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组校本教研活动记录——七年级《竹影》
维新学校校本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利用学案导学、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研组名称]:中学语文组 [活动时间]:2011年5月9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2)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1)班 [课题]:竹影 [主持人]:余桂梅 [记录]:段成月 [活动方式]:七步校本教研模式
[活动流程]:背景介绍——教学构思——观课点分配——观课——教学反思——议课——生成成果
[集体备课时的建议]:学习“六环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布置好预习,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黑板 [观课点及人员分工]:
1、预习与课堂是否紧密结合。(盛昌月、余桂梅) 2、预习成果的展示方式。(段成月、宋永洲、赵娜) 3、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周应良、韩玉莲) [精彩片段记述]: 1、蚊群声响的情境描述。 2、关于癞的形象的描述。 [讨论交流问题]:
1、勾画文中你认理解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时学生阐述理由完整、充分。 2、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时以图解释难以理解的句子。 [建议和意见]:学生个案预习不熟练。
[失误或问题反馈]:1、学生展示不够积极主动。
《竹影》说课稿
[年级]:七年级(1)班 [科目]:语文 [教师]:马占春 [课题]:竹影
[主题]:利用学案导学、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说教材
1. 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
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 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
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五、课堂小结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语文这个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罗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竹影》教学案
[年级]:七年级(1) [科目]:语文 [主题]利用学案导学、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授课教师]:马占春 [教学时间]:2011.5.10 预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思路 2、领悟文中体现出的童真童趣 3、佳句赏析
4、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中西画法的区别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 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明示目标。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2、 明示目标: 二.预习检测:
1、简介作者。 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2、生字新词学习(读音、记形、解义、说话) 三.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A、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B、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C、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2)、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自主学习二:
(1) 文中充满童真童趣,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与《童趣》作比较) (2) 文中的“爸爸”是以一个什么身份出现的? (3) 你怎样看待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4) 如何理解文中语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讲解 六、达标检测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2、请说说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
竹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上本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目的。笔者从整体感知课文,欣赏优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学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从回顾本单元前两课内容入手,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内容。然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交流体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接下来是欣赏句子,学生们发言积极,表述也非常的棒。老师的心情也随着学生的激情不停地愉悦。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们探讨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领会课文的中心,一个是明确课文的线索,一个是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最后是比较阅读,让学生将本文与《童趣》进行了比较,指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即深化了本课的内容,又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是比较大的,有朗读课文(两千多字的文章),有欣赏句子,有探讨问题等。整个课堂学生们紧张而又活跃,兴奋而又激情。老师只是一片绿叶,除了适当的点拨外,节约了很多的语言。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必须要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兴趣。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课堂活动的组织要克服随意性,提问、讨论及其他课堂活动,都应该事先准备充分、设计精当,以便更好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讲课教师]:马占春 [授课学校]:维新学校 [年级]:七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竹影 [课型]:新授课 [观课时间]:5月9日
[议课记录]:
周应良:这篇课文出自一位作家兼画家之手,语言文字具有艺术性,哲理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术语,加上作者一会谈竹影,一会儿谈国画、西洋画的技法。七年级学生在主旨的理解上一定的难度,教师教授课文的内容时,设计的问题紧扣结构展示,层层分解的方式突破难点。 余桂梅:我最欣赏学生对文章佳句的赏析,学生分析的有板有眼,这一点说明学生课前预习扎实有效。
韩玉莲:本堂课在预习基础上进行,课堂是预习知识基础上的升华,但预习发言、展示,不是很积极。
盛昌月: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突破了重难点。
宋永洲:学生预习扎实,教师按“六环节课堂教学步骤”进行授课,层层推进,依模式上课有一定规律性。
赵娜:学生预习全面,预习内容就是上课内容,重难点突破,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 段成月:预习紧紧围绕课堂进行,老师的引导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听讲专心,教学效果良好。 [生成性成果]:
1、预习扎实有效,学生课堂展示质量高。
2、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强,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引导走。 3、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突破了重难点。
4、依“六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授课,上课思路清晰,有章可循。
[全过程评估]:本节课是利用“六环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节尝试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且效果良好。 [改进意见]:关注如何激励学生进行积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