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27卷 第6期2006年6月

文章编号:0253-9721(2006)06-0100-04

纺 织 学 报

JournalofTextileResearchVol.27 No.6Jun. 2006

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李永贵,赵苗,梁继选

1

1

2

(11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1宿州市碳纤维厂,安徽宿州 234103)

摘 要 活性炭纤维(ACF)由于具有优异吸附性能和使用价值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它在我国生产规模小、实际应用少。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促进其推广应用,对近年来ACF的研发应用进展做了综述,并分析了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分析表明,规模小、生产和使用成本高、研究深度和实践应用不够,严重阻碍了ACF的推广应用。今后应该重点研究ACF的再生技术,扩大应用研究和实践领域,提高性价比,从而推广其应用。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TQ342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activatedcarbonfiberinChina

LIYong-gui,ZHAOMiao,LIANGJ-ixuan

1

1

2

(11SchoolofTextile&Garment,SouthernYangtze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21SuzhouCarbonFiberFactory,Suzhou,Anhui 234103,China)

Abstract Becauseofitsexcellentabsorptioncapacityandapplicationvalue,theactivatedcarbonfiber(ACF)hasbecomeahottopicbeingstudied.However,itsproductionscaleissmallandpracticalapplicationislimitedinChina.Forthepurposeoffurtherresearchandpromotingitsuse,its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inrecentyearswasreviewed,andthecausethathindersitsdevelopmentwasanalyzed.ItwasshowedthatfactorsseriouslyimpedingtheapplicationofACFincludesmallproductionscale,highcostofproductionandapplication,andinadequacyinresearchdepthandapplicationpromotion.ItissuggestedthattheregeneratingtechnologyofACFbethekeyforresearch,appliedstudybestrengthened,andtheperformance-priceratioenhanced,soastopromoteitsapplication.

Keywords activatedcarbonfiber;application;progress 活性炭纤维(ACF)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吸附材料与传统的吸附剂活性炭(GAC)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吸附性能和使用价值。国内很多院所和企业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我国ACF的生产规模小,实际推广应用少。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ACF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缓慢的原因,找出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促进我国ACF的发展。

结构,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ACF含氧官能团的数量。文献[2]采用热重分析法(TGA)分析了磷酸、磷酸铵和硫酸铵对粘胶纤维的热分解促进作用,提出用峰高与半高宽之比表征热分解峰的形态。该值越低,反应越缓和,越有利于提高炭化、活化得率。文献[3]通过元素分析(EA)、X-射线衍射(XRD)、XPS、差热分析(DTA)等方法,证明不同比表面积的聚丙烯腈基ACF(PAN-ACF)具有不同的表面微结构。文献[4]研究表明,1173K高温处理后的沥青基ACF的微孔孔径更加集中于015~110nm,大于110nm的微孔明显减少,类石墨微晶结构和部分官能团发生变化。

上述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合理控制生产工

1 研究现状

111 基础理论研究

文献[1]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光电子光谱测定法(XPS)研究了粘胶基ACF的表面

收稿日期:2005-08-11 修回日期:2005-11-25

作者简介:李永贵(1972-),男,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纤维材料开发与应用。

第6期李永贵等: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101 >

艺,制造不同比表面积及结构特性的ACF。但国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与发达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纯菌液挂膜3种方法中,最佳的ACF微生物固定方式是纯菌液固定

[16]

。采用生物ACF处理的水质可

112 生产技术

近年来ACF的生产工艺已基本成熟,但ACF价

格高,严重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因此,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仍是该领域的重要课题。

用特种聚丙烯腈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制备针刺非织造布,经预氧化、炭化、活化制备PAN-ACF毡。该法有望突破PAN-ACF生产效率低,尤其是大丝束预氧化成本高的瓶颈,并使最终产品综合性能得到提高。利用静电技术制成的ACF静电植绒制品保持了优良的吸脱性能,有效地解决了ACF

[7]

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5,6]

达饮用水标准。在处理容量和处理效果上均显著优于生物活性炭与ACF,显示了此项新技术在水的深度处理领域里的应用潜力

[17]

