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来源:宝玛科技网
“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的策略研究

摘要:“双减”聚焦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合理规划课后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压力,促进个人兴趣爱好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双减”的要求与教学活动高度融合,通过实践活动、分享与练习,创建平等、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活动中,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同时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进行认真反思,在反思与完善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素质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体系的逐步完善,现阶段的学科教学需要全面、科学、合理,即要面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学科理论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素质训练。一些教师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教学的发展模式和素质教育模式,也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从传统教育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素质教育的权重较低,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后续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优化和创新教学理念,使学科教学工作面向学生素质教育。

1.2教学方式不够合理、科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就是教师的一支粉笔走天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自我提升的数学实践和创新,学生缺乏自主合作交流的形式,这些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一问题的出现是

教师备课、上课模式的落后导致的,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教师要更新理念,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探究。

1.3数学教学中欠缺创新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的设计,教师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教学中的难度,学生的不同学情,要有不同的分层设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的不同,掌握程度的不同,以及课上接受能力的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来设计创新题目创新教学方式,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实现课上课下的创新设置。而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存在过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知识理解的差异性以及能力的提升的差别,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需求差别缺乏理性的设计和创新的设置。这样就造成有的教师小学数学课堂简单易懂,但学生上得比较枯燥。教师似乎每节课都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在课上素养的落实,缺乏真实有效的设计。无论是课程题目的难度还是课上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后延伸环节在教学后家校合作的创新设置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数学课堂有待教师去研究解决。

2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趣实结合,创新趣味化的教学过程

为真正落实教育“双减”,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应积极创建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以确保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探索知识,掌握方法,以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教师通过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内需,更好地经历探索的过程,激发思维的碰撞,挖掘知识的本质,并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以“眼力大挑战”的闯关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第一关“明察秋毫”中,通过“比比谁的面积大”,比较两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在这一关中让学生复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渗透了割补法。在第二关“独具慧眼”中,教师将长方形框架拉动后变成平行四边形。在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中,激发了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欲望。接着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议一议等,使

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火花,展现出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为接下来的对比优化,进一步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资源。在第三关“火眼金睛”中,教师设置了找陷阱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了“为什么求平行四边形面积不能用底乘斜边”,学生再一次体验了转化思想,找到问题本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又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玩“我是小闹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猜测时间。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猜测,使他们更深入地体验到秒的长短,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趣的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地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调查表明,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更容易获得知识,所以游戏教学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教学途径,能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科素养。

2.2问题提出,建构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经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小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适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更好地专注于课堂当中。通过问题提出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激发其创新思维。

2.3动手操作,设置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拉进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主动地探究,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因此,教学中应适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情境,设置有效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主动探究。如,在教学“容积单位升与毫升”时,教师首先设置问题:一个未拧紧的水龙头,1分钟浪费多少水?1小时浪费多少水?1天呢?1年呢?让学生进行课前实验,然后让学生将1分钟浪费的水带入教室,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些水的体积是多少?从而引出容积单位毫升,再让学生分小组用量杯进行测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1天、1年浪费的水的体积,从而引出容积单位升。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一盒纯牛奶、一瓶修正液、一瓶矿泉水、一瓶止咳药、一个一次性杯子等的容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容积单位在生活中的

应用。就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际操作、认真讨论、大胆猜测、精确验证等过程,他们在看、听、说、做等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了数学探索的乐趣。又如,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在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10元等于0.1元后,教师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从米尺中找出0.2米,从1瓶矿泉水中找出0.3瓶,从1千克白糖中找出0.5千克,学生通过小组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了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体验了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学习活动中,亲身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度地挖掘知识的本质,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同时,获取了新知识,从而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3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简单讲解数学知识的授课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的深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带领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学科理论内容的学习,并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模式引导下,在学习观念、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应用上逐步形成良好体系。最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构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以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斌.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73):70-72.

[2]黄永胜.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69):73-75.

[3]翟艳荣.浅谈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63-1.

[4]尚有平,雷红琴.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2):113.

[5]付炜.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98-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