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方略 智库时代 构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探究
——中美比较的视角
牛金芳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本文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分析两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与特点,力图通过研究和探讨当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为实现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提供有力借鉴。关键词:青年志愿者;高校;比较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5-0128-002
度高
美国许多大学把从事社区服务作为学生的一门“学业”,学生只有完成了一定时间的社区服务,才能“及格”或毕业。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该校1825年就成立了学生自治组织,致力于大学校园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在录取新生时,注重考察申请人在高中阶段做志愿服务的情况;申请奖学金时,有突出的社会工作经历或志愿服务经历的申请者将获得加分。同时,许多用人单位也很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和社会服务经验,把它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标准。
2.有较为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经过长期发展,美国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筹措机制日趋完善,其资金来源主要有支持、服务费用和民间捐赠。同时,为了保护和激励志愿者及志愿组织的活动,保证志愿服务的正常开展,还实施了一系列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多措并举,补减结合,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了本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稳定、持续运转,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解除了后顾之忧。
3.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美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个人和社团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的无偿慈善行动,社团高度自治。联邦和大多数州的管理层对这种自发的志愿服务行动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并努力做好相应的立法工作。如联邦先后制定《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19 年)、《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1990 年)、《志愿者保》(1997 年)等法律,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同时,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迅速做出相应的修改。
4.有较为合理的激励机制
美国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是围绕着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组织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来进行的,并通过津贴和实物等形式
中国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外国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起的。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得到了极大发展,志愿服务规模和水平、服务内容和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一项群众性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时尚。
一、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的载体,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年为社会发展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自2014年11月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上线以来,全国实名志愿者达到1.09亿人,志愿者团体58.5万个,志愿项目超212万个,服务时长超13亿小时。
但是,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持续开展,一系列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高校志愿者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保障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这就使得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没有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和保障,无法给予志愿者以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认同和尊重,他们的服务热情和意愿受到约束和,对志愿服务向深层次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
(二)行政参与色彩浓厚,志愿者主体性缺失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一直按照“党政支持,共青团承办,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开展工作,其主要特点是由和半机构创办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活动,往往是以任务或者命令的形式下达服务项目。而青年志愿者则习惯于传统组织的安排与指挥,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依赖性与服从性强,他·128·
们往往是被动地等待活动的到来,很少有机会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后的认证与评价、监督。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大部分高校在如何把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性与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缺失,这就造成了参与志愿活动的高素质大学生与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之间的脱节,同时,青年学生在活动中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参与活动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受挫。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提高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四)连续性和持续性不够
现阶段志愿服务活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偶发性和阶段性特征,即节假日和大型活动期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较为到位,而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则开展得不够。此外,我国志愿服务很多情况下是国家要开展重大赛事或国际会议等活动时,志愿服务才会轰轰烈烈的搞起来,效果明显,影响巨大,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随之终止。这种连续性和持续性的断裂加大了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二、美国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现状及经验(一)美国高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在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大约有6262.3万的美国人参加过至少一次志愿服务,占16岁及以上美国人口的24.9%,平均贡献52个小时,从事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美国高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
美国高校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发展现状,与其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是分不开的。其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和学校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
智库时代 给予志愿者相应的福利。志愿者可以用这些福利和补贴去支付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开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志愿服务与生活焦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思路
新形势下保证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对标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本校志愿服务品牌,探索青年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设新思路。
(一)倡导志愿服务新理念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相结合
不能单一地的去看待志愿服务这个问题,要把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服务社会与青年的自我价值实现统筹起来,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中,使青年学生在有效、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当中体现自身价值,提升思想境界,形成精神追求,进而把持久的精神追求演变为自己的信仰。
(二)研究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研究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青年志愿活动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引入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不合格的
(上接第125页)
指导,而是“用文化价值观和科研共同体的柔性方法进行人格化的管理,重视科研人员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实现管理思想民主化、管理机制高效化、管理方法科学化,进而从追求利益最大化向合法和合理的方式转变”。转变过去的依靠上传下达的人工管理思维,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让信息多跑路,搭建起信息共享平台,让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就能完成相关的申报、立项,享受信息化的一站式服务。科研管理人员也要树立经常学习理念,保证知识的及时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新时代的科研管理要求。
(三)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条必由之路,我们应该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尤其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更应该打好学术基础,沉下心来做基础性和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更加重视科研人员的研究质量,把科研人员的发文章量与工资待遇、职称评比等切身利益区分开来,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质量的社会化评价,特别是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率,这样就是把评价权交给了科
志愿者,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一定时量、成绩突出的学生或团队可通过多种方式予以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表彰和宣传,如授予优秀志愿者(团队)、评优择业优先等,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及提高就业质量有机结合,以增强志愿者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从而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
对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活动的表彰,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两微一端等校内外现代传媒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志愿服务文化建设。要注意选树一批青年志愿者典型,充分展示当代青年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断营造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典型学习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实现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化、阵地化、长期化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提高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在自身优势和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还要努力做到阵地化、长期化、可持续发展。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与天津市北辰区青(广)源街道共建的“助力双创 校地合作”──天津职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实践基地,将志愿服务和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创建天津职业大学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些单研产品的实际使用人,让科研使用人和科研相关方满意,因为质量好不好只有使用人最有发言权。要尊重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具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活动,需要长期的耕耘和试验,而不是靠短期的功利性行为就能出成果。
(四)不断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如何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企业是消化吸收科研产品的主体,学校是科研成果研发的主要基地,二者有很强的互补关系,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市场化的需求对接,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和相关行业的消化渠道,搭建起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学校也要树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把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转化作为考核和评价指标,科研人员应该树立市场化的意识,密切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与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相衔接。国家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恶意的窃取和使用他人科研成果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性的赔偿,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加大支持企业对科研成果的应用的资金支持,形成通畅的融资渠道。让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振兴实
智谋方略
位和社区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还可以发挥志愿者的专业优势,找到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方面持续发力,实现高校、社会和志愿者本人的共赢。
【作者简介】牛金芳(1984-),女,教育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8-7-28.
[2]游宏宁.非组织建设与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O06.
[3]纪秋发.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现状及启示[J].北京青年研究杂志,2016(4):56-.
[4]陈素文.比较与借鉴:中外青年志愿服务现状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7.
[5]张勖.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6]潘修华.我国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社团管理研究,2011(11):40-43.
[7]钟志敏.志愿者: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访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侯宝森[J].中国青年,2006(2):40-41.体产业。
三、结语
本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试图通过理论化的分析,对我国的科研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我国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科研管理,从而形成宽松、包容、健康的科研环境,早日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作者简介】吴腾(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学。
【参考文献】
[1]陈英德.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3):72-77.
[2]周文泳.高校科研质量改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2.
[3]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125+148.
[4]余应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钟灿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与对策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6):100-104.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