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宝玛科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行卷式”传播

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行卷式”传播

来源:宝玛科技网
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行卷式”传播

摘要:“行卷式”传播是科举背景下文人文集的一种独特传播方式。北宋时期的文集“行卷式”传播具有“传播目的的功利性与传播路径的单一性”、“传播内容的精品化和传播文本的临时性”和“传播对象的明确性和传播时间的固定性”三个方面的特点,采用“射线群”和“代表作品领衔传播”两种模式进行传播。尽管北宋时期文人文集的“行卷式”传播存在着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的多重阻力,但由于“前代举子行卷惯例的影响”和“行卷成功者所带来的鼓舞”两方面的原因,文集的“行卷式”传播在北宋社会仍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

关键词:北宋;文集;科举;行卷;传播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两宋时期文人文集的编纂、刊刻与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06-0067-07

在北宋时期文集的众多传播方式中,“行卷式”传播是颇值得关注的一类。“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这也

是一种凭借作品进行自我介绍的手段”①。通过“行卷”来实现一定量文学作品的“集群式”传播,是北宋时期文集传播领域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深入探讨和细致考察北宋时期文集“行卷式”传播的概况、特点、途径、成效等诸方面的问题,对于全面把握北宋时期文集传播的整体风貌和特征,是大有裨益的。

一、文集“行卷式”传播概况

众所周知,唐代由于科举考试采取不糊名的方式,行卷之风在社会上广泛存在,而宋代自真宗、仁宗以后,进士考试“糊名”的方式广泛推行,科举取士“由‘采誉望’变为‘唯卷面’”②,行卷之风受到严重打击,但并没有偃旗息鼓,还是广泛存在的。

近世进见于公卿大夫者,往往以文为贽, 或搜摭经传,援古验今,以示其识习;或论次 德猷,纪载事业,以极其称颂;或�び⑼缕嬉� 求售,或含凄茹恨而自怜。人情万状,难遍以 一二举也。③

这是宋人自己的话,说明行卷在当时是大量存在的。北宋文人强至在《谢秀才投卷启》一文中说:“惟礼闱一开,猝然群萃,材与否者,无复自别,矧朝廷乡党之人可知哉!故连篇累轴,争贽于缙绅之门,迹其来,不过望甄别而博称遇,非有名当时,言足轻重,乌可塞所来之望耶?”苏轼在《奏马

澈不当屏出学状》一文中也指出:“至于投献书启文字,求知公卿,此正举人常事。”“连篇累轴,争贽于缙绅之门”、“举人常事”,可见其时行卷风气之盛。

宋王朝重文抑武,要求带兵的武将也要有一定的诗书之才,宋太祖赵匡胤就说过“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④ 这样的话;宋真宗亲自教授杨崇勋等武将以《孝经》、《论语》、诗赋等,也是显例。因此,“以文为贽”的行卷之风,不仅在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中存在,在武举的考试中,也时有出现。王允中《宋故降授西上合门使新就差知镇戎军事兼管内劝农使兼管勾泾原路沿边安抚司公事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上骑都尉郭公墓志铭》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公少苦学,有大志。始举进士不利,会朝 廷方踵唐制复武举,故相国吕公大防为河北转 运使,公以所为文贽谒,吕公爱其文,以公应 诏,熙宁六年中本科第。

除了行卷之外,唐人的“温卷”之�L在北宋也有一定的市场,北宋名臣文彦博就曾著有两篇《温卷启》,其二云: 数日前曾贽芜编,上尘藻鉴。美芹快炙, ��自享之过丰;藏疾纳污,谅曲容而无忤。惟 干犯之为戾,在启处而靡遑。

数日前曾行卷,此次再投,故有“温卷”之称。两次行卷的过程,实质就是其文集的两次“行卷式”传播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行卷”和“温卷”的前提是要有“卷”,这些“卷”的形成,就是举子们在应试之前,将自己平日里创作的优秀作品遴选出来并编纂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文集的编纂过程,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举子们的行卷就是他们自身文集的一次临时性编纂和即时性传播的过程,北宋时期文集的“行卷式”传播是宋人作品结集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文集“行卷式”传播特点

北宋时期文集的“行卷式”传播在传播目的、传播路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与其他传播方式不同的特点,体现了“行卷式”传播在文集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1. 传播目的的功利性与传播路径的单一性

北宋时期文集的“行卷式”传播,就传播目的而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就传播路径而言,大多较为直接和单一。 举子“行卷”的目的就是为了“先声夺人”,在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让主考官或相关重要人士通过阅读自己所投之“卷”而留下一个好印象,进而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对自己有实质性的帮助。因而,文集的“行卷式”传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给自己的科举考试“铺路”。宋人行卷,常常会把自己的这种功利性愿望表达得很直白:

去秋八月已来,遂有仕进之心,以干于世。

故得今以所著文投知于门下,实为之举进士 矣。窃冀于公者,公以言誉之,公以力振之, 同于常辈而是念矣。⑤

顷者明公之典宋、鲁也,某尝策杖辞亲, 揭厉行潦,编文著书,求明公之顾,一接威 重。……今年春始敢囊琴笈文,来诣辇毂,登 明公之门以求誉,师明公之道以进身。⑥

编纂文集进行投献的目的是为了“举进士”,希望当政者能够“以言誉之”、“以力振之”,从而实现“进身”的目标。由此可见,传播目的的功利性,是文集“行卷式”传播的一个突出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