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艺术的核心,是一切艺术流派的美学依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确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复杂多变的设计语言整合到形式表现中去。如今的景观设计早已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设计师综合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1.形式美法则
1.1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即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任何造型艺术,都具有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时,才可以从各部分的差别,看出多样性和变化;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看出和谐与秩序。既有变化,又有秩序,这就是一切艺术品,特别是造型艺术形式必须具备的原则。 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统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只有多样变化,没有整齐统一,就会显得纷繁散乱;如果只有整齐统一,没有多样变化又会显得呆板、郁闷、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当中有变化,或是变化当中有统一。在园林中,园林建筑、山石、植物、小品等因素,其体量、材质、色彩、风格等各不相同。面对园林中复杂多样的构图因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统一: 形式的统一、材料的统一、花木的多样化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风景园林的多样化是在统一性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多样化是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根本,无论是在设计形式,材料、色彩和纹理质地都保持合理的多样性的变化,才有丰富的景观。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1.2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节奏和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美感。例如把一颗石于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由中心向四外扩散,这就是一种富有韵律感的自然现象。除自然现象外,其他如人工的编造物,延经纬两个方向互相交错、穿插,一隐一显也同样给人某种韵律感。在此基础上,人们有意识的加以模仿和运用,从而创造出各种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园林绿地中常见的韵律有:
1
1.2.1 简单韵律 即有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距的长廊、等高等宽的登山台阶、爬山墙等。
1.2.2 交替韵律 即有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柳树与桃数的交替栽种、两种不同花坛的等距交替排列。
1.2.3 渐变韵律 指园林布局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加大或变小,逐渐加宽或变窄,逐渐加长或缩短的韵律特征。如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的逐渐变化。 1.2.4 突变韵律 指景物连续构图中某一部分以较大的差别和对立形式出现,从而产生突然变化的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对比的印象。
1.2.5 交错韵律 两组以上的要素按一定规律相互交错变化。常见的有芦席的编织纹理和中国的木棂花窗格。
1.2.6 旋转韵律 某种要素或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连续进行,或向上、或向左右发展,从而得到旋转感很强的韵律特征。在图案、花纹或雕塑设计中常见。
1.2.7 拟态韵律 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如花坛外形相同但花坛内种的花草种类、布置又各不相同。 1.3 尺度与比例
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 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使客观景象和人的心理经验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人得到美感,这就是合乎比例了,或者说某景物整体与局部间存在着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必然关系。世界公认的最佳数比关系是由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创立的黄金分割理论,即无论从数字、线段或面积上相互比较的两个因素,其比值近似是1:0.618。然而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比例更多的见之于人的心理感应,这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并不仅仅限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那么如何能得到比较好的比例关系呢?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最简单明确、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来产生美感,因为过于复杂而且理不出头绪的比例关系并不美。以上理论确定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正方内接三角形等,可以作为好的比例衡量标准。另一种方法称之为动态对称理论,认为比例关系是无公约数的,只有用图解法才能获得。如一个由正方形对角线展开的矩形系列,其长度和宽度之比是协调的,而其比值则围绕着黄金比而变化。 园林中的比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例一般只反映景物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而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在园林造景中,运用尺度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
1.3.1 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某种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合乎尺度规律的园林景观。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突出冠云峰的高度,在其旁边及后面布置了人们熟知的亭子和楼阁作为陪衬和对比,来显示其“冠云”之高。
