 若干 10周 若干 6周 26 +若干 25 +若干 21 +若干 14 +若干 28 +2周 4+若干+10周 6周+若干 (四)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及学分分配表 1、公共基础课程 学 时 数 序号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三 四 五 171717周 周 周 2 4 3 2 4 4 六 17周 七 7 周 八 11周 考考试 查 √ √ √ √ √ √ √ √ √ 考核方式 计其 中 一 二 划周学 实验 学讲 讲与1517时数分 或实其周 周 授 座数它践 ) 144 112 272 44+ (7) 45+ (6) 45+ (6) 68+ (17) 36+ (92) 4 5 16 56 128 56 0 7 6 6 17 2 4 4 3 2 4 4 3 1 2 3 4 5 6 7 8 9 体 育 计算机基础 大学英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形势与 16 272 3 3 3 5 2 44 45 45 68 36 0 92 1 1 1 1 1 1 92 (2) 1 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4) (2) (30) (4) (选修) 766+ 小 计 41 582 220 (128)

14 14 10 11 2、通识教育课程 学 时 数 序号 课程类别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二 17周 三 四 1717五 17周 六 17周 七 7 周 八 11周 考核方式 考考试 查 计其 中 一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划周学 学讲 实验或讲与15时数分 授 实践 座其数它周 () 204 12 204 12 周 周 1 人文社会科学类 2 自然科学类 3 环境教育类 4 艺术类 5 综合类 合 计(选修12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3至第7学期开设,学生在每一类至少选修2学分的课程,

综合类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1学分)为必选课程。具体实施见《安徽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3、专业课程 学 时 数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一 二 三 四 171717五 六 1717七 7 周 八 考考11周 √ 试 查 周 周 周 3 3 2 3 3 3 2 2 3 4 2 3 4 2 2 周 周 4 2 2 3 3 3 2 考核方式 计学 划周学 时数分 数() 119 102 85 102 102 34 34 102 204 102 34 34 51 102 34 6 5 4 5 5 2 2 5 10 6 2 2 3 5 2 其 中 讲 实验讲与15或实其授 座它周 践 85 68 51 68 68 34 34 68 136 102 34 34 51 68 34 34 (8) 4 34 (6) 3 34 (6) 3 34 (6) 3 34 34 68 34 1 2 3 4 5 6 7 专 8 业 基 9 础 现代汉语 写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古代汉语 中国文化概论 民间文学 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语言学概论 美学 中国文学批评√ √ √ √ √ √ √ √ √ √ √ √ √ √ 课 10 程 11 12 13 14 15 史 外国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 学术研究与论16 文写作 小 计 17 1 17 (3) 14 5 2 2 √ 1258 65 13 952 306 (29)14 16 11 专业 实验课程 小 计 中学语文教学方向 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1 2 3 语言文字运用 中学语文教育史研究 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研究 小 计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102 2 2 2 2 2 2 2 2 2 6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102 2 2 2 2 2 2 2 2 2 6 √ √ √ √ √ √ √ √ √ 总 计 1 2 3 语言研究导论 文学研究导论 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 小 计 总 计 公共文化方向 1 2 3 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秘书实务 安徽文人与文化 小 计 总 计(每生计划学时数及学分) *1、课程编码由教务处统一编制;2、双语教学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用“Δ”注明。

