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年5月第26卷第9期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rnacy,2017,Vo1.26,N0.9 从阳明经论治黄褐斑浅析 何云长王丽莉 宾川671600 云南省宾川县中医院,云南【摘要】 黄褐斑是常见皮肤病,临床多从肝、脾、心、肾论治,证分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阴虚火旺三型,该病 多以热象为主,但有虚实之分。笔者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认为,从阳明经分气血双亏、脾胃虚弱、肠道湿热三型论治黄褐 斑,效果更佳。 【关键词】 黄褐斑;阳明经;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9—0081-02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发于面 部,典型皮损呈蝶状,常为淡褐色至咖啡色斑片, 境界明显,日晒后加重,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 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 始焦,发始堕……”。女性到了35岁左右,由于 阳明经脉开始衰微,面部也因气血濡养不足而开 始枯槁,头发也开始脱落。《外科正宗・女人面生 黧黑斑》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 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 j。 《医宗金鉴・面部》云:“此证一名黧黑斑。初起 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 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 手之症。该病好发于青春期之后20~40岁的女性, 有明显的季节性,夏重冬轻 j。该病虽无自觉症 状,但有碍美容,常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影响。该 病属于中医“面尘”、“肝斑”、“黧黑斑”、“面 ’等范畴。目前,黄褐斑的确切病因、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西医认为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 分泌功能紊乱有关l2 J。笔者认为黄褐斑的病因虽 广泛,但总以脏腑功能失调,阳明经气血失和 为要。 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由忧思抑郁,血弱不 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_4 。《脾 1阳明经的生理 胃论》云:“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胃气元气 解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 致也”。临床中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阳明脉衰,经脉 之气血亏虚不能荣于头面,或肠道湿热,湿遏热 阳明经指十二经脉中的手阳明、足阳明经脉, 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 一伏,熏蒸头面,发为黄褐斑。 禀赋薄弱,因虚致病。或因父母体弱多病, 年老体衰,或生育过多,精血亏耗,或胎中失养, 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都 》云:“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五脏六腑 及周身气血都禀受于脾胃,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 的经脉。 《灵枢》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 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 本输第二》云:“……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 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 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又云: “饮食人 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 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 养气血者也”。手、足阳明经脉上行于头面发际, 若经气充盈,营于头面发际则皮肤无斑,红润 光泽。 可导致精气不充。 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脑力及体力的 劳动,为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但烦劳 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 《素问・宣明五气 篇》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 伤胃,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饮饱不调, 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损伤脾胃,不 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不足,不能营于头面,或 过食膏梁厚味,导致肠道湿热。 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情志抑郁,肝郁化热, 2病因病机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云: “女子七 与湿相缠,或恼怒过度,肝气不疏,郁而化热, 与湿相搏,导致肠道湿热。 作者简介:何云长(1972一),男,汉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年5月第26卷第9期Chinese Journal of Ethn0medicine and Ethnopharmaey,2017.Vo1.26.N0.9 3证治分类 在治疗黄褐斑的过程中,笔者根据相关理论, 结合临证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种证型的临床表现、 治法、方药,临床每多用之,收效明显。 气血双亏型:患者头面部黄褐斑,面色苍白 或萎黄,头晕目眩,倦怠,少气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治法:补养气 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 脾胃虚弱型:患者头面部黄褐斑,饮食不化, 胸腔痞闷,或吐或泻,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 黄,神疲,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或虚缓。治法: 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肠道湿热型:患者面部黄褐斑,腹痛腹胀, 喜冷饮,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黄 连解毒汤合二陈汤加减。 4典型病案 4.1 病案1 张某,女,36岁,干部,已婚。 2016年1月10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班2年。 患者2年前面部两颧及额部开始起黄褐斑,逐渐扩 大加深,伴有乏力,神倦,厌食,腹胀,经量少 色淡,舌质淡,苔薄白有齿印,脉沉细。辨证属 气血双亏型,方用八珍汤加减。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炙甘 草15g,当归15g,生地15g,川芎10g,白芍10g, 白藓皮15g,葛根10g,木香10g,炙黄芪15g。上 药取10剂,开水煎服,每天3次。 二诊(2016年1月20日):患者面部黄褐斑 开始消退,乏力,神倦、腹胀等症状减轻,饮食 可,效不更方,继服l0剂。 三诊(2016年1月30日):患者面部黄褐斑 基本消退,乏力,神倦、腹胀消除,月经按期而 行,量正常。上方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 1个月后随诊,面部黄褐斑消退。 按语:此例黄褐斑乃气血双亏不能营于头面 而发病,治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用八珍汤 加减。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炙黄 芪益气补脾以助肺;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补 血养肝以益心;木香调其气,行其滞;桔梗载药 上行,共收补益气血之功。全方补养气血,健运 脾胃,故诸症自除。 4.2 病案2 李某,女,40岁,农民,已婚。 2016年3月5日初诊。主诉:面部黄褐斑1年。 患者1年前两颧部开始起黄褐斑,逐渐加深、扩 大,伴有腹痛,厌食,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有 齿印,脉濡。辨证属脾胃虚弱型,方用茯苓白术 散加减。 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0g,炙甘 草6g,木香10g,生苡仁15g,砂仁(后下)15g, 炒扁豆15g,莲子10g,黄芪15g,葛花10g,山药 15g,菊花10g。上药10剂,开水煎服,每天3次。 二诊(2016年3月15日):患者右颧部黄褐 斑消退明显,左颧部有所隐退,腹痛消失,饮食 欠佳,按上方加山楂20g,继服1O剂。 三诊(2016年3月25日):患者黄褐斑消退 大半,饮食可,体重增加3kg,上方继服l0剂, 以巩固疗效。 2个月后随诊,面部黄褐斑消退。 按语:此例黄褐斑乃脾胃虚弱,气血亏虚不 能营于头面而发病,治以益气健脾,方用参苓白 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炙黄芪、炒白术、山药、 莲子、炒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其虚;茯苓、 薏苡仁渗湿健脾,除其湿;木香、砂仁芳香醒脾 和胃,调其气,行其滞;桔梗载药上行。全方药 性和平,补而不滞,健脾益气,则诸症自除。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 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2]周展超.皮肤美容激光与光子治疗[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9:195.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3:5 [4]清・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3. (收稿日期: 编辑:程鹏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