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资构成及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

工资构成及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

来源:宝玛科技网
工资构成及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

作者:雷 宁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雷 宁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部,西安,710054)

摘 要: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不仅要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工资并不是劳动力价值的简单再现,而会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

关键词:工资;美国;劳动力价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2-0238-02

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决定工资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存在于工人体内的劳动能力,“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的物化形式”[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2]。对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而言,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就是在劳动个体已经存在的前提下,“个体本身的再生产或维持。活的个体要维持自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必需生活资料不仅要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组建家庭哺育后代,经过必要的教育和训练再生产出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商品。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总和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力的补充者即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劳动者再生产自己所需“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要求。因此,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4]。

以美国为例,美国劳工局统计了美国家庭1998-2008年的平均年度消费支出[5],支出总额为分别为35,535美元和50,486美元,相关统计数据详见下表:

依照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理论,通过对一个国家社会必要生活资料量的测算可以推算出该国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必需生活资料需要满足劳动者本人和家属子女生活所需,故需要以家庭消费支出作为测算的依据,而不能仅仅计算单个劳动者生活消费支出。二、必需生活资料包含教育和培训的费用,上表已经包含教育和培训支出。三、注意统计口径的差异,某些统计针对个人的平均消费支出,某些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测算,需要在计算劳动力价值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美国家庭平均就业人口数为1.3人,可以通过家庭平均消费支出推算出工人维持自身生活和传宗接代的必需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值,公式如下:

由家庭年度消费支出可以推算出1998年和2008年,美国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分别为27,335美元和38,835美元,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直接报酬[6]分别为14.79美元和19.69美元,年劳动时间[7]分别为1847小时和1792小时,由此折算出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分别为27,317美元和35,284美元,与同年度劳动力价值非常接近。

总体来看,工资并不是劳动力价值的简单再现,而会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可能由于劳动力短缺而导致工资抬高到劳动力价值以上;也可能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而将工资压低到劳动力商品价值以下,劳动力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而当劳动者找不到雇主而失业,劳动能力卖不出去的时候,劳动者的工资就等于零[8],劳动力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工资和劳动力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在较长的时期内,从整个社会平均来看,工资水平由劳动力价值决定。

工资在总产出中所占比重下降

根据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数据[9],以2002年每个雇员的平均产出和工资为基准(100),比较美国1960-2008年的人均产出与工资的相对变化情况,得到下图:

人均产出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从1960到2008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均产出从23.7增长至128.9,增长了4倍多,而同期工人工资从43.7增长至96.4,仅仅增长了1.2倍,而且不同于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工资在若干年份出现了下降,从1992年开始,实际工资在近16年的时间里,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而从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来看(同样以

2002年为基准,设定为1),从8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以来,工资在总产出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从1986年最高峰时期的209.27%下降到2008年的74.79%,下降了近三分之二。在产出快速增长的同时,实际工资增长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快速下滑,即使从2002年算起,到2008年,工资占总产出的比重也下降了四分之一。

制造业工人在总产出中所占比重持续降低,分配结构日益向资本倾斜,劳动的相对价格下降,意味着在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下降,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下降。“在劳动生产力提高时,劳动力的价格能够不断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资料量同时不断增加。但是相对地说,即同剩余价值比较起来,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

降”[10]。决定劳动力价值的是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不是它们的量。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必需生活资料的量有可能增加,但是生产必需生活资料的时间有可能缩短,以劳动时间计量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不仅是同剩余价值相比较不断的下降,而且同以前的劳动力价值相比较,绝对的下降;即使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在上涨,但是劳动力的价值还是不断下降。

参考文献:

[1]、[2]、[3]、[4] 、[10]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87、193、194、193-194、571页,人民出版社,2003.

[5] 美国劳工局:《Consumer Expenditures》,http://www.bls.gov.

[6] 美国劳工局:《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Hourly Compensation Costs in Manufacturing》(Hourly direct pay),http://www.bls.gov.

[7] 美国劳工局:《Charting International Labor Comparisons》,http://www.bls.gov.

[8] “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对工人就毫无用处,不仅如此,工人就会感到一种残酷的自然必然性:他的劳动能力的生产曾需要

一定量的生存资料,它的再生产又不断地需要一定量的生存资料.于是,他就和西斯蒙第一样地发现:‘劳动能力……不卖出去,就等于零’.”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96-197页,人民出版社,2003.

[9] 美国劳工局:《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 Trends》,http://www.bls.gov.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