(2)教师教育课程

学 时 数 课程类别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71717 七 7 周 2 学习方式 考核方式 计学 划周学 时数分 数() 其 中 讲 授 51 51 17 51 17 187 实验或实践 17 17 34 八 随课 堂外 考自试 考查 讲与151717其座它周 周 周 1 11听周 周 周 3 3 3 2 周 课 修 1 2 必修 课 程 4 5 6 3 心理学 教育学 现代教育技术学 学科教学论 微格教学原理与训练 书法 51 51 34 51 17 17 221 3 3 2 3 1 1 13 √ √ √ √ √ √ 合 计 4、自选课程 课程() 学 时 数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二 17周 三 17周 2 2 四 17周 2 2 2 五 六 1717七 7 周 5 5 5 5 5 八 11周 考核方式 考考计学 其 中 一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划周类学 讲 实验或讲与15时数别 分 授 实践 座其数它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院系学生选修课程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15 13 14 语言与文化 语用学 现代语言学 中国文字学 汉语音韵学 训诂学 文学语言艺术 言语交际学 现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语法学 普通话训练与安徽方言 中国古典文献学 《诗经》研究 屈原与楚辞研究 史传文学研究 魏晋哲学与诗学 杜甫研究 唐诗与唐代文化 唐宋散文研究 宋词与宋代文化 苏轼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研究 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 明清诗词选读 《红楼梦》研究 桐城派散文选读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试 查 周 周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7 28 中国新诗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研究 新时期文学热点研究 方言与中国现代文学 台港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当女性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 欧美戏剧研究 诺贝尔获奖作品研究 文学社会学 艺术人类学 34 34 2 2 34 34 2 5 29 34 2 34 2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5 5 5 5 《文心雕龙》34 研究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中国禅学与诗学 老庄学说与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西方文艺理论史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 西方文化与礼仪 逻辑学 安徽地方戏与民俗文化 中学文言教学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34 52 53 52 语文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 34 34 34 170 17 2 2 2 34 34 34 10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需修满) 院系学生自修课程 中华传统蒙学经典选读 10 17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34                    《论语》导读 17 《老子》导读 17 李白诗歌导读 17 《宋诗选注》17 导读 《人间词话》17 导读 朱光潜《诗论》导读 鲁迅《故事新编》研究 17 17 《野草》研究 17 曹禺戏剧研究 王安忆小说经典研究 新诗创作引导 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 诗词格律 语义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 17 34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合计(需修满) *课程编码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5、实践课程 学 时 数 序号 (课程编号 课 程 名 称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三 四 1717五 六 1717七 7 周 10 八 11周   考核方式 考考试 查 计学 其 中 一 二 划周学 讲 实验或讲与1517时数分 授 实践 座其数它周 周 ) 2周 10周 6周 +(6) (6)周 18周+(12) 2 8 2 周 周 周 周 1 2 军事课 教育实习 3 毕业论文 6 (2) (2) (2) 6  4 其它实践教学环节 (2) (2) (2) 10+  小 计 *课程编码由教务处统一编制

16 2 (2) (2) (2) (4) (2) 6

6、素质教育活动课程

具体实施见《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素质教育活动实施办法》。

七、专业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总学时:119 总学分:6

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目:(1)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3)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基础理论课,又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传授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能胜任中学有关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继课程“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实例的分析和疑难问题的解析,还要结合常见的语言偏误,加深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理论的理解,指导学生利用基本理论纠偏的方法。本课程还重视学生现代汉语研究基本能力的培养。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写作 总学时: 102 总学分:5 教材:《写作学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参考书目:(1)《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2)《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课程简介:《写作》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分为《写作Ⅰ》《写

作Ⅱ》开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一、全面阐述写作基础理论和写作文体知识。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写作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和理论深化,使之能够用于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并为学生日后进行中学作文教学打下理论基础。二、进行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写作训练。着眼于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引进《写作》课程,在写作训练中着重培养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习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85 总学分:4 教材:谢昭新等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严家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谢冕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是一门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选择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在讲授过程中,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的演变,使学生了解相应的文学史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教育。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讲解的作品的内涵方面包括主题、人物形象、寓意等,艺术形式方面包括构思、结构、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在解读作品时所联系到的作家的创作思想,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的演变,外来的影响等。这门课除了教师讲授以外,还应安排适量的影视片的观摩与讨论。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总学时:102 总学分:5 教材: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1)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3)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5)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以中国现代文学百年发展过程中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社团、作家作品的讲授为主要内容,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及风格,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概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讲授过程中,联系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风格的演变,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教育。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分析文学史的分期,文学思潮的流变,文学流派的风貌,重点作家的创作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归纳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风格,经典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成就。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文学史发展的流变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文学史的基本概貌和发展规律。把握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在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重点作家及代表性作品的讲授分析中,应尽可能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知识传授、历史逻辑与人生关怀结合起来;适当安排影视观摩课,让学生对经典作品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总学时:102 总学分:5

