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2期 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王显军,王智,张建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目的观察 母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足母外翻畸形患者( 母外翻组)121例 (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 量躅 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问角(IMA),用二维坐标系对各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母 外翻组的躅 趾向外侧发生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在HAV<50。时无变化、HAV>50。时则发生外移, 母外翻 组的第1跖骨头内移。 母外翻组的第1跖骨基底中点及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标记点较对照组的相应点 在足纵轴方向远离第2跖骨基底。结论躅 外翻足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其发病机制为第1跖骨内翻。 关键词:足畸形;蹰外翻;第1跖骨;放射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11)42-0021-03 Radiography study on the first ray in foot with hallux valgus WANG Xianj.n,WANG z ,ZHANG Jian—zhong (Afifliated Beiifng Tongren Hospital of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ifng 10073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ze of the hallux valgus foot,and study the pos— sible etiological mechanism.Methods 21 1 feet of 121 patients in the hallux valgus group,35 feet of 29 healthy volunteers in the control group.Aquired the hallux valgus angle(HAV),inter—metatarsla angle(IMA)from these radiographes.The two-・dimentional coordernite mapping system was used for marking the anatomical points on the weight--bearing dorsoplantar radiograph.Results Compare with the feet in control group,hallux and second toe were obviously lateral deviation in hal— lux valgus group.The midpoint of the base of first proximal phlangeal was lateral translation while the HAV>50。.no simi— lar changes were found while the HAV<50。.Medila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metatarsal head were found in in hallux valgus group.The medila point of proximal base of first metatarsal,and the distal articulate surface of internal cuneiform are loca- ted in more distally positions from proximal second metatarsal base in foot sagittal axia1.Conclusion Metatarsal primus val31s is a major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hallux valgus,which is a particulra pathological sturcture character of hallux valgus foot. Key words:foot deformities;hallux valgus;the first metatarsal bones;radiography 躅外翻多发生在女性,主要特征为蹰趾向外偏 态改变,进而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斜,导致第1跖趾关节外翻畸形,甚至半脱位。第1 1资料与方法 跖骨内翻一直被认为是足母外翻的发病因素。然而, 1.1 临床资料2004年3月10日~2009年4月 也有学者认为第1跖骨内翻是坶趾外翻的结果,并 1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罡母外 非其发病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 表明,足母外翻 翻畸形患者(躅外翻组)121例(211足),男14例, 形成的病因是复杂和多因素的,包括先天因素如家 女107例;年龄23~77岁。诊断标准:足母趾外翻, 族遗传因素、第1跖骨头的形态、第1跖骨的长度、 可伴有坶囊炎、疼痛,x线片上腮外翻角(HAV)> 第1跖楔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异常,后天因素如穿 15。;排除类风湿、脑瘫、周围神经疾病及其他引起 高跟鞋、尖端过窄的鞋等 J。然而,到目前为止其 蹲外翻的疾病。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 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本研究通过拍摄负重位 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男5例,女24例;年 足部正位x线片,利用二维坐标系 ,对足的各解 龄20—75岁。 剖标记点进行定位,观察罡母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形 1.2 x线片测量、二维坐标系的建立及足的各解剖 标记点定位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位 ・通讯作者 x线片。测量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HAV 21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2 为第1跖骨中轴线和足母趾近节趾骨中轴线的夹角, IMA为第1、2跖骨中轴线的夹角。坶趾近节趾骨中 轴线为其近、远端关节面上解剖中点的连线,跖骨中 轴线为其近端骨干中点和远端骨干中点的连线。 二维坐标系的建立,以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 上第2跖骨基底的中点为坐标原点,通过原点画第 2跖骨干的中轴线作为x轴,然后,通过坐标原点与 x轴垂直交叉的线作为Y轴。坐标原点的远侧及 由于足的大小有差异,为了使测量结果标准化, 将各标记点在坐标系的位置以第2跖骨长度(原点 至MH2的距离,定为100)的百分比来表示,并通过 连接在个人电脑上的数字化装置(model KD4300; Graphtec)获得,该装置精确至0.1 em。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照 组与 外翻组各指标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坶外翻 足组间各个指标比较用One.way ANOVA。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23±6O;内侧各自为x轴和Y轴的正值。第1趾骨和第2 趾骨的终端点分别被标记为DPH1和DPH2,第1趾 骨和第2趾骨近节远端关节面中点分别被标记为 PPH1和PPH2,第1趾骨近节近端关节面中点被标 413±42.1罡母外翻组与对照组HAV、IMA比较罡母外翻 O组的HAV、IMA分别为8.3。±2.7。、12.9。±3.3。, 对照组分别为10.1。±3.0。、31.4。±9.5。,两组相 比,P均<0.O1。 