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某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重庆市某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宝玛科技网
 236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55

·调研分析·

重庆市某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李强,彭小波,周勇

(重庆市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病在当地传播风险较低,应加强黑热病防治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资料,为今后该区防控黑热病提供借鉴。方法 接到疫情报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媒介调查,健康教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确定为该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结论 黑热

关键词:输入性;黑热病;调查

中图分类号:R531.6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8.55.125

本文引用格式:李强,彭小波,周勇.重庆市某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5):236.

0 引言

该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在大巴山南坡与重庆平行岭谷结合地带,历史上未发现黑热病报道。2018年4月4日,该区网络直报首例黑热病,当地疾控中心对本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文献,开展了系列探讨,为当地防治黑热病提出防控建议。

1 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为2018年4月4日,该区网络直报1例黑热病病例,通过对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置,结合相关文献展开讨论和分析。

2 结果

2.1 地理情况

该病例位于该区北部G乡,G乡距离城区60公里,由1个居委会和7个村组成,常住人口7190人。卫生环境较好。当地人均收入处于地区中等偏下水平,经济收入来源以农业种植、外出务工为主。

2.2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2.1 基本情况

患者唐某,男,47岁,农民,该区G乡人,患者1992年至2017年先后独自到过内蒙古包头市、北京市、昌吉市、山西阳泉市等地务工,主要在野外建筑工地从事运输工作。经查,内蒙、北京、和山西均为黑热病传统疫区[1],患者有较长时间在疫区居住史和蚊虫叮咬史。2.2.2 诊治经过

患者于2018年1月1日出现乏力、纳差,无发热症状,1月4日下午出现发热,T:38℃,在当地私人诊所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后转入该乡卫生院,X片提示“肺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症状未减轻,期间发热T:40.5℃。1~3月间患者因持续不规则发热、乏力和脾大,辗转于重庆市多家综合医院就诊,病情未见好转。于3月16日就诊于该区人民医院,4月3日骨髓涂片检查结果显示,呈增生性骨髓象,查见黑热病小体,诊断为黑热病。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出现贫血、血小板下降和粒细胞减少,医院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抗感染和增强免疫功能等对症治疗。通过电话回访,患者已居家治疗,体温正常,精神状态良好,病情得到有效改善。2.2.3 媒介调查

对患者周围居住地开展白蛉调查,未发现白蛉。查阅资料,无档案资料记录和文献报道该区有白蛉分布。

作者简介:李强,男,汉族,本科,医师,主要从事地方病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投稿邮箱:sjzxyx88@126.com

2.2.4 处置措施

及时隔离患者,有效治疗病人,跟踪病情动态;加强该乡黑热病疫情监测,主动搜索黑热病病例,未发现本土病例;在当地开展黑热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消除恐慌,降低社会影响[2,3]。

2.3 性质判定

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研判,确认为该地区首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属于一起个案。因未发现传播媒介,在当地传播流行的风险较低。

3 讨论

黑热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白蛉叮咬

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寒战,肝脾大,渐进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及消耗症状。潜伏

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4]

。黑热病主要流行于亚、非和拉丁美洲,特别是中南亚次,巴尔干地区,北非与西非以及

中南美各国[5]

。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过去在长江

以南地区鲜有病例报道[6]

。该病例作为该区首例输入性病例,从发病到明确诊断先后经历了镇区市三级医疗机构,历时90余天。表明黑热病如未仔细追寻流行病学史,未及时做骨髓涂片和免疫学检查,未注意引起发热和肝脾肿大、贫血等常

见临床表现少见疾病的筛查,常易误诊或漏诊[7]

,给病人的身心和财产造成了重大负担。因此建议当地建立以黑热病为代表的罕见寄生虫病定点诊疗医院,加强临床医生的诊治能力和相关防控知识的培训,疾控系统做好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和传播媒介本底调查。以便尽早发现病人并及时救治,针对其传播方式有效处置,避免该类疾病在当地流行。参考文献

[1] 󰀃李玉凤,仲维霞,赵桂华,等.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8):629-631.[2] 󰀃李辛庆,沈玲玲,孙传武,等.1例输入性黑热病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校医,2013,27(8):595-596.[3] 󰀃龙智,孙晓东,曾义虎,等.昭通市盐津县首次输入性黑热病流行病学

调查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22):3-390.[4] 󰀃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14版),人民卫生出版

社,701-705.[5] 󰀃王瑛.一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

志,2010,14(8):821-822.[6] 󰀃蔡军,陆素贞,刘茂发,等.一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鉴别诊

断[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5,23(6):623-623.[7] 󰀃罗,陈丽洁,陈昌辉,等.小儿黑热病19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杂志,2007,22(22):1715-17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