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归于朴素
——读《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有感
有一样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总是被人们赋予各种生命——它是助人成功的基石;它是指引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它是照亮前进道路的灯塔;它是永恒的信念;它是拼搏的精神;它是炽热的追求;它就是——梦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有一个幸福的教育梦。
我梦想我的学生尊重他人:见到老师问声好,同学回答仔细听,放学回家帮父母,路遇老人要搀扶;我梦想我的学生热爱学习:主动预习认真听课,放学回家完成作业,不懂就问及时解决,留心生活处处观察;我梦想我的学生快乐成长:跑道上有矫健奔跑的身影,球场上有永不放弃的球员,操场上迎着阳光做体操,舞台上有多姿多彩的节目,琴房里有跳动的音符,画板上有肆意勾画涂抹的生命,脸庞上有无比灿烂的笑容。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思考着教育的真谛,也曾翻阅大量书籍,希望能在与先哲名家的接触中,获得交流与共鸣。当我偶然遇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这本书,突然有一种“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感觉。捧着这本书,细细品味书中的教育理念,张康桥校长的每一个论述、每一个故事和实例,让我有一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惬意与满足。我发现自己寻找了这么久的教育的真谛原来是如此简单和平凡:让教育归于朴素。
翻开书的第一章“自由的沃野”第一节“孔子:追求可爱的教育”,我就感到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孔子一直是我所崇拜的,他的教育思想理论和观点一直在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一生学习的写照,也是我用来鞭策自己的名言,这也正是我希望自己能够教会孩子们的。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真正的学习,意在唤醒生活的智慧,培育一种完整快乐的生活。我希望孩子们懂得,学习主要的两条途径是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和注重社会实践。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他总结的教学方法,这也正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的:面对学习,不到苦思不懈的程度,老师不会去开导他;只有当思考且有所领悟,但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这时老师才会去启发他。
然而张校长用“可爱的教育”来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以前从来没听过这个说法,但是却感觉很贴切。这个“可爱”是指没有任何功利心、没有任何杂念、近乎赤子般的纯真、澄明的教育,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教育,而这也是我们当今最应追求的教育。在书中,张康桥校长提出观点:孔子认为“好的教育需要真诚”。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学生说话时违背自己内心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又想,又有多少教师说话能始终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呢?汤普金斯在《沮丧者教育学》中直白地写道:“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困扰在于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和需要的东西,而是向学生显示我有多聪明,向他们显示我知识多渊博,向他们显示我备课多认真。我就是在进行一场演出,其真实目标不是帮助学习,而是以此使他们对我有一个好的评价。”是啊,我们时常陷入这样的困扰,为了一个“好的评价”,学会了掩饰与炫耀,而不是真诚地表达自己。而更可悲的是我们都已经把这些视为平常,从来没感觉这样的教育状态有什么不妥。看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面对学业成绩的压力,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被一些功利性的、现实性的东西所束缚。不仅老师,就连家长也常常对孩子们说:“你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你们学习是为了能为家族光耀门楣;你们学习是为了以后能找到一个轻松的好工作;你们学习是为了不再像我们一样没文化。”在身边,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家长们看到或者听说哪家小孩又报了一个培训班,哪家小孩又在奥数比赛获奖了,哪家小孩又参加了什么节目表演,就逼着自己的孩子也去报各种各样的培训。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天敌:别人家的孩子。可是,我们是否真正停下催促孩子们的脚步来思考过他们是否感到快乐呢?我们的教育在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总是会不知不觉走在一条无可奈何的道路上。老师为了上好一节优质课,不厌其烦地上课、改课、再上、再改,只为让一切天衣无缝,锦上添花。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一种真诚朴素的态度,只需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学习。老师不必向学生炫耀自己学识,不必为了一个“好评价”而掩饰与炫耀。学生也不必为了一个“好评价”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一切归于朴素,归于学生的真实发展需压迫。很欣赏张校长在这一小节最后的一段
话:好的教育需要真诚反省,追求立言与立人的和谐统一,而真正好的教育才是“可爱的教育”。
读到此,学到此,回头去看看我自己的教育梦想,或许它应该变成如此简单的几个字:让教育归于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