1.3.2 人的习惯尺度法 习惯尺度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如亭子、花架、水榭、餐厅等尺度,就是依据人的习惯尺度法来确定的。
1.3.3 模度尺设计法 运用好的数比关系或被认为是最美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黄金率矩形等作为基本模度,进行多种划分、拼接、组合、展开或缩小等,从而在立面、平面或主体空间中,取得具有模度倍数关系的空间。如房屋、庭院、花坛等,这不仅得到好的比例尺度效果,而且也给建造施工带来方便。一般模度尺的应用多取增加法和消减法进行设计。
1.3.4 尺度与环境的相对关系 一件雕塑在展室内显得气魄非凡,移到大草坪、广场中则感到分量不足,尺度欠佳。一座大假山在大水面边奇美无比,而放到小庭园里则必然感到尺度过大,拥挤不堪。这都是环境因素的相对关系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景物与环境尺度要协调和统 1.4 对比与调和
对比和调和,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矛盾状态,它体现出事物存在的差异性,所不同的是,“调和”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同”,“ 对比”是在事物的差异性中求“异”。“ 调和”是把两个相当的东西并在一起,使人感到融合、协调,在变化中求得一致;“对比”则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富于层次美。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
在园林构图中,任何两种景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差异程度明显的,各自特点就会显得突出,对比鲜明;差异程度小的,显得平缓、和谐,具有整体效果。所以,园林景物的对比到调和统一,是一种差异程度的变化。对比—— 在园林造景中,往往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对比关系而更加突出主体,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色彩对比、方向对比、疏密对比、虚实对比 调合——园林景色要在对比中求调和,调和中求对比,这样景观才既丰富多彩而又主题突出,风格一致。 相似协调——形状相似而大小或排列上有变化。 近似协调——相互近似的景物重复出现或相互配合产生的协调感。 在园林静态构图中,一般有主景、配景之分。主景以与配景对比而且突出,配景则以自身调和手法烘托、陪衬主景,统一画面。在连续构图中,连续的主景可有变化,但要有主调;连续的配景要有基调,尤其在种植设计中,基调贯穿全园,才能达到主景突出,格调统一。一般全园必以某一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将各区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不同空间造景,可选择不同的主调树种以保持相对的性,这样使全园既统一又有变化。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3
1.5 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以静态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加之它本身又体现出一种严格的制约关系,因而具有一种完整统一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类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形式来建造建筑。不对称形式的均衡虽然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不像对称形式那样明显、严格,但要保持均衡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制约关系。而且与对称形式的均衡相比较,不对称形式的均衡显然要轻巧活泼得多。 除静态均衡外,有很多现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例如旋转着的陀螺、展翅飞翔的小鸟、奔驰着的动物、行驶着的自行车等,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近现代建筑师知造园家还往往用动态均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 此外,造园艺术非常强调时间和运动这两方面因素。这就是说人对于园林景观的观赏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点上,而是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来观赏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必然认为园林景观的对称或均衡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各个角度来考虑动态景观的均衡问题,从连续行进的过程中来把握园林景观的动态的平衡变化,这就是格罗毕斯所强调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 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园林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园林景观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人们凭借着最新的技术成就,不仅可以建造出超过百层的摩天大楼,而且还可以把古代奉为金科玉律的稳定的原则——下大上小、上轻下重——颠倒过来,从而建造出许多底层透空、上大下小,如同把金宇塔倒转过来的新型的建筑形式。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1.6 主从与重点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
4
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2. 形式美的要素在园林中的应用
对于视觉艺术来说,所有被称为美的事物,都有一个可视的美的形象,而这种可视的美的形象所具有的形式构成了形式美。构成形式美的可视要素有:点、线、面(形)、色彩及质感。 2.1 点
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即是一切形态的基础,也是力的中心,它本身没有大小、形状、方向、体积等,但如果有了背景环境,点就不仅有大小、方向、形状,而且还会因各种点的变化、点的扩大、点的排列及聚散等,在构图中造成极为丰富多彩的效果。点是一种轻松、随意的装饰美。点的合理运用是园林设计师创造力的延伸。 点在园林中通常是以景点形式存在,如园林小品(亭台楼阁、雕塑等)、孤植树、山石等。一个点构成了核心,成为游人视线的焦点。两个点在同一视域或空间范围内,游人的视线将其联系起来,这就是对景。 在园林构图时,是以景点的分布来控制全园,在功能分区和游览内容的组织上,景点起着核心的作用。景点在平面构图中的分布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布局的合理性。在园林布局中,要正确处理景点聚散的关系 2.2 线
