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是非观念从哪来?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是说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因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喜欢模仿,常常爱学成年人的样子干这干那,特别容易接受周围环境中成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身上。
首先,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时时刻刻为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当孩子做错事情时,要及时说明错在何处,切不能一味斥责又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当孩子与同伴发生摩擦而“吃了亏”时,父母要问清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向同伴赔礼道歉,切不能庇护而去指责同伴,要让孩子搞清楚,否则会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其次,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要靠父母在平时生活中慢慢地引导和培养,逐步形成。因而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要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好。孩子天真无瑕如同一张白纸,是非分辨不清,好坏不明,正确的是非观念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和品行,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当孩子做对了一件事情,父母应予以肯定表扬;当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后,要耐心地引导和说明,做到奖罚分明。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及时改正错误。如第一次发现孩子拿了同伴的东西时,要严厉批评,给他讲“小时偷鸡蛋,大时偷水牛”的古训,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父母要抓住最佳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你的孩子懂得区别是非对错吗
2008-06-24 08:36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XIAOJING
导读:四岁的幼儿开始注意是非对错以及好坏的分别。然而,成年人复杂的思维方法也让他们理解不了,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较简明的区分是非对错的方法。他们在好坏之间需要有条明白的界线,以便将来可以用它判定事情或者提出疑问。
四岁的幼儿开始注意是非对错以及好坏的分别。然而,成年人复杂的思维方法也让他们理解不了,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较简明的区分是非对错的方法。他们在好坏之间需要有条明白的界线,以便将来可以用它判定事情或者提出疑问。
你的孩子懂得区别是非对错吗
强强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的父母担心他会“走火入魔”,以后用一种粗鲁残暴、自以为是的观点去看世界,以为战争总是冷酷无情的一方战胜。不过,当他们观察强强时发现:他正在寻求一种“好士兵”的理想,寻找某个为保卫自己珍爱的事物而变得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他需要区分什么是力量,什么是欺负人的蛮力,还有什么是与坚定信念连在一起而不欺凌他人的力量。
而近年来的一些游戏、电视,如《圣斗士》、《忍者神龟》等,剧中的好人坏人都有些危险行为。
鉴于此,我们必须试着给孩子一个坚定的重要信念,即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人为主宰,去追求公平正义消灭万恶的英雄形象。
提前灌输小学知识有害无益 愤怒
怎样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
贝贝浩
322主题1355回帖4精华
积分:4921 宝宝年龄:6岁4个月 加好友 发消息
发表于 2010-02-21 19:53 | 只看楼主 | 申请精华
自动加载图片 | 楼主 电梯直达 楼
问:我的孩子看影视时,模仿剧中反面人物的言行,我批评他不该
“学坏人”,他却理直气壮地说:“电视里就是那么演的!”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办?
答:电视里出现的反面人物,是作为“反面教员”以警世人。学龄前儿童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出现他们模仿的本意并非“学坏人”,而是由于年幼无知,喜新好奇,因此,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一项“你怎么学坏了”的帽子。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他们什么都想看看,想摸摸,想问问。由于初涉人世,知识经验贫乏,许多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
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与他认识活动的特点有关。幼儿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认识活动的内容往往是新奇生动的事物。模仿是认识(即学习)的初级形式。幼儿模仿的对像,往往是鲜明生动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幼儿知道不应该学坏人,但是又常常模仿影视里坏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就是因为影视中的反面人物经过艺术夸张,表面形象往往新奇而生动,吸引他,使他感到模仿这些表情和动作“好玩”。
幼儿判断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较低。根据他们好模仿的特点,父母要加以引导,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向幼儿介绍英雄人物的形象,并帮助孩子逐渐理解英雄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使他们从模仿英雄人物的表面行为,提高到学习英雄人物的思想品质,发现孩子模仿坏人坏事,要对他们进行耐心教育,使幼儿能认清坏人的本质,而且激发对他们的痛恨。这是制止孩子摹仿坏人坏事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中耍不断提出让幼儿摹仿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抵制反面影响。
教孩子明辨是非应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不能只泛泛地空讲大道理,应从小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就加以规范、纠正。比如,孩子喜欢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家长就应及时告诉他,哪儿是可以动的,哪儿却不能摸,不能动。孩子会说话了,对父母的一句脏话也会跟着学。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这样不好,以后父母也不说了,教育孩子不要学。不能光指责孩子,“不学好,”而应该从自身反省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所做所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有的时候,儿童是无意地重复,模仿成人的某些错误言行。比如,小华起晚了,不愿到学校上课,母亲宠爱孩子说:“不去就不去吧,明天老师问就说肚子痛。”第二天小华到校后,果然向老师说了“肚子痛”。小华说谎,是重复了母亲的“教诲”。他自己并不认识这种行为就是错误。这是成人的错误行为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提高儿童的道德认识,除了前面提到的要用正面形象进行教育外,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幼儿能理解的有益的故事、童话、儿歌,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听,慢慢使孩子懂得一些道理。