教材: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99年 参考书目:(1)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2)洪波主编《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胡安顺、郭芹纳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6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典范的历史跨度大的文言文文选包含了丰富的语言现象;高频率出现的文言常用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通论包括字典及古书注释、词汇(文字学、训诂学、名物典章制度)、语法、音韵、修辞、文体的特点等基本知识和理论。课程通过以上基本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古汉语语言知识,获得较为熟练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教学中注重实例的分析和疑难问题的解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本专业学生教授中学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其对古汉语常见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中国文化概论》,李平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1)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3)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5)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北京三联书店19年版;(6)张岱年《文化与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课程简介:《中国文化概论》是教育部规定开设的高等院校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门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高等院校学生所应具有的中国文化基本理论和一般知识而设置的。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进而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本质特征,并能够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科学的评判,从而为更新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关怀和心理素质并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提供取之不竭的传统文化资源。本课程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在学习基本文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文化特点等,立足于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化。第二部分主要是部门文化史的讲授,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并运用基本的文化学理论对其进行批评;第三部分主要讲授近、现代文化转型问题,通过对近、现代文化史的讲授,把握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下文化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参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广大学生不仅应当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所认识,而且应当能够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有所思考。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

参考书目:(1)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1版;(3)李惠芳著《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4)农学冠主编《民间文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课程简介:《民间文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基础理论部分,二是分类体裁部分。基础理论主要包

括民间文学的概念、范围、特征、价值;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分类体裁部分,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等。民间文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本课程在系统地讲授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代表性作品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充分结合影像图片资料外,还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安徽本地情况贯穿其中,旨在使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拓展知识面,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乡土的情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 总学时:102 总学分:5 教材:陈文忠主编《文学理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参考书目:(1)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3)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4)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5)刘勰《文心雕龙》;(6)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7)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8)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9)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0)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有关文学活动的理论性课程,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其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同时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体系。以“文学是人性心理的审美显现”为核心命题,以“寓功能任务于对象结构之中”为建构原则,以创作与接受双向流动、历史与现实古今沟通的审美艺术活动为基础,将文学作品置于共时结构与历时过程的核心处进行系统研究。据此,以校编教材为底本,主要讲授三方面内容:一、文学本体。探讨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一般性、特殊性与个别性的本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言、象、意三层结构和叙事、抒情、戏剧、影视四大文体类型。二、文学创作。讨论文学的创作规律和风格,包括创作基础、过程、创作和风格的审美特性、审美形态和文化形态。三、文学接受。以本质特征、结构层次、文体类型、创作规律与原则和风格研究为原理和基础,剖析普通读者的审美欣赏和专业读者的文学批评,着重论析批评的性质、标准和基本范式与论述方法。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04 总学分:10 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1)朱熹《诗经集传》,中华书局1962年;(2)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4)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5)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6)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8)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0)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1)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必修的主干课程。它与《中

国古代文学史》相联系,系统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特色,一方面可以为准确地理解文学史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素质。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的名篇佳作特别多,难以全部细讲,所以本课程把涉及的作品分为讲授篇目与阅读篇目(其中特别重要的作品要求学生背诵),讲授篇目下列讲授内容,阅读篇目仅列出篇目。由于本课程时间跨度大,所以本课程参照其同步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做法,将其按照时间序列分为先秦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分三个学期讲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总学时:102 总学分:6 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1)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2)潘啸龙、蒋立甫《诗骚诗学与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5)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6)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8)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9)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10)董每戡《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自先秦至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注意寻绎中国文学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努力通古察今,为当代的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在描述中国文学史承传流变的过程中,抓住各个时期的重点,以大作家、名作带动文学史的教学;在文学背景、作家和文学作品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核心,阐述文学史的演变过程。由于本课程历史跨度大,将分三个学期分别学习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史,注意理清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文学因革联系。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参考书目:(1)[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2年;(2)胡壮麟、刘润清编著《语言学教程》(第三版)(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2003年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普通语言学理论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运用、古代汉语等课程的提高课。课程内容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为符号系统的特性、语音理论、语法理论、词义理论、文字和书面语理论、语言的发展演变理论、语言接触理论等。该课程通过以上普通语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拓展学生的语言学视野。教学中注重广泛联系世界重要语言的实例,使高度抽象的理论实例化、具体化;注意引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以便能准确地分析某重要的语言或方言中的典型语言现象,为从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美学 总学时: 34 总学分:2

