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8期 2015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Vo1.31 No.8 2015 文件编号:1003—7586(2015)08—0012—02 自主导学”教学中“驱动问题”的创设策略 江建来摘要(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福建龙岩 364200) 叙述了“自主导学”中“驱动问题”创设的教学要求和流程,其策略有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 驱动问题 自主导学G633.91 “度”、“序”、“点和面”,以及“针对性”。 关键词教学研究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1基于“自主导学”教学的要求及流程 表1 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表 环节 具体任务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导学”要求生物教师以引领学生“质疑和思 考”的学案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的方式完成学案。教师批阅后,在问题的解析过程中, 通过师生高效互动、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让生物课 堂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心智发展的教学。图 1、表1为其教学流程的环节及具体要求。 准备阶段, 集体备课, 课前做有 精心备课, 预习 重在培养学 形成导学案; 针对性的预 下发导学案; 导航 生的自学能 学法指导;根 习;反馈预 激发学习小组 力,奠定学习 据要求,完成 习中遇到存 的能动作用: 基础。 预(复)习 在的问题 提供学法指导 创设驱动 提出问题; 通过小组 巡查、问题 问题,引导 尝试解决;合 学习、讨论 学生探兖重 作、讨论和探 和探究,实 点拨。做好学 探究 难点生探究问题的 提升 究;检验结论, 现问题的解 能力 . 阐述观点 决 示范 ,启发、 图1教学流程 2基于“自主导学”教学中“驱动问题”的创设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中学生 物教师在认真领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备好生物课 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创设出有 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驱动问题,以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度” 学生主动 收集问题; 学生通过 预批学案, 诱导 学习,教师 集中阐释;设 庙学和教师 针对性讲解, 结合学生实 计问题,解决 解疑;并拓 突破重、难点; 深化 际并进行针 实际问题设计新问题, ;小 展延伸,增 提升学生的迁 对性的解析 结 加探究广度 移能力 自我归 构建知识 引导学生对 整理 纳、总结和 归纳并构建 框架,结合 所学的生物学 回馈 概括所学知 知识体系:反 师生评价, 知识进行总结、 识,提升能 馈和解决疑点 矫正学习误 归纳和扩展;写 力 区 好教后记 教师在设计学案中问题时,应基于学生的认知结 构、认知能力和技能结构等,注重问题的思维负荷,从 问题的梯度、广度、深度、密度以及整合度等方面综合 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设计出一系列 关键性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案例1:当学生学习完“减数与受精作用” “DNA的结构和复制”和“中心法则”等知识内容以 后,就可以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 上,创设“为什么子代和亲代极为相似”这个驱动问 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只需跳一跳 体验 学以致用, 巩固知识; 自主复习 精选生物学 成功 解决问题,体 落实作业;检 并完成作业 试题:批阅与 验成功 查反思; ’答疑 便能摘到“果子”,问题很顺利就得以解决。 2.2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序”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把握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 次性和系统性,做到由浅人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 环环相扣,从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方面设计提问。 案例2:设计复习“渗透吸水”原理的问题组: (1) 渗透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成熟的植物细 胞就是一个渗透装置吗?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立项批准 号:FJJKCG14—495)的阶段成果。 (2)必修1的“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的实验中,若将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 验,能成功吗? (1o)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物膜的特定 功能; (3)若用物质量浓度为0.6 mol/L钾溶液代 替0.3 g/mL蔗糖溶液做上述实验时,会发生质壁分离 后自动复原现象,为什么? (4)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不会发生渗透作 用,对吗? (1 1)气体0:、CO 等可以直接通过④进出细胞, 氨基酸、葡萄糖则需要⑤的协助; (12)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和神经纤维上传导, 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1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与生物膜无 关; (14)提高农作物的抗性与该膜的特点有关; (15)硝化细菌和酵母菌都具有完整的生物膜系 统。 (5)如何运用该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液的浓 度大小? 这些有“序”的问题组作为小组讨论的驱动问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 深刻性向纵深推进。 2.3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点”和“面” 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 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和途径去寻找与此中心有关联 的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维加工,学生 请你判断上述说法正确的有 。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创设的问题归 纳概括,并作为驱动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激情高涨,思 维活跃,促进其对知识从“点’:到“面”的思考和理解, 对提升思维的敏捷性、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 义。 2.4关注驱动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 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智力情绪和学习兴趣得以激 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3: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对“生物膜”知识 的复习,教师课前以图2“膜结构”这个“点”作为载 体,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多角度、多层面创设出 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即“面”的问题)。 然后,将学生创设的问题收集汇总,并用作为教 学中的驱动问题: ~ 生物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 性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复习知识,可就规律 性方面或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设问;对讲评课,可从 思考方法和解题规律上进行设问。这样可以真正实现 目标明确,每次发问,必有所为。 案例4:针对“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 ”实验的教学,为了使问题目标指向明确,可设计 以下问题:(1)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 的原理是什么?(2)最佳的取材时间(或为什么在根 尖长到5 cm时取材)?(3)用什么试剂解离?解离有 何作用?(4)漂洗的目的是什么?(5)用什么染色剂 来染色?(6)压片的目的是什么?(7)观察过程中,在 个视野里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的连续过程 一图2细胞膜亚显微结构 吗?怎样操作才可以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这样“有的 放矢”的问题设计,便可使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实验要 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 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实施“自主导学”的高中生 物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法指导,教学中以 “问题为明线、思维为主线和发展为暗线”贯穿整个过 程,必将有利于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实现“授人以 (1)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胆固醇和脂肪; (2)在细胞识别和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物质是 ①和⑧; (3)⑥是胆固醇,说明该生物膜是动物细胞; (4)核膜具有两层④; (5)若这是某细胞器膜,则通常没有①,但是可 能产生ATP; 渔”。同时,对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推进教学改革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6)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只与④有关; (7)细胞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有关; (8)用蛋白酶处理后的生物膜,其组成改变,但 其通透性不变; (9)细胞膜的选择性取决于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 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学发.“问题驱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自争研究与实践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2):22—23. 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