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暴聋
病案:曾某,男,21岁,2013年4月27日。 主诉:双耳突发听力下降6天。
病史:该患者6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塞感,恶寒,无汗,颈部不适,项背不舒。未作任何系统治疗,听力下降及耳鸣日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
初诊:双耳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塞感,恶风寒,无汗,颈部不适,项背不舒,精神状态良好,睡眠、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紧。
查体:体温:36.2℃,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5/80mmHg,双耳外观正常,耳道壁略充血,耳道内无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标志清,粗测双耳听力下降。音叉试验:右耳AC>BC,左耳BC>AC,WT偏向右侧。TCD: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降低。
西医诊断:突发性耳聋(双耳) 中医诊断:双耳暴聋
辨证审机:素体阳虚,起居不慎,感受风寒,阳虚气怯,感寒之后直中少阴之窍,寒性凝滞,寒主收引,耳窍闭塞。
治法:温阳散寒,启闭开窍。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甘草60克 白芷20克 石菖蒲30克 葛根100克 细辛10克(后下煎10分钟) 麻黄10克(先煎10分钟去上沫) 制附片60克(加蜂蜜2两先煎1小时)。七剂 日二次,水煎服。
二诊:2013年5月4日。患者服药后,汗出,恶风寒证罢,耳鸣,耳塞感减轻,听力明显好转,颈部不适缓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紧。音叉试验:左耳BC>AC,但AC较初诊时明显增大,WT偏向右侧。原方加丹参20克。
方药:葛根100克 丹参20克 炙甘草60克 细辛10克(后下煎10分钟) 白芷20克 石菖蒲30克 麻黄10克(先煎10分钟去上沫) 制附片60克(加蜂蜜2两先煎1小时)。七剂 日二次,水煎服。
三诊:2013年5月11日。患者服药后,双耳听力恢复正常,余证消失,音叉试验正常,TCD:正常,病情痊愈。
按语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是为太阳与少阴合病即少阴兼太阳表证而设。该患素体阳虚,起居不慎,感受风寒,阳虚气怯,感寒之后直中少阴之窍,寒性凝滞、主收引,耳窍闭塞,耳窍失聪,故见耳塞,耳鸣,听力下降。风寒袭表,太阳经舒不利故见恶风寒,无汗,颈部不适,项背不舒。时汗出、乏力、脉沉细为少阴阳虚之证,舌淡红,苔薄白为风
寒袭表之象。方中麻黄、细辛祛太阳、少阴在表之风寒,佐以附子扶心肾之阳,使表邪去,而阳气不伤;蜜煎附子,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烈;炙甘草扶正解百毒,甘缓以制附子辛燥;白芷解表通窍之良药;石菖蒲芳香化浊而奏化痰宣壅、开窍通闭之功;葛根疏风散寒,解肌舒筋,现代药理研究能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缓解血管和肌肉的痉挛;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环;全方起到温阳散寒,启闭开窍的功效。本案服药汗岀,风寒得去,筋脉得舒,耳窍得聪,血循环改善故能病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72-73,金树武医案。金树武,1962年生,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黑龙江省第三批名中医,黑龙江省德艺双馨市级名医,鸡西市名医,黑龙江省津贴享受者,黑龙江省中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鸡西市医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鸡西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鸡西市中风学科带头人,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疑难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