教材: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版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朱立元《西方现代美学史》、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宗白华《艺境》、李泽厚《美学三书》 课程简介:《美学》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美论、美感论、美的创造论等三个方面系统讲授美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使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美的本质、审美形态、审美范畴、审美教育等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美学与哲学、文学等学科的相互关系,学习中外美学思想发展史,锻炼审美实践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文学艺术的欣赏与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哲学的视野。同时针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目的,《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领会审美精神,提升人格境界,为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时: 51 总学分:3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目:(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6)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不同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东方的民族传统特色,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名词术语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中国古代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经验的总结,从中还可以看到中国古人的文学观念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能使我们深入领会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繁荣新的文学创作,提供历史的借鉴。《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梳理和把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和演进规律,总结和凸显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学理论批评的独特贡献;阐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总体特点,主要概念、范畴、命题,重点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文学主张及批评方法等;解读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名篇名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 总学时:102 总学分:5 教材:何锋、钱奇佳主编《新编外国文学教程》,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1)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美】罗德·霍顿、文森特·霍柏主编《欧洲文学的背景》,人民文学出版社;徐耕葆著《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描述世界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和规律,揭示不同时期世界文学发展的特点,介绍世界各主要国家文学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分析世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阶段

性、差异性和交融性。既有宏观介绍,又有微观解剖,从而使学生既能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概貌,又能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学欣赏、评价和分析的能力。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文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1)潘天强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目:(1)柏拉威尔(S.S. Brawer)《马克思和世界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版;(2)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3)马丁·杰伊,单世联译《法兰克福学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刘象愚等译《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复旦大学中文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6)周忠厚、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教学参考书》(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毛庆耆、董学文、杨福生《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为纲,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性论著为目,主要讲授“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四方面内容,通过对经典作家原著的解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知识,熟悉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进程,并在文艺批评实践中灵活运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 总学时:17 总学分:1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1)吴秀明等《文科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王嘉陵《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论文写作指导书系)》,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陈其伟《中文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及进一步深造做铺垫,突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良性的学习习惯与初步的研究能力,主要内容有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论文的类型,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原则、途径与方法,文献调研、检索,文献解读与分析,研究方案制订与执行,问题意识与阐释思路,基本研究方法与研究事例,论文的结构与格式,论文写作技巧及规范等。本课程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语言文字运用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自编《语言文字运用》(孔令达教授任主编)

参考书目:(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4)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

课程简介:开设《语言文字运用》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易混字音、字形的辨识,同义词和熟语的选用,病句的发现与修改,歧义的消除,句式的选择与句式的变换,句子的仿写、缩写与扩写,句子中声音的锤炼,标点符号的使用,常见辞格的运用,表达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记叙文、议论文、