记为PPB1,第1和第2跖骨中轴线与其各自远端关 节面的交点分别被标记为MH1和MH2,而与其各 自近端关节面的交点分别被标记为MB1和MB2(原 点),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分别被标记为 CM和CL(图1)。 2.2躅外翻组与对照组各标记点在二维坐标系上 的定位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罡母外翻组的坶趾向外 侧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并没有发生改变,而 第l跖骨头向内移位。坶外翻组的MB1、CM、CL较 对照组的相应点在x轴上显著增大,即这些标记点 (.√、—-√’ 一 熟M—H 2——川^IurH PP H 2、 较对照组的相应点位于第2跖骨基底的偏远端。详 见表1、2。 将足母外翻组按HAV的大小分为<20。、20。~ 29。、30。~39。、40。~49。、≥50。组,其各标记点在坐 图1二维坐标系及足的各解剖标记点 标系x轴和Y轴的定位比较见表3、4。 4表1躅}外翻组和对照组各标记点在坐标系x轴的定位比较(%,i± ) O±25}696±63}37母夕 翻组 对照组 6.3±9.7 22.1±6.4 21.3±7.4 32.3 4-5.0 33.9±4.0 45.0-t-5.4 34.3 4-3.9 37.3±5.3 26.0-i-2.9 36.6±3.5 13.7±2.1—17.3±8.8 一7.4±5.6 25.7±2.5 35.9±3.4 13.8±1.8 —7.2±6.2—1.3±4.3 2I±06<20。组 20。~29。组 30。一39。组 102.4±3.3 98.8±2.9 16.8±2.3 8.4 4-4.2 103.3±3.5 99.3±3.7 103.1±4.0 99.9 4-3.9 17.4 4-2.5 9.4±3.4 17.9±1.9 10.4±2.8 4O。~49。组 >50。组 /101.1±5.6 98.5±5.8 99.2±3.2△985±3.7 .18.5 4-5.4 9.8±6.1 19.5±1.7 12.0±2.2 注:与其他组相比, P<0.01, P<0.05 表4躅 外翻组中不同ItAV组各标记点在坐标系Y轴的定位比较(%,x±s) 注:与其他组相比, P<0.01, P<0.05 22 山东医药2011年第51卷第42期 3讨论 究结果表明,跖楔关节是相对稳固的关节,跖骨内翻 x线影像学测量是评价足母外翻畸形程度、分析 与该关节面的倾斜度有关。由于骨骼发育进入成年 解剖形态差异、研究其发病机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 后已经停止,局部形态不会发生较大改变,所以,他 是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指标 J。然而,x线影像学 们认为跖骨内翻主要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只能从大体形态学方面进行研究,不能精确反应足母 总之,本研究首次发现躅外翻的形成可能与第 外翻足的形态变化。Tanaka等 设计了二维坐标 1跖骨基底、内外侧楔骨远端关节面和第2跖骨基 系,应用坐标定位,可精确研究足母外翻足的病理形 底相对位置的解剖形态有关,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 态变化。 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蹿外翻患者的罡母趾向外侧偏 参考文献: 斜,而近节趾骨基底中点没有发生改变,只有当 [1]Piqu6一Vidal C,So16 MT,Antich J.Hallux valgus inheritance:ped- HAV超过50。时,躅趾近节趾骨基底中点才发生外 igree research in 350 patients with bunion deformity[J].J Foot 移。本研究结果还表明,躅外翻患者的第1跖骨头 Ankle Surg,2007,46(3):149-154. [2]Okuda R,Kinoshita M,Yasuda T,et a1.The shape of the lateral 内移,内移程度与HAV的大小有关。根据这些结 edge of the flnit metatarsal head as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 of hal- 果,我们认为,躅外翻足的足母趾外翻是以近节趾骨 lux valgu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7,89(10):2163-2172. 中点为轴心向外旋转,而第l跖骨内翻则是足母外翻 [3]Ferrari J,Malone-Lee J.The shape of the metatarsal head as a cause 发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手术治疗时要充分外移或 of hallux abduetovalgus[J].Foot Ankle Int,2002,23(3):236- 242. 外旋第1跖骨头,使第1跖骨力线外移,以便恢复正 常的第1、2跖骨间夹角。 [4]Coughlin MJ.Women S shoe wear and foot disorders[J].West J Med,1995,163(5):569-570. 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罡母外翻患者的MB1、 [5]Tanaka Y,Takakura Y,Kumai T,et a1.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CM和CL在Y轴无显著改变,而在x轴显著增大, hallux valgus:a two-dimensional coordinate system[J].J Bone 且随着HAV的增大,这些标记点在x轴的定位逐 Joint Surg Am,1995,77(2):205-213. 渐增大。MB1、CM及CL在x轴上数值越大,第l [6]王显军,张建中,王智,等放射学分析躅.夕 翻伴发外侧跖骨痛的 跖趾关节内侧的应力越大,我们认为这种局部应力 原因[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6):1392—1394. [7]Hoshino T,Inokuchi S,Usami N,et a1.Differences of hallux val— 的增加可能导致第1跖楔关节韧带松弛,产生第1 gus deformity in each age or sex[J].J Jpn Soc Surg Foot,1996, 跖骨内翻,进而发生足母趾外翻。Hoshino等 的研 17(9):101.104. (收稿日期:2011-05-12) ・告读者・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胎牛血清(FBS) 体质量指数(BMI)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磷酸盐缓冲液(PBS) 总胆固醇(T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变异系数(CV) 甘油三酯(TG) 甲型肝炎病毒(HAV) 磁共振成像(MRI)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乙型肝炎病毒(HBV) 血红蛋白(Hb)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丙型肝炎病毒(HCV) 核因子-KB(NF—KB) 重症监护病房(ICU)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动脉血氧分压(PaO ) 肿瘤坏死因子(TNF)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干扰素(IFN) 凝血酶时间(TT) 一氧化氮(NO) 白细胞介素(I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m)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1) 辅助性T淋巴细胞(Th)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精制结核菌素试验(PPD)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红细胞沉降率(ESR) 丙氨酸转氨酶(AL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Glasgow昏迷评分(GCS) Glasgow预后评分(GOS)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