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来源:宝玛科技网
陆集中心学校教学案设计

课题 课型 1 教 学目 标 2 3 教 学 要 点 重点 难点 登鹳雀楼 新授 主备人 课时 苏永娟 1 执教人 授课时间 苏永娟 11.8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讲授法 讨论法 个性设计 通过欣赏儿歌《悯农》,让学生放松心情,拉近师生间距离。 讲解:左面是木字旁,右面的上面 “米” 右边的这个字呀也念“娄”,上面一个“米”字笔画比较多,所以写的时候要紧凑一些。下面的这个“女”字要把“米”字托住,所以横画教学后记 我看到小朋友略显紧张的小脸渐渐变得舒缓起来了。 有的小朋友沉醉在音乐当中,和着旋律一起唱时,欣赏儿歌这一环节达到预期目的。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教学法指导 示范法 集体智慧 课前互动: 1、老师自我介绍。 2、播放儿歌《悯农》,活跃课堂氛围,师生进一步熟悉。 3、由音乐引出授课相关内容。 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它的歌词就是一首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结束的时候,看你能不能把将要学的这首古诗也唱出来呢?好好表现哦! 要拉长。 采用个别读、小组(一) 生字教学导入。 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1、读:指名读,齐读。 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今天啊,有一个生字朋友出来和二(3)说说对字的认识。 班的小朋友打打招呼,谁认识它呀? 设计一个师生背诗(课件出示:生字“楼”) 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2、写:注意形与声,字的结构 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师:古时候,楼房都是用木头建成的,所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以“楼”字的左边是一个…… 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课件出示:楼的画面) 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师生齐书“楼”,师范写一笔画,生说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一、引入新课 出该笔画名。) 情、音高等。 (二)、理解诗题,简介诗人。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座楼(出示),它叫鹳雀楼。谁能说出它的名字?(出示:鹳雀楼)因为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栖息在上面,所以叫它鹳雀楼。鹳雀楼本来并不出名,就因为一个人写了一首诗而名扬四海。这个人叫王之涣。他是唐代的大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学习空间 指导。 教学生字“入”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通过想像,学生的说话练习“我仿佛看到了 。” 这样诗中描写的景色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雀楼》这首诗。因为这首诗,鹳雀楼成为们,现在我们这个难点。 已经站在鹳师:同学觉中已突破了配乐写我国古文化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登雀楼最顶层,字可以起到静鹳雀楼》(板书课题)。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初读诗句 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生自渎课文)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2、学习生字 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小朋友读得好,如果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同学们你们心增加感情的看到了什么作用,可以把美景? 内心的力量更多的容忍的字里面。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生赛读 看着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师读,生评价) (课件出示:古诗)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诗要领。(读诗要有停顿,有重音) 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学生练习读诗) (课件出示:画出停顿符号的古诗) 2、诗中画 师:在每一首诗中都藏着画面,你们能读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吗?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太阳 黄河 鹳雀楼 山 ) 提问: (1)太阳在文中指的是什么?诗人是什么时候去登山的? (2)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依靠着什么? (3)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小结: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诗中理 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课件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诗人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板书:登高才能望远)指导读。评。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4.小结:一千多年前,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引读),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于是诗人说(引读)。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写诗人看到诗句是——?写诗人想法的诗句是——?(指导背诵诗句) 四、写字教学: (课件出示:雀 依) 1、教师范书,学生空书。 2、生习字册描红。师强调写字姿势。 师:我来说口令,你来跟我做。“身正、肩平、足安。”师巡视指导,点评姿势,强调描红、写字要求。 3、投影展示(有梯度的展示) 五、欣赏名楼,课后拓展 (课件出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图片)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岳阳楼、黄鹤楼和滕王阁的古诗并阅读。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登高才能望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