应用文的语言评改,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本课程着力培养本科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助于他们将来一旦走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就能很快地适应教学需求,并取得优良的效果。同时我们也相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的大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学语文教育史研究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1)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2)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课程简介:《语文教育发展史》是专门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一门课程,具有一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可以说与其文化史一样的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渗透着语文教育的内容,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孔子、孟子、朱熹、叶圣陶等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论及语文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旨在了解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全面汲取中国语文教育的有益经验,继承和光大中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深化改革、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提供丰厚的营养和深刻的启迪。同时,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研究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1)《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戴汝潜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2)《名师经验丛书·语文卷》(肖川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3)《教育家成长丛书》(教育部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4)《中国特级教师文库》(教育部人事司组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课程简介:“优秀语文教师教学经验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培养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语文教学技能而开设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现代教育科学一般原理总结、概括、分析、评价我国当代中学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要求大学生了解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学习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运用优秀语文教师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模式展开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使大学生形成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掌握语文学科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教学技能,具备语文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意识。本课程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国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一般优秀语文教师尤其是本省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经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有关文献、观摩和研究教学案例等了解和学习优秀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还可以请优秀语文教师本人现身说法,直接和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加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评价上,注重考查大学生运用优秀语文教师先进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模式展开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语言研究导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

参考书目:(1)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杨锡彭编著《现代汉语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高小方等著《古代汉语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郭熙、盛林编著《普通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胡培俊主编《<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崇文书局2006年 课程简介: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语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把这些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学习语言,把握语言,为将来的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设置本课程的主要原因。同时,本课程也着眼于为报考语言类研究生的同学提供一个复习与提高的课堂交流平台。主要内容有:一、中国语言学学科简介,含中国语言学学科分类体系、当代中国高校语言学专业简介、国内高校语言学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当代海外著名的汉语研究机构及代表性人物;二、语言学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含汉语的书写体系、汉语的知识体系、汉语与社会、汉语与中国文化、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技巧;三、语言学研究入门,含语言研究的方法、当前语言研究的进展以及热点问题、语言学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四、学习语言学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含丰富的语言学理论知识、扎实的古今汉语专业知识、了解中国语言学史等。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文学研究导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1)许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刘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许结《欧美文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向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欧美文学的研究现状,总结学界特别是大家、名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心得,这既是对本科生已有的中国古代史、历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欧美文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深化,又能为他们撰写毕业论文和部分学生进一步攻读研究生学位提供帮助。由于本课程涉及面很大,所以本课程的讲授拟分段进行教学,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欧美文学三个方面的名师来介绍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3)朱狄《当代西方美学》;(4)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5)李泽厚《美学论集》及《美学旧作集》;(6)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7)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8)程正民《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9)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10)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基本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等问题,以期为中文系高年级同学的毕业论文选题及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文艺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意义;中外文艺学、美学研究史概况;文艺学、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热点问题;文艺学、美学的研究方法;文艺学、美学经典论著导读;文艺学、美学经典论文细读,等等。本课程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程讲授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一般学术方

法与特殊学术经验相结合。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陶东风主编《大众文化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书目:(1)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3)鲁宾等《传播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4)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5)陆扬主编《文化研究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崔欣《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刘清平《时尚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简介: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它以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为线索,将系统地讲解大众文化的形成背景,细致地描述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大众文化的理论纷争。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阐释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在充分肯定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美学趣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深入揭示其负面影响;并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当下文化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秘书实务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杨树森《秘书实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参考书目:董继超:《秘书实务》,线装书局,2000年8月

课程简介:《秘书实务》是研究秘书具体业务活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秘书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偏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项秘书业务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操作规范、实施程序以及注意事项等,以培养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能力。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安徽文人与文化 总学时:34 总学分:2 教材:张南等著《简明安徽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1)谢昭新《现代皖籍作家艺术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安徽地域文化与皖籍著名作家文学创作之关系,以培养学生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作家作品的能力,掌握安徽作家的文化心理及其作品的地域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其人文素养。主要内容:老庄经典中的生命感悟;淮南王刘安与《淮南子》;三曹诗文与建安风骨;唐代安徽诗人诗风(张籍、李绅等);梅尧臣、张孝祥的诗风词韵;桐城文会与桐城派古文;吴敬梓与《儒林外史》;陈独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与中国新诗;吴组缃小说的皖南社会风情;苏雪林散文与徽州文化;张恨水与皖江文化;朱湘诗情与楚风楚韵;两淮文化与皖西北作家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