当幼儿模仿不好的行为时,家长不要觉得好玩,哈哈大笑,更不能夸奖他“真聪明,学啥像啥”,否则幼儿会觉得你在注意他、表扬他,会模仿得更起劲。
“冷处理”是一个好办法。当幼儿模仿不好的行为时,大家可以不理睬他,看不到别人的反应,孩子自己也会觉得没趣,便不会再重复。
家长应该从生活小事中处处留心,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他认识到在生活中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再深入地解释不好的行为有哪些危害。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好的言行受人尊重喜爱,不好的言行却招人厌恶、批评,从而逐步学会判断是非。
父母恐吓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是非观念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
时间:2012-06-13
专家提醒——
常说“反话”容易影响是非观念
欢欢妈抓住欢欢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根据地进行教育,发挥了正话反说较好的教育效果,就像每天都吃米饭,偶尔给他吃点酸辣粉一样,孩子可能更爱吃。不过如果经常给他吃酸辣粉,那也不行。 反话说多了,会影响孩子是非观念规范的形成。
3~5岁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这个时期,孩子本身就喜欢恶作剧,唱反调。如果再从成人身上接触到特殊的语言形式,比如欢欢妈就习惯性地正话反说,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跟着学,到处用,并从中感到很大的快乐。
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比如说“你吃饭吃得好快啊,一碗饭1个小时就吃完了”“我不喜欢你,不要你了”等。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行为规范,也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是与非、正和反的概念。孩子会认为话就得反着说。
建议:从孩子行为规范的建立,是非观念的形成或是个性的培养上考虑,家长都要尽量正常话正常说,多与孩子进行正向引导、直面交流做到坦诚相待。
反话说不好,孩子可能不信任父母
家长适当正话反说,是用心思考教育方式的表现,但要把握好尺度。正话反说是一种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不应该把孩子压垮,应该把这种压力变成学习前 进的动力。另外,家长经常正话反说,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印象:父母经常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树立和其正常的社交。
建议: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一样,要随时查看路况。在用反话激励、“威胁”孩子的同时,要随时观察孩子,同时,一个孩子通过正话反说达到了较好的 教育目的时,并不意味着另一个孩子也适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和孩子交流中说反话时,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过于激烈时,家长就 应该停止。
着孩子与周围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的时候也到了。
了解对与错的最佳时期已经来到了
少了是非观,宝宝怎么可能和别人融洽相处呢! 导语
三岁以后,你的孩子开始与其他的小朋友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与其他小朋友成为朋友的先决条件就是公平友好地相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帮助他树立是非观念了。专家说:“缺少了是非准则,他就不可能和别人融洽相处。”
孩子眼里的对错标准,可能与你完全不同。
是非观不只是你告诉孩子那么简单,你需要把它变成孩子内心的东西。孩子们需要这种成长的知识、情感和社会经验。你需要从根本上让他明白为什么有些举止是错误的,有些是正确的。不过孩子们区分对错的标准,可能与你不太相同。而要帮助孩子树立是非准则,你必须先了解他们眼中的是非观。
首先,孩子们看待事情非常简单,而且非黑即白,而且更看重结果。比如,一个孩子为了引起妈妈的注意,不让妈妈继续刷碗,一连打碎了4个杯子,另一个孩子为了拿高处的糖果打碎了一个杯子。谁的行为更错误,孩子们的判断是打碎杯子多的人当然更错误。
同时,孩子们的心中还有这样的想法:他们玩游戏的时候喜欢赢,所以他们会忽略规则。当孩子非常想要一个不属于他的东西,这种感受足以让他觉得这真的是他的,所以拿了它也没有什么错。
另一方面,当他们知道自己犯了错,他们会想办法掩饰。比如,如果你告诉3岁的孩子不要碰一样东西,一般的孩子都会去碰,而且有80%的孩子不会承认。
宝宝是非观念培养入门方法
换位思考
一位妈妈这样介绍自己的经验:“如果我的女儿在幼儿园里抢别的小朋友玩具,我就会找机会重演当时的情景,但由她来充当那个小朋友,让她来亲自体会那个小朋友的感受。”你也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高兴或伤心。
对孩子的教育要少量多次进行
教导孩子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始:打人、嘲笑或侮辱别人、不经允许拿别人的物品等都是错误的行为。这些规则对学龄前儿童的帮助非常大。比如,毛毛的妈妈经常告诉毛毛,说别人“愚蠢”是不对的。后来有一次,毛毛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保姆屁股大时,妈妈对她讲:“说保姆有一个大屁股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这时毛毛说:“就像说别人„愚蠢‟一样,都是错误
的,对吗?”这时,毛毛已经完全理解了。
正确的奖惩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冲他喊叫,相反,应该给他改正的机会。如果必须要惩罚,应该就事论事,比如当孩子用玩具打别的小朋友时,你就干脆拿走玩具。另外,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都应该适当地给予鼓励:“你刚才拥抱了正在哭的小朋友,安慰了她,妈妈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需要耐心
有时候孩子即使知道做某件事是错误的,可还是做了,也许是因为忘记了,又或者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在必要时父母需要重复上面提到的步骤。专家说:“到了4岁,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懂得打别人或私自拿别人的物品是错误的行为,不是因为怕被大人看到,而是已经懂得那样做是有违道德规范的。”
父母做在先
2~3岁的孩子最爱模仿大人的言行,如果你给孩子建立了规矩,你就得首先做到。假如你自己经常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那么当你的孩子称自己的伙伴为“猪头”的时候你就无法理直气壮地责备他。如果你在责骂过丈夫之后自己都不能主动道歉,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向别人说“对不起”呢?
小编结语:幼儿园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没有完全发展,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打人、乱拿别人东西等行为是不对的。这时,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纠正,不能光指责孩子,“不学好”。只有建立了是非观,宝宝才能遵守社会规则,和其他人和谐相处,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可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