线是点在一个方向上的延伸。当点的移动方向一定时,线为直线;移动方向发生变化时,线为曲线。线表现出特有的情感,直线——简单、明确、直接、严整、男性化;曲线——柔和、流畅、优雅、起伏丰富、女性化等。 长条横直线代表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短直线表示阻断与停顿,断续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斜线使人自然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用直线类组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耿直、刚强、秩序、规则和理性。弧形弯曲线则代表着柔和、流畅,细腻和活泼。如圆弧线的丰满,抛物线的动势,波浪线的起伏,悬链线的稳定,螺旋线的飞舞,双曲线的优美等。线不仅具有装饰美,而且还充溢着一股生命活力的流动美。 线条是造园家的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桥拱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简洁的屋面线等。 在园林中,线也可以是虚的,如视线、景观轴线等。中国古典园林里借景、对景、障景等艺术手法都是通过对人的欣赏视线的引导和控制达到的。而在空间的视觉感知中,轴线能以其强有力的秩序控制力对周边的景观要素进行组织限定,使各部分的景观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使无数对立的力量达到视觉心理上的平衡。 2.3 面
面是由线移动的轨迹形成的,我们一般称其为图形,图形一般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类。它们是由不同的线条采用不同的围合方式而形成的。规则式图形的特征是稳定、有序,有明显的规律变化,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庄严肃穆,秩序井然,而不规则图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其特征是自然,流动、不对称、活泼、抽象,柔美和随意。 面被广泛应用于园林中,如园林中的分区布局,花坛草坪、水面、广场等均有各种各样的图形构成。 2.4 质感
5
质感是指通过触觉与视觉所感知的物体的质地特征。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质感,天然的有石材、木材等,有粗糙的感觉,人工的有金属、玻璃等有细腻雅致的感觉。在造型艺术中,对某种材质的偏好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如长城——砖石;埃菲尔铁塔——钢铁;哥特式教堂——石料和钢铁;流水别墅——石头和混凝土;柏林红军烈士墓——花岗岩。 园林中,建筑、小品、植物、道路、广场等各造园要素均由不同的材质构成,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不同材质的质感美,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2.5 色彩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通过光的反射,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色彩表现的基本要求是对比与和谐。人们在风景园林空间里,面对色彩的冷暖和感情联系,必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满足。 色彩的冷暖——春、秋、冬常用暖色花卉,而夏季则多用冷色花卉。 色彩的距离感——由于空气透视的原因,暖色系色相、同一色相中饱和色相、最明色调与最暗色调等给人近前的感觉;而冷色系色相、不饱和色相、灰色等给人以退后的感觉。园林中,若实际的空间深度感染力不够,为加强深远的效果,用作背景的树木宜选择灰绿或灰蓝色的树种,如毛白杨、银白杨、雪松等。 色彩的运动感——橙色系色相中,同一色相中的明色调、饱和色相等给人运动感强;冷色系色相中,同一色相中的暗色调、不饱和色相等给人运动感弱。因此,园林中娱乐活动区宜用运动感强的色彩,如橙、红,以衬托欢快活跃的气氛;而在安静区,则不宜选用对比过强的色彩。 色彩的面积感——橙色系色相、白色、明色调、饱和色相等产生向外散射感;青色系色相,黑色、暗色调、不饱和色相等产生向心收缩感。因此,若在园林草坪上布置花丛,宜选用白色或饱和色的花卉,这样可以以少胜多,与草坪取得均衡。 园林中,同样面积,水面感觉大于草地,草地大于裸地,裸地大于背光地。所以,在小面积园中,可利用反光、白色、明色调等产生面积扩大的感觉,以扩大游人心理上的空间感。 色彩的重量感——明色调给人“轻”的感觉,暗色调给人“重”的感觉。色彩的重量感对园林建筑的用色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建筑的基础部分宜用暗色系,显得稳重;建筑的基础栽植也宜多选用色彩浓重的植物种类。 3.结语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
6
参考文献
[1]周冰、许楗,设计基础之平面构成[M]。西安:陕西人民美书出版社,2005。 [2]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O5。 [3]满懿,平面构成[M]。北京:人民关术出版社,2003。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苏雪痕,植物造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耿欣,园林花卉应用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8]张吉祥,园林种植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卢圣,景观设计与绘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陈植著.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11]藏德奎.彩叶树种选择与造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
致 谢:
本文是在张淑娟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张淑娟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
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她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园林景观的知识,实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张淑娟老师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她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于显威老师也时常帮助我,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omayou.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