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濮阳市高新区新习乡焦二寨小学
秦红艳2011.11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参加的多次培训活动中,只要谈到教材,专家们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老师们,我们再也不能‘教教材’了,要‘用教材教’”。初次听到时真的不理解,心想这不是一回事吗?难道有什么区别。
经过十年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们是否真的都“用教材教”了?答案可以说是“否”,当前绝大课堂除了几节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中有一些表现外,大部分老师仍然停留在“教教材”上,甚至连“教教材”都难以做到。为什么这么好的教学理念,老师们不认同呢?从一些老师的言行中可窥一斑。
A老师:这课改还不就是换一套教材,有什么变化?
B老师:这套数学教材改的最不好,没有原来教材体系好(指原大纲版人教社教材),不知道怎么教。
C老师:现在整天弄的那些花架子有什么?还不是要考试。
D老师:教材中的有些东西我都不懂,真不知道怎么教呀。
E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专家强调的东西都有,课堂很热闹但收效甚微。)
……
若对以上的教师进行分类的话,他们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课改积极参与者,如以上E类老师们;第二类是被动适应者,如以上的B、D类老师们;第三类是消极应对者,如以上A、C类老师们。这三类人中,第一类是一些想“用教材教”的人,他们热情有余,思考欠妥,假以时日,他们驾驭课堂的路会越走越通畅的。第二类是以“教教材”为主的人群,这个群体的人数最多,因为绝大多数教师参与课改是因国家要求被动进来的,对他们来说谈不上什么热情可言,最多就是如何适应当下的教学需要;第三类是对课改持反对态度的人,这类人数较少。
结合当前教师群体中这样的现状,要理性地对待“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用教材教”是“教教材”的发展与提高,因而,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应有不同的要求,这才符合当前的现实。
首先,所有教师要会“教教材”因为,“教教材”是实施与落实课程标准基本的前提,如果教师连如何“教教材”都不会,你却让他“用教材教”,他能教什么?这就好比让一个连走都不会的婴儿,你却偏偏让他从跑步开始学起,其不贻笑大方。怎么让老师会“教教材”呢?
一是读懂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知道什么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是现在要教的,什么是今后要教的。对自己所教学科课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去读教材,教教材时才能把握好教材的位置与轻重。
二是读懂所教教材的内容。这里的读懂我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显性的层面的知识脉络,一个隐性层面的编者的编写意图。显性层面的知识是教学的载体与结果,
隐性层面上编者的意图则是实施教学的着力点,当教师读懂了自己所教教材的内容时,教教材才会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才能保证所教的知识正确、扎实。
三是读懂例题背后的东西。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教材编写人员反复研究的结果,为什么用这个例题?例题为什么不那样?一定都有它的道理所在,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深入地研究透每一道例题与习题背后的东西,教教材就不是单纯教教材了,是对教材二度开发。
其次,优秀教师能“用教材教”为什么说只鼓励优秀教师“用教材教”呢?原因很简单,这与我们当前整体的师资水平有关,当前的师资水平还没有这个能力全面做到“用教材教”,因而,与其喊口号似的人人“用教材教”,还不如实事求是地鼓励部分优秀教师尝试“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是对“教教材”的一种超越,它首先必须要具备了教教材的能力,必须具有分析、比较、重组教材的水平,而这些能力与水平只有部分优秀教师具备。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尝试“用教材教”,不仅符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更可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也为构建教师队伍的梯级发展提供可能。
教师在“用教材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不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首先都必须尊重现有教材,只能读懂现有教材,读透现有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有可能,否则,“用教材教”会失去根基,成空中楼阁。
二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很多所谓“用教材教”课堂,重在求新、猎奇上做文章,形式花哨,给人看上去眼花缭乱。结果一节课热热闹闹地下来,对学生学习效果一检
测,除了看到一些新奇的东西,什么也没有掌握。这种所谓的“用教材教”把心思完全放在了形式上了,真正的学习内容却成了鸡肋。
三是处理好个案与整体的问题。“用教材教”对任何一名优秀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每天、每节课都这样去做当然是好,但实际上不太切实现。因而,“用教材教”可以先从一些典型课型入手,通过一个一个案例的积累,形成阶段性经验,再逐步过渡,最终达到“用教材教”较大范围的教学内容。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不是水火不容的两方面,它们之间是基础与发展,前提与提升的关系。没有掌握“教教材”的基本能力,无法做到“用教材教”;只会“教教材”,而不能“用教材教”,无法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多只能是个熟练的教书匠。
因而,正确地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之间的关系,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能确保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