114 新品种开发

一般ACF属于微孔型,不能吸附大分子物质,使其应用受到。近年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也只能获得中孔型。文献[19]采用高膨润度值的粘胶纤维,制得了表面具有大孔分布的ACF。其大孔孔径主要分布在50~200nm之间。

[18]

115 改 性

ACF具有吸附选择性,这和其孔结构与表面官能团有关,国内一些学者对ACF进行了改性,以期提高其吸附性能。如经酸改性后ACF对苯、氨类吸附性能有所提高

[22]

[20]

113 再生技术

ACF生产成本高是导致其价格高的主要原因,但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成本似乎已近极限。因此,改进再生技术,延长使用寿命,弥补价格高的缺

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光催化、生物和电热再生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光催化技术是ACF上吸附有光催化分解剂,在光照和该催化剂的作用下,吸附在ACF上的有机物能够被催化分解。吸附和分解是同时进行的,因此,ACF可连续使用,无需专门再生。ACF同时起到吸附剂和催化剂载体的作用。主要制备方法:采用分子吸附沉降法或溶胶凝胶法将TiO2颗粒附着在ACF上

[8,9]

。负载铜离子能明显改善ACF

[21]

对NOx的吸附效果。氟化ACF对氙气的吸附量

有所增加。ACF经远程氮等离子体改性后,增强

[23]

了对碱性染料结晶紫的吸附能力。

2 应 用

ACF可广泛用于环保、化工、医疗等领域,但由于价格等原因,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并不多。目前,国内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211 有机溶剂回收

采用ACF回收有机溶剂及其再生相对容易,因此,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应用进入实用化阶段。

宇清化工环保产业发展中心采用ACF从有机尾气中回收有机溶剂,回收率达98%以上,具有ACF用量少,占地小,全自动运行,吸脱速度快,耗能低,投资回收期短,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

[24]

。TiO2在太阳光照下具有降解活性,尤其

是在紫外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甲醛起到良好的吸

[10,11]

附光催化氧化作用,对聚乙烯醇等不能加热再生的大分子具有高效的光催化分解能力

[12]

。将载

银二氧化钛沉积在ACF表面,ACF的微孔结构和吸

[13]

附性能基本不变,但抗菌性可大大提高。

生物ACF将ACF的吸附功能与微生物对细菌、有机物等生物降解功能联用,使生物ACF具有自动再生功能。何振坤等人研究了以ACF作为细胞固着化载体及载体表面特性对生物膜活性、菌液中微生物活性与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ACF表面润湿性与某些酸性官能团的增加,有助于表面微生物的生长;改善ACF表面的吸附特性有益于微生物固着及挂膜;增加ACF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其表面微生

[14,15]

物的活性。在自然挂膜、活性污泥上清液挂膜、。该吸

附装置于2003年在中国石化荆门分公司酮苯脱蜡

装置中使用,对安全气中丁酮、甲苯的回收率在98%以上

[25]

天津化工厂采用河北中环环保设备公司的ACF吸附回收氯乙烯系统,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26]

益。河北沧州大化集团在双氧水装置的氧化尾气处理中采用ACF吸附净化技术,对含有机物的废气实现全自动连续净化和有机溶剂回收。杭州凯明环保设备公司开发的KYE型有机废气净化装[27]

=102 >

置采用了ACF作为吸附剂。

纺织学报

工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已经停产

[43]

第27卷

212 空气净化与烟气脱硫

含硫废气的传统处理方法投资大、回收率低甚至造成二次污染。采用ACF对烟气脱硫,其吸附容量是GAC的16倍,损耗率仅为GAC的1P12,脱附效

[28]

率可达9919%,能够减少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ACF对SO2的吸附是以化学吸附转化为硫酸为主的反应,ACF起吸附剂兼催化剂的作用。采用真空脱吸)水洗)真空脱吸来再生ACF具有能耗低、再生

[29]

彻底、无污染的优点。

我国生产的ACF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国内的消耗量很小。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ACF的研究和工业化生

