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为了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90周年,2019年5月18日,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 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图片能反映北京人生活状况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干栏式建筑
C.打制石器 D.骨耜
2.歌谣“骨木石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情况( ) A.山顶洞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居民
D.北京人
3.浙江绍兴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A.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C.治理水患,造福人民
B.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4.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5.下列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
A.中华文明的演进 C.耕作技术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进步 D.古代纹饰的演进
6.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说明了人的祸福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韩非子
7.公元纪年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的时间应该在( )
A.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300一公元前200) B.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00) C.公元2世纪(公元100一公元200) D.公元3世纪(公元200一公元300)
8.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修建阿房宫 C.楚汉之争
B.秦末农民 D.秦的
9.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 A.秦﹣﹣﹣西汉 C.东汉﹣﹣三国
B.西汉﹣﹣﹣东汉 D.三国﹣﹣西晋
10.阅读如图“西汉初期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B.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C.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王朝 D.推恩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1.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12.“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13.“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疑。”这是说的西晋开始走向衰落,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历史事件是( ) A.官渡之战
B.“八王之乱”
C.赤壁之战
D.“五胡”内迁
14.现在,大型手术使用全身剂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制成这种药剂的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15.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详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 的典范,这部史书是( ) A.《史记》 C.《伤寒杂病论》
16.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
B.《春秋》 D.《尚书》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7.如图所示,地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
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9.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是( )
A.西汉
B.东汉
C.曹魏
D.北魏
20.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缀术》 C.《伤寒杂病论》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40分)
21.(13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写出秦孝公任用“商君”变法的目的。写出这场变法与“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如图所示
B.《水经注》 D.《齐民要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措施?除此之外,秦朝在地方上确立了什么制度来加强集权?
材料三 (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除材料中所述的措施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你谈谈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2.(13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人治国思想】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材料一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古代治国方略】
材料二 (秦朝)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十批判书》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人君就无法维持统一。“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3)材料三反映出了西汉哪位皇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该皇帝还在哪里兴办太学?
【现代治国理念】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
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4)依据材料四指出现代化国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3.(14分)国家领导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1)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一诗中提到了“玉门关”。汉朝时曾把“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作什么?为加强对该地城的经营,西汉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如图所示
(2)写出材料二中A点代表的城市名称以及B点所代表的国家。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
材料三 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往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①大量的丝绸和丝织品 ②凿井、冶铁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①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 ②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 ③罗马的杂技、印度的佛教
(3)材料三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何时?南北朝时期为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请你举出两个最著名的石窟。
材料四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指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5)结合上述材料,请你给丝绸之路重新命一个名字。
参
一、CCCCA AADAC BDBBA CBDDD
二、21.(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或富国强兵);商鞅变法为“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奠定基础。(写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也可) (2)统一文字;郡县制。
(3)孝文帝;学汉语、穿汉服、与汉人联姻等。(答出两点即可)
(4)作用:改革促进社会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意思合理即可) 22.(1)孔子;儒家学派;为政以德。 (2)百家争鸣。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长安兴办太学。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3.(1)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2)长安、大秦(罗马);张骞。
(3)西汉末年(写“西汉”也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4)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5)黄金之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探险之路、人生之路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