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注重生物知识的点、线、面、体,构建知识网络

注重生物知识的点、线、面、体,构建知识网络

来源:宝玛科技网


注重生物知识的点、线、面、体,构建知识网络

苏州相城职业教育中心校 周晓燕 215134

摘要 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生物知识的点、线、面、体,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知识网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学科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知识的点、线、面、体 知识网络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能力考查始终是高考的主旋律,而且要求一年比一年在提高,特别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是生物选择题也由原来的对知识点的较为单一性的考查走向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生物非选择题的发展趋势向图形化、信息化转变,体现综合性强、思维跨度大的特点,在知识方面突出对教材重点和主干知识深层次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考查,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方法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挖掘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考题,提升学习的效率,进而提升能力。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知识网络指的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生物知识点、线、面、体的系统化,进而掌握生物知识结构的学习方法。

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生物学习的基本任务。高考考纲理解能力的第一条就是“能阐

第 1 页 共 7 页

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因此,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是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直接的考查目标。

1 知识网络的构建

1.1抓住生物知识的要点。

所谓“点”即指具体的知识点,例如一些相关的概念等。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比较容易。

例如,在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模块的学习中,要解决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问题时,必须要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稳定性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而这个概念中有牵涉到生物群落的概念,还有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强弱相关的因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等。

因此要解决一个生物学问题,必须对相关的知识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只有对概念熟记、理解了,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但是,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虽然会背诵、熟记某些知识点,如某个概念,某一原理、法则,但当要求用这些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熟记于心的知识却不能发挥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陈述性知识阶段,没有让知识系统化、内化。因此学生没有真正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只是一种机械学习。

第 2 页 共 7 页

1.2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点成线。

“线”是以生物的某一生理过程为线索,贯穿知识点的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用线索把看来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系统化,即学会“穿针引线”。

常有学生表示“书看懂了,练习却不会做”。这是因为经过分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成体系的,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横向、纵向的联系,很难把握题目的切入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散乱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模块时,就可以先从点着手。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即是知识的要点。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的种群以及所生活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几个知识在逻辑上存在着递进关系,教学时,可先从基础( 个体) 入手,引出种群,再进而联系群落,最后再层递到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由这些概念的联系作为线索将这些概念贯穿起来,成为线。

知识点的联系具有性的特点。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连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因此,一个知识点,可能与其他的知识点连成多条平行或交叉的线。而线线并列交叉即能合为面。

1.3扩展知识的横纵面。

“面”是以点线为基础铺织而成的知识体系。“面”指的是将生物知识点的横面和纵面

第 3 页 共 7 页

来解决生物学中的具体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看为一个“面”来加以分析。例如将生态系统的主题内容分成多个知识面: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几个小的专题进行构建知识体系。

要构建以上知识体系,必须对此体系中涉及到的点和线进行融会贯通。这样我们就能较为全面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的“面”。而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例如,对于一条被污染,散发着臭味的小河流进行治理,那么既可以从能量流动方面切入,亦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下手,还可以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考虑,但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的点、线、面各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功能,但三者又是密切联系的,点是基础,线是主干,面是主体,点点串联成一线,线线并列合为面。但最终要将生物知识的“点、线、面”形成一个总体。

1.4形成知识的立体化,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知识的立体化”指的是将生物知识的“点、线、面”形成一个总体。我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除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容外,还应注重各知识点的全面联系。或图表、或归纳、或专题巧妙地挖掘生物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将错综复杂的知识由点穿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形成体,进行联想记忆、理解、应用,做到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牢固的知识网络体系。

如上例提到的那条需要治理的小河,要使它成为一个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下手,进行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是点,上述知识

第 4 页 共 7 页

链就是线,以此线为线索,将所学各板块知识联系起来成为面,并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就达到了知识立体化,形成了知识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这个知识网络找到治理的基本途径,甚至多条途径,解决实际问题。

2 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打破课本的科、课、节、框、条的界限,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把教学的知识进行排列组合,并适当引伸,扩展,发挥,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构建知识网络并用好构建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我们全面系统、立体辩证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概括能力。

2.1 不断充实知识网络的内容

知识网络具有开放性。随着学习和理解的深入,学生可以将新的知识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知识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使得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

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这块知识内容时,学生已将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有丝和无丝的相关内容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但在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和进化模块)时,又可将减数的知识加入到已经建构的知识网络中。在学习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时,又可将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补充到知识网络中。这样,一个生物知识网络,从开始的有丝、无丝内容,充实到减数、细胞工

第 5 页 共 7 页

程、胚胎工程……使得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更具关联性、系统性。同时,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2.2 进行针对性训练

同时要针对各个知识网络加强一些有关练习题的训练。并且对没有理解掌握的各知识点要多返回复习教材的图解、描述、过程等内容。只要有不清楚的或未掌握的就要回归教材。任何考试都离不开教材,即使是高考亦不例外。即在书外,理在书中。通过知识网络的归纳,优化组合,即时复习,综合训练,不仅有利于记忆、理解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升华,并提高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得出不同的网络结构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应是替学生找出各部分知识的现成的结构,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一个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建构,贵在能被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利用。知识网络的构建是知识系统化、内化的起点,并不是终点。而对知识网络的利用,在现阶段,由社会的教育看,就是在练习、考试中学生利用学习过程中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去解题。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相关练习题的训练,从而巩固已有的知识网络。同时,也实现了用建构的知识网络解决考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在多次的训练中得到充分培养。

2.3 知识点的复习还原到知识网络中

一旦构建了知识体系,那么在复习某个知识点时要将其还原到知识网络这棵大树的的某个枝节上去,知识点每还原一次,整个知识体系便强化一次,不断还原不断强化一直到

第 6 页 共 7 页

所有的知识点都有机的串联在知识体系中。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只有不断地归纳、夯实知识点,总结知识链以构建知识网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高效构建起知识体系,使他们从多个方向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生物考试大纲》

2、《生物高考考纲解读》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