产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应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ACF的再生技术,尤其是生物、光催化和电热再生技术的研究。若能使ACF的再生工艺简单、损耗低、能耗小,就可以弥补ACF价格高的缺点。尤其是生物和光催化再生技术,能够连续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产技术的研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尤其要提高生产效率。

3)扩大应用研究与实践领域。扩大ACF使用范围,增大使用量,从而扩大ACF生产规模,使用规模效应来降低价格,促进其推广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ACF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取得突破,价格降到合理水平,能够取代GAC,前景将非常广阔。

FZXB

213 水处理

一般情况下,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ACF主要用于废水的高级处理。

利用ACF和电动力学作用协同处理饮用水,能够有效提高ACF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ACF对不同种类的水溶性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适用于印染废水的高级处理

[31]

[30]

。采用ACF物理

吸附和电解氧化分解可以有效去除化工废水中的酚

[32,33]

类污染物质。另外,含有有机磷农药的废水也可用ACF净化

[34]

214 其 它

用ACF制作的防护口罩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35]

参考文献:

[1] HuangQiang,HuangYong-qiu,PanDing.Astudyonthe

surfacestructuresofviscose-basedactivatedcarbonfiberby

FT-IRspectro-scopyandXPS[J].JournalofDonghuaUniversity,2004,21(1):57-62.

[2] ZengFan-long,PanDing.Catalyticpyrolysesofrayonand

theeffectonactivatedcarbonfiber[J].JournalofDonghuaUniversity,2004,21(2):1-5.

[3] 吴明铂,查庆芳,邱介山,等.PAN活性炭纤维表面结

构PAN[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43(5):591-594.

[4] 乔志军,李家俊,赵乃勤,等.高温热处理对活性炭

纤维微孔及表面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4,19(1):53-56.

[5] 李永贵,陈东生,高卫东.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非

织造布的研制[J].纺织学报,2002,23(2):65-66.[6] 陈东生,甘应进,张宏伟.混纺活性炭纤维针刺毡的

生产与预氧化[J].纺织学报,2005,26(6):102-104.[7] 季涛,高强,王春梅.活性碳纤维静电植绒技术与产

品应用研究[J].纺织学报,2004,25(5):109-111.[8] FuPingfeng,LuanYong,DaiXuegang.Preparationof

TiO2photocatalystanchoredonactivatedcarbonfibersand

itsphoto-degradationofmethyleneblue[J].China现代医学也开始采用ACF做抗菌药物的载体,并证

[36,37]

明具有优异的卫生防护性能。

作为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材料,ACF明显优于活性炭

[38]

Kr是核裂变的重要气体产物,可以根据Kr的

239

排出总量来衡算裂变产物Pu的生产规模,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气取样分析来辅助判断是否有核爆炸发生。文献[39]研究了ACF对Kr的吸附性能。ACF

[40,41]

有望用于存储天然气、氢气等,还可用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分析测试[42]

3 工业化现状

近几年,我国ACF的工业化生产发展迅速,有几十家生产企业陆续建立,规模从十几吨到几十吨不等,这些企业不仅专门生产ACF或把它作为配套延伸产品,更多的是将生产及其深加工联合进行。目前ACF的市场份额小,因此,主要是乡镇和私营中小型企业。由于各企业无序竞争,大部分厂家开第6期李永贵等:国内活性炭纤维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103 >

Particuology,2004,2(2):76-80.

[9] 许德平,黄正宏,王永刚,等.活性炭纤维布担载纳米

TiO2的三种方法[J].炭素技术,2004,23(5):12-16.

[10] 胡将军,李英柳,彭卫华.吸附光催化氧化净化甲醛

废气的试验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21(1):39-41.

[11] 侯一宁,王安,王燕.二氧化钛活性炭纤维混合材料

净化室内甲醛污染[J].四川大学学报,2004,36(4):41-44.

[12] 徐昌曦,曾凡龙,黄永秋,等.光催化再生粘胶基活性炭纤维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03,26(6):24-26.

