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哲学气说概论_上_

古代哲学气说概论_上_

来源:宝玛科技网
学术探讨

古代哲学气说概论(上)

310007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陆 拯

摘要 中医学中的气学,源于古代哲学气说,尤其与精气学说更为密切。本文重点阐述气的起源和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气的概念,气与精气,精气与元气的关系,使气的各种涵义、作用得以清晰明白,对研究中医学中的气学颇有启发,追本溯源,弄清医学之气的来源。文中主要介绍气的词义演变,气与精气、元气的关系,精气的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生化万物的机理,精气的运动方式,精气气化的规律,人为精气所构成,神为精气所化生等,对精气作了具体分析和系统的概述。

关键词 气 精气 元气 气化 古代哲学“气”的起源很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已有“气”字出现。气的意义,作为全体而言,可以视为是组成人和自然的生命、物质运动的能量。但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领域,它所表现的状况和所起的作用却未必相同,而是各有差异的。气对中医学的影响十分深刻,所以在此处简介一二,以供参考。1 气的词义演变

气在甲骨文、金文中,以“ ”或“ ”作

)不属名词,而“气”字。甲骨文中的气(“ ”

作动词或副词使用,如《殷契粹篇》说:“庚申

卜今日气雨。”此“气”作“乞求”解。其卜辞意义是:“卜于庚申,今日,能求到雨吗?”《殷墟书契菁华》说:“气至五日丁酉允有求艰。”此“气”是“迄至”之意。其卜辞意义是:“迄至五日丁酉,确实会降灾难吗?”《殷墟前编》说:“之日气有来艰。”此“气”是“讫终”意思。其卜辞意义是:“这一天终于降临灾难。”所以“气”不作名词使用,无“气”的概念。以

后大都将“气”作为名词运用,才有“气”的涵义。古代气的涵义,归纳起来大概有以

);二是下几种:一是指大气、风气(《庄子》

);指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左传》

);四是指冲气三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国语》

(《老子》);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六是

);七是指阴阳五行之气指精气(《管子》

(《白虎通》);八是指元气(《春秋繁露》)等。而《说文》将气解释为云气,故说“气,云气也”。古代气与气不同,气为气廪之气,又作“ ”,是指“精米”,引伸为饮食物。《说文》说:“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例如天子待诸侯之礼,如《左传・桓公十年》说:“齐人来气诸侯”。

2 气与精气学说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认为气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间,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个整体。精气学说,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对中医学的影响极为深刻。

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最早见于《易传》与《管子》,其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也有精辟的论述。《易传》提出了“精气为物”的思想,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管子》认为精是能够变化的气,“一气能变曰精”,精流行天地之间,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本原。《吕氏春秋》提出“精充天地而不竭”,且上下运动,无所稽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

集聚而成宇宙万物。《淮南子》称气为精,是宇宙万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同时又将精(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指出“烦气为虫,精气为人”。《论衡》认为精气是宇宙中元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古代经史子书中对气的论述较多,较早的有《左传》提出的“六气”说,认为天地之中存在着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国语》指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则导致万物不丰,甚至发生地震,并认为气可在人体之内,决定人的性情。可见此时的气已是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的普遍概念。《老子》提出“冲气以为和”的观点,并构建了“道—气—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管子》提出了“生者以其气”的命题,认为此气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孟子》将气规定为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人体内的“浩然之气”,纳入了他的心性学说之中。《荀子》认为气是自然存在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淮南子》指出:气是宇宙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生成于宇宙,而宇宙由“道”产生,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道”学思想;同时指出气的交感合和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与《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思想一脉相承。《春秋繁露》首次以“元气”论气,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生成的本原物质,天地阴阳二气是元气的存在形式,阴阳二气和合,方能生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之气论宇宙的生成,提出了“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认为气一・2・

开始就存在于宇宙之中,通过“交易变化”而产生宇宙万物,与老子等人的“气由道生”的学说不同。《论衡》明确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其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将气作为哲学逻辑的最高范畴,确立了“元气一元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范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宋代张载创立了“气本体论”,认为气是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不论其有形与无形,都是气的存在形式。而程颢、程颐持“理本气化”之说,将气学说纳入了“理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之内,开“理本气末”理论之先河。朱熹则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本气化论,提出以理为宇宙之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理本气末论,建立起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211 气与精气的基本概念:由于古代哲学的气,范畴甚广,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人类的各个方面,然而气的名称有称气的,有称精气的(或称精),实际上气与精气的概念基本同一的,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气的涵义,极为广泛,在先秦至秦汉时期,一是指风气和云气、大气,《庄子・知北游》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气)”。这是气的最初涵义。《说文》说:“气,云气也”。而“云”则解释为“山川气也”。二是指“六气”,《左传》以六气论气,如该书《昭公元年》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三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国语・周语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荀子・礼论》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说明气是自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四是指冲气,《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原。五是指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是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人的意志所支配

・浙江中医杂志・

的,则为之浩然之气。六是指精气,如上述之《易传》、《管子》等皆将气定为精气或精,详见前。七是指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认为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如该书《天地》说:“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八是指元气,《春秋繁露・重政》说:“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将气规定为元气。

精气(精)在先秦时期,一为指水,《管子・水地》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实际上指精气。二为指宇宙中的本原,《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是说精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如游魂般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三为指气的精华部分,《淮南子・精神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精气是气中的精华,是构成人的形体和化生精神本原。精气在一般意义上虽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但并非最初的本原。《管子》、《淮南子》等皆认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道”。《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内业》说:“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淮南子・原道训》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由此可见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气只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构成天地人的直接物质材料。

总之,气的内涵甚大,包罗万象,精气则为气的精华,属于气的重要部分,因此气与精气不可截然分开。同时精气学说在西汉以后,又被“元气学说”所同化,为此精气与元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同的。

212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是研究世界的生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

・2003年1月号・

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以上是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1211 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构成世界

的本原,前面亦有论及,在此仅作梗概简介。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在先秦的“道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中,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原料,但并非最初本原。认为精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道”或“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初生化本原,而精气只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或元素。但在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同时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

21212 精气生化万物的机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搀杂合和,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精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淮南子》作了详细的描述。认为精气先生天地,然后天地之气相摩相荡,交感合和而生万物。精气化生万物,历经了“冥冥”到“无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过程。该书《真训》描述了这一过程:在“冥冥”阶段,天地之气虽已存在,但尚未流动交感,整个宇宙处于虚无寂寞的冥冥状状。故说“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到“无始”阶段,天地之气开始流动交感,相错相荡,万物开始有萌生的趋向。故说:“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接物,而未成兆朕”。到“有始”阶段,天地阴阳二气开始交感合和,万物开始萌生,但仍处在尚未形成的状态。故说:“繁愤未发,萌兆芽蘖,未有形埒垠,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到“有有”阶段,此时万物萌生。

(待 续)

收稿日期 2002211228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