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快乐学美术
-----浅析农村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
绥阳县大路槽乡大路槽中心学校:刘 斌
摘要:低年级美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智力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学生学习美术时,重在尝试不同工
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素材,通过看看、画画、想想、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而表现出来,体验设计制作和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引导他们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 能力培养
美术是一门艺术,它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情趣,净化人的心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低年级美术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智力和能力培养为核心,这既顺应儿童的天性和感受,又善于捕捉儿童的发展思维,使艺术美的要素、形式与儿童活跃的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美术时,重在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想想、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而表现出来,体验设计制作和造型活动的乐趣。”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低年级儿童好动、好奇、喜欢涂涂画画的心理,引导他们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在教学怎样才能培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呢?
一、打破常规,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模仿性强。我们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打破“我教你画”常规,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事物,从细致的观察中去了解事物,在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获得对事物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的异同。比如我在教学让学生画《苹果》时,就让学生先看看、摸摸,整体感知苹果的形状、颜色,然后让他们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的,最后再把它画下来,谁观察的认真,画得好,就把苹果奖给谁。这堂课学生非常投入,而且画的非常好。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事物,才能让学生发现事物的美,感知事物的美,并把美的感受用心灵的笔勾画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注重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艺术美具有很大的魅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访问、旅游,讲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艺术美的运用,让学生从艺术中感受到美、体会到美,唤起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从而培养其想象的能力。如教学《早晨》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说早晨的景象,而是利用学生都熟悉的《春天在那里》的轻音乐引入课堂,课堂伊始,我问同学们,大家都会唱这首歌吗,大家随着音乐轻轻哼一下怎么样,于是同学们都哼了起来,随着音乐的停止同学们也停了下来。我问同学们,心情怎么样,大家都说“好”!于是我接着说,你们能把刚才所唱的歌词内容充分想象一下,再把它画出来吗?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好”!于是紧张而愉悦的创作开始了,没过多久,一张纸创作就出来了,我真没想到,低年级的学生居然比我想象的要高出许多,我对他们的画给予了充分肯定。我趁热打铁说道:同学们,大家把春天画得太好了,今天我想请大家帮我画画《早晨》,怎么样?同学们兴趣盎然地说道:“没问题”!于是我启发同学们想象:蓝蓝的天空、红红的太阳冉冉升起,给大地、小草、树木披上了 金色的衣裳„„在师生不知不觉的想象中,一幅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画展现了出来。通过练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巧妙设疑,提供创造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愿望。”教师的职责就是想法为学生巧妙设疑、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一愿望。但很多教师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怕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偏重于教给学生方法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这根本谈不上创新教育,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呢,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打破常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程序。如在教学《小风车制作》这一课时,我打破常规,先让学生观察我用彩纸做好的几个小风车然后去玩玩,激发其他学生也想玩风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做风车,做自己喜欢的,为他们提供创造空间和创新灵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让学生谈谈制作的想法,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的放矢的矫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小风车》的折叠方法
四、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作业时,他们总是绞尽脑汁,把各种点与线纵横交错在一起,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画面。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点与线,也许你一时看不懂,但学生自己很明白,做老师的不应该冒然批评,而应该站到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生活,分析事理,切不可以成人之心度孩子之理。例如,在教学完《缤纷花布》后,要求学生用油画棒加水彩的画法画一画自己看到过的花布,大部分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作业,但有其中有一个叫周佳怡的小朋友,他没有按我的要求画出花布的不同纹样和色彩,而是从头到尾画的是长短不同的线条与大小不同的点,这些点和线充满了整个画面,看上去很乱,但你能说这不是一幅很好的画吗?这幅画里不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吗?于是我找到这周佳怡,然后问他:你能把你画的花布说给老师听听吗?这下他来劲了,滔滔不绝的说出了想法和画法,我趁机表扬他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仔细,观察角度独特。并鼓励他,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这样我们才能画出更好的画来,他得到我的表扬和鼓励,激动的跳起来。我暗自庆幸我没有贸然的去批评他,试想,在教与学中只要我们仔细地聆听学生所想、冷静地回忆多彩生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难道这不是一位小学生对花布的独特感受吗?从此以后,这位学生的作业充满了独特个性。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总喜欢站在小学生的心理角度上,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所需,从而去发现学生的独特视角和情感。
五、开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中,很多教师受过去传统教学的影响,偏重于学生的技能技巧训练,缺乏对整体事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总是让学生模仿自己的画作业,这样就扼杀了孩子心灵中最宝贵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严重挫伤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画,画出自己心中的所需、所想。如在教学《泥塑》一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捏出最能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东西,于是一堂课下来,学生捏出的东西真是五花八门,有新式汽车、飞机,有漂亮的房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勤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国美术教育》《小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