[13] 倪平,李静,闫亮,等.TiO2/Ag型抗菌活性碳纤维的

制备和性能表征[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22(6):816-819.

[14] 何振坤,王绍堂.炭纤维生物膜的形成机制-Ò炭纤维

表面特性对微生物活性与增殖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3,18(1):43-47.

[15] 刘杰,王绍堂.炭纤维生物膜的形成机制-Ñ炭纤维表

面特性对微生物固着化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

2002,17(3):20-24.

[16] 周娟娟,胡中华.活性炭纤维的微生物固定方法研究

[J].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45-48.[17] 李秋瑜,刘亚菲,胡中华,等.用生物活性炭纤维新技

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J].炭素技术,2005,24(1):16-20.

[18] 刘占莲,潘鼎.中孔活性碳纤维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3,17(2):40-42,57.

[19] 钱明娟,潘鼎.大孔活性碳纤维的初探[J].化工新型材料,2004,32(6):32-36.

[20] 王春梅,高强.活性碳纤维的化学改性及其吸附性能

的研究[J].南通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5-17.

[21] 郭世永,姚春德.改型碳纤维降低发动机NOx排放的

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72-74,84.

[22] 邓继勇,李华,邵芸,等.活性炭纤维表面氟化修饰及

吸附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4,35(2):172-173.

[23] 李晓菁,陈杰,王志强,等.远程氮等离子体改性活

性炭纤维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化工环保,2004,24(6):403-408.

[24] 刘汉杰.活性碳纤维有机尾气净化回收技术[J].环

境保护,2002,(5):12-14.[25] 饶兴鹤.荆门分公司酮苯脱蜡装置应用活性炭纤维

净化回收有机尾气[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

(6):4.

[26] 李守信,凌力,张文智,等.ACF用于氯乙烯回收的优

点浅析[J].聚氯乙烯,2004,(1):50-51.

[27] 辛强.蒽醌法生产双氧水氧化尾气的节能处理[J].

化工技术经济,2004,22(2):39-40,43.

[28] LiuYi,ZhangZhigang,TangQiang,etal.ApplyingACF

todesulfurizationprocessfromfluegas[J].PlasmaScience

&Technology,2004,6(4):2419-2422.

[29] 李永贵,张海泉,陈东生.活性碳纤维吸附转化SO2

的应用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02,(4):26-29.

[30] 张锡辉,李福志,朱帅.电动力学与活性炭纤维协同

净化饮用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6):

9-993.

[31] 李永贵,葛明桥.活性碳纤维处理印染废水研究[J].

纺织学报,2003,24(5):68-70.

[32] 王祝敏,王红心.活性炭纤维填充床脱除水中苯酚及

填充床的再生[J].辽宁化工,2005,34(2):53-55,57.

[33] 周珊,陈传文.电Fenton法处理4-氯酚废水[J].环

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0):56-59.

[34] 汤亚飞,王焰新,蔡鹤生.有机磷农药微污染水处理

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26(2):28-30.[35] 防尘、防轻微有机气体的口罩[J].中国个体防护装

备,2005,(1):52.

[36] 柳军玺,魏小宁,杨爱梅,等.中草药吸附膜材抗菌活

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1):40-44.

[37] 我国研发新型杀菌活性碳纤维[J].新材料产业,2003,(8):47.

[38] 吴海芳,胡中华.活性炭纤维制备双电层电容器[J].

炭素技术,2004,23(1):12-16.

[39] 王亚龙,张海涛,王旭辉,等.活性炭纤维在低温下对

Kr的静态吸附[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4,26(4):243-245.

[40] 刘保华,赵乃勤,李家俊.用活性炭纤维吸附天然气

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A19):126-129.

[41] 付正芳,赵有中,王曙中,等.碳基吸附储氢材料[J].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4,29(3):41-45.

[42] 胡睿,王琳玲,陆晓华,等.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

定水中的酚类污染物[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1):56-57,65.

[43] 曾凡龙,潘鼎.我国活性碳纤维的研究、工业化及前

景(Ò)[J].材料导报,2003,17(10):55-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